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是什么》书摘2
1434年,内部分裂不断的佛罗伦萨终于实现了国内统一。这一年,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确立了僭主政治统治。所谓僭主政治实质上是君主专制政治。它没有成为阻挠学术、艺术领域发展的障碍吗?因为学术、艺术发展的前提是自由得到保证。
尽管他自己属于高收入人群,但仍然制定了累进税制度,这在欧洲大概也属首创。
他到过欧洲很多地方。经商这样的工作,其性质是必须正视现实,否则只有失败,而他从事的正是这样一份工作。其次,他有得天独厚的绝好条件,就是在商旅中认识现实社会。再次,他本人具备出类拔萃的才能。正是这三点把科西莫培养成为一个善于解读时代精神的经济人。
科西莫培养成为一个善于解读时代精神的经济人。
科西莫知道和平共处不仅限于国内,与国外和平相处也很重要。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标志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土耳其帝国兴起。对于西欧世界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他有效地利用这次打击,成功确立了意大利的和平。当时,意大利半岛有五大势力,分别是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梵蒂冈和那不勒斯王国。他向这五大势力发出倡议,停止以往的争端,和平共处。通过缔结“罗迪条约”实现的和平是均衡各方势力政策的开始
佛罗伦萨人的性格中个人主义的意识非常强,这在学术和艺术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只有佛罗伦萨议会授予了科西莫“国父”(Paterpatriae)的称号。“国父”这一称号是尤里乌斯·恺撒之后罗马元老院授予罗马皇帝的称号。纵观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获此称号的人只有科西莫一个
然而,洛伦佐所做的只是把他介绍给米兰公爵,为后人所说的人才外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个人是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
洛伦佐的儿子利奥十世就任教皇,他的弟弟朱利亚诺·德·美第奇随他移居到了罗马。应朱利亚诺的邀请,莱昂纳多也去了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没有要求逗留在罗马的莱昂纳多创作绘画作品,因为此时拉斐尔也在罗马。拉斐尔的趣味和利奥十世十分相近,一旦开始作画,就一定会完成作品。
君士坦丁堡沦陷后的罗马教皇们热衷于组建十字军,这是他们作为基督教世界之首对异教徒的奥斯曼帝国不能不采取的措施。
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共和国事实上的君主。巴茨家族的男人们把美第奇家族看作眼中钉,密谋杀死洛伦佐和朱利亚诺。表面上看,“帕齐的阴谋”好像是佛罗伦萨内部的反美第奇势力、巴茨家族的男人叛乱,实际上是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在背后指使。这是公开的秘密。
西斯廷礼拜堂艺术殿堂化的第二个阶段是由西克斯图斯四世的侄子、20年后成为教皇的朱利奥二世完成的。当时负责的画家是米开朗基罗,成果就是覆盖了整个天花板的《创世记》。负责殿堂化最后阶段的也是米开朗基罗,成果是画在西斯廷礼拜堂整个西侧墙面上的《最后的审判》。委托人是教皇保罗三世,完成的时间是1541年。西斯廷礼拜堂文艺复兴艺术殿堂化的那些年正好是罗马成为文艺复兴中心的那个时期。
作为经营者,洛伦佐非常失败,是他导致了美第奇银行的倒闭;作为有智有谋的政治家,他却是超一流的。但是,1492年4月,“豪华者”洛伦佐离开了人世,接着教皇英诺森八世也在三个月后去世。这两人的离去宣告了意大利和平时代的结束。
利奥十世(1513—1521),俗名乔凡尼·德·美第奇,是“豪华者”洛伦佐的次子,出生于佛罗伦萨。他把美第奇家族对学术、艺术的热爱带进了梵蒂冈。
他熟知艺术可以为政治所用。在与法国国王和谈时,他带上了莱昂纳多、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三人。自认为是文艺复兴艺术爱好者的弗朗索瓦一世的态度当时就缓和了。尽管是失败的一方,利奥十世与法国国王签署了有利于自己的和平条约。
利奥十世崇尚华丽和优美,他不喜欢莱昂纳多追求真相的执着劲儿。最重要的是,这位巨匠从来不为他作画。米开朗基罗宏大的绘画风格非常符合前任教皇朱利奥二世的喜好,却不符合利奥十世的趣味。利奥十世最钟爱拉斐尔。可惜拉斐尔37岁就去世了。
