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
春节前读完了《人类简史》,思绪随着飞过许久,想着一吐为快,却在海岛寒冷的冬天里,冻成了一个五脊六兽。等再找到时间写点什么的时候,损伤的大脑早就把那些古灵精怪的想法,忘记得一干二净。事实再一次向我证明,我的大脑不会在形成任何突触的连接,只是慢慢消磨他们的时光;合作,对于这些脑突突来说,还不如黑猩猩、大象、海豚,甚至狼。
好在找到尤瓦利.赫拉利的演讲视频,让我再次找到阅读时的影子。于是,赶紧随便打些字吧,不然就都又还回去了。
在我看来,尤瓦利给出一个最最重要的观点是“人类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可以共同相信那些虚构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人类可以结成最广泛的合作,并逐渐形成足以控制这个星球的力量。”他举出的例子是具有说服力的。同样数量的黑猩猩和人,被放置在一个孤岛上,如果黑猩猩和人的数量都小于十,黑猩猩的生存几率是高于人的。而当这个数目足够大的时候,人生存的几率就会更高。因为人类的合作与人的生存世界有关。人是生存在现实和虚幻两个世界里的。人和黑猩猩都会为一颗看到香蕉树努力,都会为一只看得到的狮子逃跑。但是,人还会为在死后能够获得吃不完的香蕉而把手中的香蕉给一个更饥饿的人,而黑猩猩不会。正是因为人有更多的生存世界,人就更容易联系在一起,只要他们其中有一个世界是共通的。这帮助人类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合作,更容易地建立合作。
看《猩球崛起》的电影里,这种可以面对虚拟世界建立共通联系的本领,通过基因改造,被赋予给了猩猩,更多种类的猩猩,就像现在更多种族、肤色的人。那么,这种合作的本领是人与生俱来并且绝无仅有的吗?
从属于我们人类的最强连接——货币上,看看合作是怎么来的吧。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想吃小和尚手里的馍馍,小和尚说:“好的,师傅,拿你的大棉被来换。”老和尚怎么做呢?像黑猩猩之间彼此交换香蕉和苹果一样,老和尚和小和尚完成一次最原始的交易。这叫做以物易物。对吗?当然不是,老和尚会一个嘴巴子扇过去,然后小和尚过一个饥寒交迫的晚上,唱着“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因为小和尚已经和老和尚建立师徒关系。然而,最初以物易物的概念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必然会这样想,并且把它写到经济学的教科书里。看来,这种生活在虚拟故事中的本领似乎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黑猩猩或者其他什么动物,也可以发展出来。《猩球崛起》的一幕,并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在我们统治地球之后,我们是不允许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人类所到之处,必然会造成有竞争关系的物种减少;尤其是这种具有合作潜能的物种。那么,像蚁、蜂这样的动物呢?尽管生存模式和组织的复杂程度上,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是所处在的生物链层级太低,在生物链中的使命太低,无法产生革命性的作用,除非生物链出现意外的变化。
那么,我们人类在自己的故事中是如何生存的呢?我们总是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让自己的有所“发展”。譬如,在受到外族入侵的时候,原有关于种族和国家的故事就要被重新考虑,或者是弥补不足,或者干脆重新构建。更细致一点说,我们会为了迎接新的文明,把旧的文明扫地出门。当然,扫地总有各种理由,或者说束缚,或者说阻碍,或者说没有效率,或者说没有效力。开启新的篇章,迎接新的生活吧。只是我们的心积极向上就好。
P.S. 被打断的码字,再拾起来,就像狗尾续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