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粗叙(七):地球上的生态圈+(八):完美的生态系统
观念粗叙(七):地球上的生态圈

十三、地球上的生态圈
在我们观念中的物质世界还是个死寂冰冷的领域,而生物领域则是一个充满生命风采的世界,连植物世界也是拥有了秘密生活方式的社会。
慵倦充满寂静的树荫下,青白色的小小草花也有它温柔的秘密的生活;连阳光也似乎充满了无穷的好奇,想要从森林的顶部进入那无声的丛林深处;躲藏在萧萧绿叶里的鸟儿鸣啭着对深情的向往。

地球苍茫起伏的地表由岩石圈、水文圈和大气圈构成了生灵居住的物质环境,在三个物质圈中又交汇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遍布大地的生物圈,而我们人就是生物圈里众多碳基生物种类中的一个生命群种,饱经沧桑地漂泊在由尘世无数的生命汇集而成的生命的汪洋里。
岩石圈、水文圈和大气圈三个物质圈和生物圈之间通过亿万年不变的阳光提供的能量驱动着碳、水等物质与能量以生物生产繁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环节在这四个圈内循环着,并实现了圈内所有的物质循环、生物间的营养传递、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放眼望去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物质环境中大量无机物质被合成为生命物质参与了广密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在其间的种类众多的飞禽走兽内部的物质循环。
遍布大地的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转换成化学能与生物能贮存在植物生命的内部。生活在丛林或者草原上动物取食各种植物以吸收植物的物质与能量。太阳能同时还被大气圈、水圈和地圈吸收增加温度,造成风、潮汐和物质的风化裂解等地理现象。地球内部的能量又通过火山、地震和温泉等形式输送出来影响着地球上地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地球上的许多能量都来自太阳,亿万年以来太阳的能量一直在地球中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补充。地球上所有为生命所需的各种物质则在各圈内平衡地循环,周而复始,没有多大的损耗。
作为地球上碳基生命构成的基础元素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不断地被植物吸收,又经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排出,被动植物固定在体内的水、钙和其他微量元素一旦死亡会重新分解回到其他自然圈,有部分生物所固定在体内的物质据说还有可能积累形成化石矿物。





在相生相克的作用下经历了上千年或者上万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的演生使得地球上所有物种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长久地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彼此高度适应、彼此完美协调和生命之间达成总体统一的极其完美的生态平衡程度。
广袤的森林中有许多高大喜阳的乔木,又有许多矮小耐阴的灌木,植物之间和睦相居,各得其所。林中动物有昼出夜出之分,还有食性差异,互不相扰,互利共生。例如地衣中菌藻相依为生,大型草食动物依赖胃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帮助其完成食物的消化,蚂蚁和蚜虫的共生关系等都展现了物种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当然物种之间制约的作用也是极其有效,不可或缺的。动物中捕食者的生存依赖于被捕食者,其数量也受被捕食者的整体种群生存状况制约,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数量也同样受捕食者的制约,两者间的数量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着相对稳定。
除了制约作用下产生的物种的数量平衡外,竞争也给生物世界带来了勃勃生机。种类繁多的同一地盘内的植物间争夺阳光、争夺空间、争夺雨水、争夺土壤养分;各种强悍的动物群种之间争夺食物、争夺配偶、争夺栖居地等。

生物圈中整体生态系统还形成了一个共属整体的代谢功能来保持圈内所有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生物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地由环境输入营养物质,并同时向环境输出生物代谢物质,而被生物改变的提供生存的物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或选择生物,两者总是朝着相互趋向完美的协同发展维持整体系统内的生物组织结构的自治,并拥有对来自外界的胁迫伤害的恢复力和修复力。
近代科学刚刚出现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哀鸣划破了千万年寂静深沉的夜色,为了发展工业它们把无数的拥有众多完美生物群落演生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的原始丛林大量砍伐了。
那时的科学家据说是非常崇拜现代巨型机器和工业大烟囱的,他们把那些东西视为美丽和先进。
观念粗叙(八):完美的生态系统

十四、完美的生态系统
我们知道生态学第一定律就是: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称为多效应原理。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称相互联系原理。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可称为勿干扰原理。你看看这个科学是不是自己在打自己的耳光啊!
近代科技对大地各方面造成的创伤使得无数生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痛苦从四极八荒汇集而来等待着最后爆发。
自近代科学出现以来就已经开始在自掘坟墓了。如果我们把整个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实际上地球及上面的生灵群体也的确是一个按相生相克的宇宙法则组建起来的一个完美的整体,这个整体在现代生物学里是被称为生态系统。
现代生物学界把生态系统中从低到高的各个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因该图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
生物学的所谓营养级是什么呢?就是中国人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的意思,这里大鱼是一个营养级,小鱼也是一个营养级,虾米同样是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的最低层生物就是植物,植物又维系着各种昆虫、浮游动物等小型动物的生存,小体型的生物又维系更大一些体型的动物的生存,逐级上走,最终到达人类社会。
每经过一个营养级,能流总量就减少一次,能量在逐级流动中的传递率一般只有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二十,生物学家为了计算方便有时候就把能流总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率约为百分之十,这也就是所谓的生态金字塔能量传递和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
以科学界经常在举的座头鲸为例,座头鲸是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中型鲸。它体长十三米至十五米,以鱼、虾为食。它的一天大约需要吃一吨鲱鱼。鲱鱼是一种以甲壳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小型鱼,体长约二十厘米。鲱鱼一顿需要六、七千只小甲壳动物才能吃饱。一只甲壳动物的一顿食量是十三万条硅藻。硅藻→甲壳动物→鲱鱼→座头鲸的这条食物链中,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的硅藻就得是一个庞大的营养级的基础。
我们今天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形成,特别是丛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根据一些科学家的推断需要八千年的时间才能稳定下来,所以说一个全球生态系统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漫长的演进时间,全球生态系统的形成是非常珍贵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有生态财富,所以现代科学在发展中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大规模地砍伐丛林和各种破坏生态的行为已经产生严重的危机了,连科学界也意识到了,生物的物种是必然地要渐渐地减少了,这就是生态系统内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了解澳洲引进物种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中是多一种生物种类可能会出现问题,少一种生物种类也同样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的。一些没有天敌的外来新物种如果出现失控发展又被称为是入侵物种。
在我们平时的印象中兔子是多么的温顺可爱啊!可是从欧洲引进到澳大利亚的兔子们由于没有天敌而以每年一百多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许多地方简直是漫山遍野。兔子所过之处像蝗虫一样风卷残云般地吃光了仅有的一点绿色。
澳洲被迫发起了一场历时一个多世纪的灭兔行动,各州都开始构筑木栅栏,栅栏动辄上千公里,甚至数千公里。
在澳洲一百多年前从欧洲引进鲤鱼也成为入侵物种而大量繁殖,吃光了水草,把本地鱼种推到了灭绝的边缘,所以宇宙中的奥秘哪象人想的那么简单啊!有的人还真以为自己能够发明上几样东西,能够了解到一点科学规律就变成了上帝了。

(未完待续)
-----------------------------------------
上几篇:
观念粗叙(二):谁能告诉我们物质到底是什么呢?+(三):宇宙由能量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