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冬至,日长一线,从今起白昼渐长,气温渐凉。从冬至开始便进入到了“数九寒冬”。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背过的《数九歌》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有心的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画张《九九消寒图》,说来古人的冬至真是过得有趣而逍遥,用一张纸一支笔就能挨过这萧瑟而漫长的冬日。消寒图可以描红,可以画圈,我比较喜欢的是染梅花。先准备好一张素梅,在纸上画九朵梅花,每朵梅花分九瓣,从冬至起每过一天便蘸红色颜料染上一瓣,待到画纸上的九朵梅花开遍,便是那九尽春深之日,一幅“雅图”也就绘制完成了。想想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大可让孩子展开想象力,从冬至这天开始绘制自己的《九九消寒图》,九尽春回,一定会出现惊喜。
冬至的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此时,蚯蚓仍在土里蜷缩着身体,麋鹿的角开始脱落,天气虽冷但山泉依然流淌且泉水温热。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都说冬至大如年,如今冬至的地位可远不如同期的圣诞节,只不过家家户户到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仍在延续。还是那句话,铁打的饺子流水的节。大概是没有江南水乡物产丰富,北方的冬天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饺子已经算是美味佳肴了。记得去年的冬至我们是和娃在外面过的,当时餐厅额外赠送了一盘饺子,虽然此举令人暖心,但却是食之无味。不单单是因为那是速冻饺子的原因,在外吃饺子和在家,心境大不相同。过节,无论除夕端午,无论西方东方,庆祝的方式五花八门,但都不离不开“团圆”二字。过节就是回家,过节就是和家人围坐桌前,吃饺子,即使是速冻的,也是要家里灶台上煮的。


北京人爱吃羊肉,铜锅涮肉、炙子烤肉、葱爆羊肉、羊蝎子、羊杂汤、羊肉汆丸子、羊肉汆儿面(我这是在练报菜名儿么?)。到了冬天顿顿吃羊肉都吃不腻。北京人爱吃羊肉,但是北京不产羊肉,北京的羊基本来自河北、内蒙。但要说肉质更为鲜美的羊肉则来自高原地区如宁夏、青海、新疆。吃羊肉最重要的不是烹饪手法,而是羊的肉质本身。其实无论涮、烤、爆,都是再简单不过的加工手法,而吃到的香味来自羊肉本身。这次做了回羊肉白萝卜汤,买的是宁夏出产的盐池滩羊,部位是羊前腿,清水冷水下锅,煮开后撇除腥沫儿,然后放上葱姜转小火炖40分钟,再开盖放入白萝卜继续炖上10分钟,关火撒盐,装盆儿,撒香菜。



这期熊大熊二朗读的古诗是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夜幕降临,山色一片苍茫,路途显得更加遥远。天气寒冷,山中本就少有人家,屋舍堆满积雪,更分辨不出人居何处。我所借宿的人家院子里的狗突然叫了起来,原来是这家的主人在风雪之夜赶回了家中。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绘制出一幅雪景。“苍山”对“白屋”交代了画面的底色,“远”对“贫”可以感受到画面的空旷,“柴门”和“犬吠”则是近景,说明诗人是借宿在一户贫苦人家,而“犬吠”也划破了平静,使人从白雪皑皑的意境里抽离,回归到人间烟火。
这个“芙蓉山主人”,这个“夜归人”是诗人?还是借宿人家的主人?我认为见仁见智。在饥寒交迫,在经历了长途奔波筋疲力竭的时候,有一幢小屋,即使是茅舍,暮色苍茫中看到那星星一盏灯火,也会使人有山穷水尽时路遇柳暗花明之感。
这首诗的意境用在身处城市每日劳碌奔波的我们身上似乎也毫不违和。无论我们正在奔赴多么遥远的地方、经历多么激烈的厮杀,冬至这一天停下来,回家吃顿饺子,享片刻宁静,沉下心来画一幅《九九消寒图》,用花瓣取代记事本上的日志与备忘录,乐得逍遥地挨过这寒冷的81天,是不是也有番“一人独钓一江秋”的气魄呢?

回姥姥家吃饺子。

姥姥做褥子,姥爷讲故事。




听姥爷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姥姥炸的排叉比薯片更香脆。


请期待下一期: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