有着哈布斯堡家族血统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查理五世)在四年前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同时还主宰着德国和西班牙,他手中的权力非常强大。
克莱门特七世(1523—1534),俗名朱利奥·德·美第奇。他是一位私生子,其父亲是“帕齐的阴谋”中遇害的朱利亚诺。洛伦佐把他过继过来,像亲生儿子一样抚养长大后,把他送进了神职界。
利奥十世即他的堂兄弟乔凡尼就任教皇后,任命他为红衣主教。
这里曾经是出生于威尼斯的教皇们的私宅,后来用作威尼斯驻罗马大使的公馆,所以现在依然保留了这个名称。
天主教会由神职阶级构成,是存在于神和信徒之间的一个组织,罗马教皇为最高神职官,下设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和修道士。
自此,残酷的异端审判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如果说接受不同思想的是文艺复兴,那么拒绝接受不同思想的就是反宗教改革。这又是一个“只要动机好,一切都是好的”的例子。我想文艺复兴就是被反宗教改革扼杀的,而反宗教改革的主角不是意大利人,而是西班牙人。
教皇利奥十世虽然对路德处以开除教籍的惩罚,但是这位美第奇教皇和红衣主教们在谈话中常常提及路德,并就路德的想法展开自由讨论。这种自由正是文艺复兴精神的本质。对此,反宗教改革派愤慨不已。他们认为,正是罗马教廷内的这种自由气氛才让新教得以泛滥猖獗的。
马基雅维利的著作成为禁书、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基督裸体像被画上腰布、伽利略不得不宣称放弃日心说的时代到了。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一生正好处于文艺复兴鼎盛期,如果他晚出生50年的话,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情形。
威尼斯没有拒绝罗马提出的设立宗教裁判所的要求。他们同意设立宗教裁判所,条件是裁判所中必须有共和国方面的代表,也就是有世俗社会的人加入。而在其他国家,宗教裁判所只有神职人员
在自己国家不惜一切努力拒绝宗教干涉、尽量保持独立的威尼斯人眼里,如此杰出的艺术作品一一被焚,一定心痛不已。真正合理的一方,究竟是不信仰遗骨之类圣遗物的佛罗伦萨人,还是不仅默认甚至奖励信仰遗骨之类圣遗物的威尼斯人呢?
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以一己之力广泛收集古典抄本,并建起了图书馆。在威尼斯不存在这样一个家族。威尼斯的图书馆是公立的,由共和国政府建造,时间早于佛罗伦萨。为了逃避土耳其的威胁,拜占庭帝国的人们亡命到威尼斯时带来了大量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威尼斯政府购买这些古典,并以此为基础建起了图书馆。 威尼斯没有美第奇家族主持的柏拉图学园那样的研究古典的机构,但是,威尼斯人出版了古典的对照译本,甚至发明了廉价的袖珍本,使学生也能买得起。
从简朴的14世纪样式建筑到华丽的15世纪样式建筑,再到壮观的16世纪样式建筑,坐在渡船上,威尼斯建筑史可以尽收眼底。前两种样式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到了16世纪的建筑样式,显而易见变成了西欧风格。这是因为1527年发生“罗马浩劫”事件后,建筑师纷纷逃离罗马来到威尼斯。
没有威尼斯就没有提香,没有提香就没有威尼斯”
如果是我,我会害怕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他呈现出来。 罗马文艺复兴更多依仗于教皇朱利奥二世,他曾经把大量工作交给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去做。16世纪的威尼斯也有一个威尼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他就是在1523年至1538年间就任元首的安德烈·古利提。 人们评价安德烈·古利提是为统治而生的男人,
147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近郊卡普列塞。师从基兰达约。20岁后前往罗马。制作了《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等雕刻。1501年回到佛罗伦萨,着手创作《大卫像》。1527年在教皇和罗马皇帝引起的佛罗伦萨围攻战中站在防卫一方,后逃往威尼斯。不久得到教皇恩准,1534年开始在罗马制作西斯廷礼拜堂内的祭坛画,1541年完成《最后的审判》。晚年担任圣彼得大教堂建筑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