21世纪10年代的最后一个月,我去了一次集中营
一篇流水账记录,慎点!

虽然在慕尼黑住了一个多月,但由于工作的原因并没有办法跑太远。慕尼黑内环的景点也因为种种原因都还没走完(比如博物馆岛😭),能想到去集中营也是一个偶然。
刚到德国的第一周曾经去了郊区一个农村做徒步,在路上遇到了达豪集中营死亡行军的纪念碑。在和同行的人翻译的时候才想起达豪就在慕尼黑的附近,也想起达豪集中营是二战时期德国最著名的集中营之一。恰逢一个多云的周末,我收拾好背包、查好路线、去了车站。
由于已经买了内环的月票,达豪又恰好在内环外面的一环里,虽然不划算,也只能买包含全部外圈的车票了。由于票价不足10€,售票机不收10€以上的纸币,无奈只能和车站的路人大叔兑换了零钱,这里不得不感叹国内手机支付的便利!
40分钟的车程、一次换乘,我对面的一对情侣游客亲吻、打盹。我看着外面的蓝天白云,想着巴伐利亚的旗帜是不是象征着这里的天空——蓝白相间。

到达豪火车站的时候,天气逐渐转阴。随着人群走出了车站,前往集中营的公交车已经等在了车站。两节车厢里乘客满满当当,外国游客居多,但是似乎只有我是亚洲人。巴伐利亚不管是DB的火车还是地铁都没有覆盖无线网,公交车里却都覆盖了Bayern的无线网。赶紧在车上联网,在谷歌上确定了之后的路线。
因为集中营纪念馆的关系,这趟公交几乎成为了旅游专线。一路上听着各国的语言,默默从车窗观察着这个小镇。周末路上的行人不多,只有我们这趟公交忙碌的穿梭于纪念馆和火车站之间。10分钟左右我就抵达了目的地。印入眼帘的都是灰色、白色的建筑和已经光秃秃的树木。走进游客问询中心想要租个语音导览,看到快要排到门口的队伍,想想自己不宽裕的时间还是决定放弃,和问询处的小姐姐询问了租语音导览的条件之后,迷之自信的我还要了一张德语导览图。(因为感觉英语我更看不懂😂)

事实上要了导览图还是很实用的。集中营很大,除了早晚点名的操场,还有当时SS的办公楼、监狱、营房、毒气室、焚尸间以及后来各国兴建的教堂。一下午走马观花的逛下来差不多花去两个小时,其中还不包括自己在放映厅看了两遍纪录片的时间。
走过一座小桥,就是集中营的大门了。大门因为曾经被偷走过,现在已经更换成了复制品。大门上的德语,也是后来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上的标语,意为劳动使人自由。达豪集中营实际上是一所劳动改造集中营。这里关押的人分为可以被改造的和需要被消灭的人。像是同性恋、神职这些被认为可以通过劳动进行改造的人通常会被分配一些无效的劳动,为了让他们在劳动之后思想能够转变。这些劳动常常是早上挖一个坑,下午再填上;或者是将石头从一处搬到另一处再搬回来……而那些需要被消灭的人则是会在劳动中被榨干所有价值,无休止的高强度劳动的背后只有死亡。


集中营的行政楼就是集中营里关押的人共同建造起来的。这个行政楼不仅是SS的办公楼,也是之后其他被抓进集中营的“犯人”报道、登记的地方。如今门口树立了一座现代雕塑,纪念了达豪集中营的受难者。遗憾的是我去的时候雕塑正在做维修,于是只能看看外面幕布上印的雕塑。
从行政楼一侧进入,首先是一些文字展览。囊括了德国二战前纳粹的发展过程和德国法西斯产生的背景。一路看过去,就到了“犯人”登记的大厅。如今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当时收缴的私人物品和证件资料作为展示。其中有一对法国夫妇,两人参加了法国对抗德国的军队,后来丈夫被抓到达豪,妻子被送去了另一个集中营。所幸战后两人又在巴黎重遇了,这可能是那个时代里最大的幸运了吧。
收缴物品也是五花八门,纳粹做了细致的卡片对每个物品都做了登记。背带、小钱包、项链甚至私人照片都会被收去,其中会德语的“犯人”会不断地做卡片给新来的人登记。
每一个被抓来的人,在登记了一切信息之后,就会到淋浴室洗浴。纳粹在集中营也奉行着整洁干净的原则,无论男女都要去除全身毛发、经过裸体检查、洗浴消毒。这种如同对待非人类生物的态度无疑也是对所谓“劣等民族”的一种羞辱。直到换上条纹囚服进入入口通道之后,一个集中营“囚犯”的接收程序才算完成。

