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人”的认知到对“世界”的感悟
我开始意识到“人”在本质上绝对是平等的,是没有什么三六九等,好坏差异之分的,本性是一样的。
但是,基于“业力”的原因,人又不是平等的,是有差别区分的。(我找不到除了“业力”之外更能说服我的解释了,所以暂且允许我用这个概念)
这种差别可以从外在的物质世界与内在的精神世界两个角度来看。(或者肉眼能看到的,肉眼看不到的)
首先是外在物质世界的不平等,拥有的财富,社会地位,外貌,际遇等等,都是有很大差别的。
其次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每个人的思想境界,思考、认知能力,智慧,觉悟,天赋等等,也是很大差别的。
这些外在加内在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人与人的差距,和世界的不平等。
但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差异意味着多样性,而就是因为有多样性,世界才能得以运动,运转着。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概有这个意思吧。
而差异并不代表好与不好,公平与不公平,万物就是各有各的样子,状态,所以才有了多样性,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又能各得其所。从这个角度看,世界又是公平的,因了生万物的“道”的恩惠。当然,毕竟“道”就是“大德”。而所谓的诸如高低贵贱,又用无用之分,其实是人自己赋予的价值。“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而无论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多样性,差异有多大,但都是离不开“道”的,“道”虽能允许太大量的不同存在,但不代表完全的放纵,万物产生于“道”,但最终还是会回到“道”的,是故“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伦理”“道德”也就此产生。)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人最终会回归于“道”的,但是至于怎么回去,“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猜还是要从“无”中回去,那个看不见的“无”,或许就是我们的心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