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正面管教》:教育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为人父母者不可不读
所有的爸爸妈妈,在为人父母之初,都雄心勃勃地渴望成为“好家长”,结果在孩子长大的这十几、二十多年里,现实往往总是不断“打脸”。我们常常听见父母说:这孩子小时候可听话了,回家先做作业,让干什么干什么,结果越长大越有主意,作业也拖着不到快睡觉了不写,我都不知道他/她在想什么!话里面充满了无奈和束手无策,说不准逼急了还得打孩子一顿。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母亲来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位母亲举止谈吐都很有修养,说话也温柔,在谈到孩子向她大吼:“你们就只关心我的吃穿,一点儿也不关心我的想法!”时,忍不住难过得落泪。
《正面管教》这本书风靡世界三十多年,被翻译成16种语言。它启发了无数人,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念都有所影响和改变。
本书作者简·尼尔森,是一名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0个孩子的祖母,具有丰富的教育孩子的经验。

简尼尔森以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以及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的理论思想为基础,通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完善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在本书中,简尼尔森向读者介绍了一种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通过诸多例子和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家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本书针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给出了具体、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包括如何辨别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如何一步步地和孩子沟通、行程约定,还有各种场景怎样应对——比如孩子不吃饭、在父母朋友面前闹脾气、在学校闯祸等等。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孩子的“不良行为”是怎么回事?在教育中,严厉或者骄纵为什么不可取?家长该如何做到和善并坚定地对待孩子?
本书看点
孩子的成长,是从柔弱的、对外界完全无能为力的婴儿,逐渐到会感受外界、会走、会交流、会影响、会改变、会爱,这整个对外界产生越来越多影响的过程。在自身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学习和互动中,则会产生种种让家长头痛的问题行为,用家长的话说是“犯错”,正面管教理论将它们命名为“不良行为”。
在书中,简尼尔森为我们介绍了两种错误的(也是常见的)教育方式,即严厉型和骄纵型,并引入了与这两种错误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的,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

1 错误的教育方式1:严厉型——“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
严厉型的家长认为,只有惩罚孩子才能让孩子记住教训,不再犯错。但问题在于,不良行为虽然一遭到惩罚就会立即停止,但不久就会再次出现,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当大人用过度控制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孩子们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
孩子因为被父母严格地管控,缺乏自主做决定、自主选择的自由。他们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得好只能得到有限的表扬,但在失败中却要遭遇惩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
在严厉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想做的,只是【赢了】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定的规矩做,认同自己是对的;而不是【赢得】孩子,和赢了孩子之间的差别,在于孩子是否【心甘情愿】。虽然爸爸妈妈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是爱孩子。
事实上,却是他们不但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还没能真正地把爱的感觉和力量传递给孩子。书里引用了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一句经典的话:“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父母因为孩子犯错而惩罚孩子,严厉地教训孩子,孩子只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父母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努力学习,孩子只会解释成,父母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成绩。

简尼尔森提到,惩罚往往只会造成4项不良后果:
1、愤恨(压抑着怒火、不服气、觉得不公平)
2、报复(这件事上服软,在其它事情上找回场子,给大人找不痛快)
3、反叛(偏和父母对着干,自己说了才算)
4、退缩:a偷偷摸摸(下次不让他们抓到)、自卑(我真的很差、我是个坏孩子)
比如孩子做错事,家长怒气上涌就打了孩子,此时孩子很可能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甚至恨自己,进而也怨恨父母;或者孩子虽然一时服软,但内心不平,在生活中其他的角度给父母制造麻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报复(如不让孩子看电视、到吃饭的时候孩子故意说饭不好吃、捣乱);或者孩子在青春期和父母对着干,早恋、抽烟、旷课,专做家长老师不让做的事;或者退缩,考试成绩不好挨说,下次就想办法不让家长知道自己考试了,或者内心自卑,认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学得好,真正认为自己很差。
2 错误的教育方式2:娇纵型——“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骄纵型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丧失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能掌控自己生活的信心。因为骄纵不仅仅体现在过于爱孩子上,还体现在生活中,如果和孩子处在对立立场里,家长的无限让步。

比如,家长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孩子笨手笨脚,或者拖拖拉拉,家长一看,得了你一边儿歇着去吧;甚至孩子学习功课,学习新的技能,家长看见孩子学得很累很艰难,也心疼得不行,觉得孩子学不会就算了……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
长此以往,孩子没有学习某项技能,反复训练、失败,最后获得成功的经验,也就没法确信自己有能力做成一些事情。有些被骄纵的孩子,看起来似乎拥有一切,但实际上内心却是软弱而没有自信的。
在正面管教强调的和善而坚定中,骄纵型家长完全往往缺乏“坚定”。“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家长尊重自己,尊重客观环境的需要。换句话说,只有有底线的父母,才能教育出知道“底线”这个东西存在的孩子。
3 正面管教型的理念——“我们一起来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需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除了和善而坚定这个基本原则之外,简尼尔森还提出了“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总结了要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1. 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 ——“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不良行为呢?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1. 寻求过度关注孩子的错误观念是:只有在得到特别关注或特别服务时,我才有归属感,惟有让你们为我团团转时,我才是重要的。
2. 寻求权力孩子的错误观念是: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 报复孩子的错误观念是: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 自暴自弃孩子的错误观念是:我不相信我能有所归属,我要让别人知道不能对我寄予任何希望。我怎么都做不好,努力也没有用,我放弃。

总结
在判断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效的时候,简尼尔森给出了4个衡量标准:
1.家长是否做到了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重要性?
3.这种方式是否长期有效?(比如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这种应对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比如是否能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其实《正面管教》书中很多例子和理论,都是为了让家长接受一点核心,即:和善而坚定。能做到这一点,教育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