当时集中营每天有两次点名,夏天每天4点起床,5:15早点名。晚上19:00是晚点名。只要活着就必须参加点名,迟到或者缺席一定会遭到毒打。在二战初期,集中营因为过劳、自杀或者被折磨致死的人相对较少,战争后期使用毒气屠杀时死亡人数开始激增。
但是展览中看到一位“囚犯”因为犯错被看守打死,但是被看守用皮带吊起伪装成自杀,因此我也怀疑资料上所谓自杀数据的真实性。
看了文字和一些实物展览之后,我走进了放映厅看了纪念馆每天都会循环播放的纪录片。关于达豪集中营的纪录片分别会以德、英、意、法四国语言进行播放。拥有迷之时间管理技能的我默默花了一小时看了一场英语版和一场德语版。嗯…英语版果然很难懂…

走出行政楼,穿过操场,就是集中营营房的所在地了。如今这里只复原了两所营房,开放了一所用于展览。两所营房中间的大道上,整整齐齐种着行道树,每两棵树之间大约十步的距离,就是营房的宽度了。原本达豪集中营计划容纳5000人,而到了二战结束,盟军来解放集中营的时候却发现这里满满当当囚禁了六万多人。如今复制的营房也是按照三个时期进行了展示:从三层有隔断的床配上吃饭的休息区,到后来没有隔断大家挤在一起。洗漱区只有两个洗手池、厕所有几个马桶。可想而知早上起床到点名的短短一小时里,数万人不仅要洗漱还要保持整洁的难度有多大。
沿着大道一直走,穿过一座天主教堂和一座新教教堂之后,就是集中营的焚尸炉所在地。这已经是铁丝网以外的区域了,铁丝网内有一片草坪,这对当时的“囚犯”来说却是禁区。如果有囚犯踩到草坪上,就会被岗哨里的看守射杀。但是战争后期,却有大量的囚犯走过铁丝网,不是奔向自由,而是走向死亡。
由于是劳动集中营,原本达豪的焚尸间只有两个焚尸炉。后来因为要消灭战俘、进行种族灭绝,这里又修建了新的焚尸间,连同毒气室一起形成了可怕的屠杀工厂。“囚犯”们首先会被哄骗说去洗澡,来到毒气室外的等候室脱衣服。脱下的衣服全都会放进屋外的通道里被运走。接着他们会进入毒气室,被毒死之后尸体被拖到等待间等待焚烧。像流水线一样的操作过程,冷静的让人毛骨悚然。盟军解放达豪集中营时,焚尸间还有许多没来得及焚烧的尸体,受到强烈震动的盟军也造成了著名的“达豪事件”。(由于焚尸间过于压抑,参观的时候没有拍照)
参观完焚尸间,原本蓝天白云的天空下起了雨,似乎也是在为这里的亡灵哀悼(神奇的是我后来又来了一次也是参观完焚尸炉会下雨,回到火车站雨就停了)。走到营房的位置,远方却有一片阳光。我突然想到七十多年以前,这里的人们是否也会在雨中看到那不远处的阳光?

后记:达豪对外国人来说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集中营纪念馆了,但是这个小镇里还有一些值得去的地方。集中营出来之后我一路走去了达豪宫,路上穿过了和阿尔卑斯山同名的安珀河与一片小树林。爬过长长的阶梯以后到达了达豪的老城区(Altstadt),临近圣诞,这里也开设了圣诞市场,烤杏仁也比市区便宜。沿着小路向上爬就到了达豪宫,由于地势较高,从这里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小镇老城区的全貌和远方慕尼黑市区建筑的剪影,不得不感叹过去的贵族真会享受啊。

那天回去的路上差点迷路,好在离火车站并不远,我又在路上蹭到了免费WiFi,顺利的一边欣赏着黄昏里的小镇,一边走向火车站。于是那天微信步数成了朋友圈第一🌝
最后放上一张圣诞市场的照片,虽然没能在那里喝上一杯热红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