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不畏人言河东娶,绛云楼中汉书留。--《汉书》四
之前提到王世贞,就不得不提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藏书家:范钦。“天一阁”的故事,许多人都有了解。史载王范二人交情甚笃,“相互抄读所藏”,但二人往来尺牍,似不甚提及这部宋板《汉书》。更可惜的是,王世贞藏书,也没有像范家那样通过宗族约束,传之后世。而范钦却以他异于常人的眼光与远见,借助于宗族礼教,以遗嘱的形式将藏书的责任交给子孙,后代像接力赛一样地将天一阁藏书保存下来,因而创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的私家藏书史上的奇迹。
这篇的主人公是钱谦益。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中探花,后为东林文坛之宗主,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有《初学集》、《有学集》及《投笔集》存世。人们对他并不陌生,这位传奇人物的名字是与“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学者兼藏书家,他爱书是出了名的。史载,大凡他要读而所缺之书,必千方百计借得善本、孤本在家转抄,抄毕装帧时,书的内页均附有自刻印的书牌,上有“常熟钱牧斋谦益绛云楼钞本”字样。这些书世称“钱钞本”。他早岁即登科第,交游天下,曾兼购刘风、钱允治、杨仪、赵琦美四家藏书,更不惜重金购置古本,几乎每日都有书商载着成捆的古籍登门来售。关于钱谦益与宋板《汉书》的故事,甚至比王世贞“鬻庄买书”还要传奇。据《牧斋遗事》所载:当初,钱谦益购得这本书,出价仅为三百余金。因为两《汉书》中的《后汉书》缺两册,卖家才愿意减价。钱谦益入手后视若连城之璧,遍寻书商,想补全缺本。某天,一个书商在乌镇停船,上岸买面作晚餐,见面铺主人从破筐中拿出两本书来包裹吃食,商人认真看了看,竟然是宋板的《后汉书》。书商心中大惊,暗自窃喜,却面不露色,拿几文钱买了下来,但前几页已经没了。书商问主人前页哪去了,店主回答说:刚才对门拿去裹面,你去跟他要罢。全书得手之后,书商连夜奔赴常州,谒见钱谦益。钱大喜过望,盛筵款待,付给他二十金。于是这卷珍宝,才得以完整收藏。
《牧斋遗事》对钱谦益的记叙得并不友好,故事明显富有戏说色彩,购书过程在钱的《有学集》中也有记录,但简略很多,只说从黄尚宝购于新安富人,并未有补全一事,而且出价金额也非“三百余金”,而是“千二百金”。
收得两《汉书》书时,钱谦益即抄录一部供阅读、校勘之用,原书则置于特制的木橱存放在拂水山房。京山有个人叫李维柱,是本宁先生李维祯的弟弟,书法学颜真卿,当时在钱府上看到了宋板《汉书》,他沉默良久,继而转身对钱谦益说:“如果能拥有这本赵孟頫家的《汉书》,一定要每天焚香祭拜,奉若神明,死了也要带着它到九泉之下。”钱闻之得意,微微颔首。
但实际上,在大明朝最后的岁月,钱谦益的仕途、经济都很蹇促。特别是崇祯元年,被温体仁、周延儒排挤革职,一闲置就是十余年。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钱谦益五十九岁时,迎娶二十三岁的柳如是,舆论哗然,但钱毫不在意,新婚之后便开始在虞山选址,建筑“绛云楼”和“红豆山庄”,按钱的意思,到了这个年纪,仕途已经不作他想,有名园(绛云楼)、美姬(柳如是),和毕生藏书,便“有终焉之志”。但是在绛云楼建成前后,他遇到了一个困难。
这个困难不知道有没有日后的“投水”和“剃发”艰难,反正是挺难的。什么事呢:他没钱了。钱谦益姓钱,早年也确实有钱,少年还未入仕的时候,就能“重金购置古籍”,买别人家藏书都论单目批发,看来很有家底。但他也是一位手大的主,当年冒辟疆和董小宛的佳缘,全赖钱谦益赠予巨资襄助。而且钱谦益还挺爱送别人书,当然前提是自己已经有了,无论宋板还是珍本,随手送人,不较其值。所以到盖楼这个节骨眼上,没钱了。
没钱了怎么办呢,还有柳如是和书。媳妇自然是不能卖的,只好卖书。藏书难,卖书更难,对于藏书家来说,卖一本书就是割一块肉,而绛云楼的工钱换算下来,如果避重就轻地卖书,那就不是割肉了,那是凌迟。钱谦益觉得这样太痛苦了,还是一刀给个痛快比较好,方法只有一个,把宋板《汉书》卖了。一部就够了。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说“牧斋售书之日,与绛云楼上梁之时,相距甚近。两事必有相互关系无疑。”陈寅恪还说:“牧斋平生有二尤物。一为宋椠两汉书,一为河东君(柳如是)。”
牧斋多被世人讥讽,气节有损,但丝毫不能动摇他文坛宗主的地位,冒天下之大不韪光明正大娶柳如是,至少也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后在柳如是协助下暗地资助南明,明郑等反清集团,故被乾隆列入《贰臣传》,但终究比范承畴之辈要强太多,范承畴故居如今都能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滑天下之大稽!
言归正传,牧斋把书卖给谁呢?对古籍有点了解的同学应该脱口而出一个名字:毛晋。 明末清初,在江苏常熟有一句民谚:“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谚语中的毛氏就是明末的大藏书家兼出版家毛晋。毛晋之所以在藏书上有那么大的影响,主要因为他买书肯出高价,特别是宋元版本,按页论价似乎也从毛晋开始,他还在门口贴了一则广告:“有以宋版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所以钱谦益如果想卖宋板《汉书》第一人选应该是同乡毛晋,然而在钱毛二人的书信中,却并没有提到此事的只言片语。不过钱和友人李孟芳的书信中却有详细的记叙:“空囊岁莫,百费蝟集。欲将弇州家《汉书》,绝卖与子晋,以应不时之需。乞兄早为评断。此书亦有人欲之,竟不欲落他人之手。且在子晋,找足亦易办事也。幸即留神。”但最终的结果,是这本书没有卖给毛晋,而是卖给了一个特别奇怪的人。
买家叫做:谢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