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私人观影重温系十佳
10.《坏孩子的天空》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062/ 北野武

影片最具逆反气息的地方不是北野武对小马与信志这对校园拍档肆霍青春的坚定支持,而是其对二人只因意气用事就必将在不经意间渐行渐远的过分笃定。所谓那难以琢磨的未知与不安,不过是既无奈感伤又不愿轻易听之任之的自尊作祟罢了,但在北野武眼里,它摇身一变成了个不该忽视且值得被无限放大的母题,并在结尾二人的对话中,升华成了一种对于青少年理想主义的无尚礼赞。每种主动选择都伴随着被动成长的危险,北野武想着重提及的青春痛处,恐怕就这点吧。在这部青春残酷物语中,没有丝毫说教意味,也不过分迷恋与他人不同的那份特立,在我心目中可算是北野武最为温和且最具自我剖析意识的一部作品。
9.《城市之光》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908/ 查理.卓别林

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现实生活中真正令我们苦不堪言的只有阶级差异的愈演愈烈吗?我不这么觉得,我想卓别林也并不完全这么认为,尽管他的影片屡屡对此问题进行针砭时弊的讨论、和振聋发聩的言说,但其潜意识还是会不断提醒观者人生中有更重要的欢愉待我们去享受,以便尝尽苦中作乐的甘甜。而将苦楚与欣喜达成共识并使其变为美妙爱情故事的,便是这部《城市之光》。卓别林所饰演的这个角色既有主动追寻幸福的真挚一面,也有被动靠拢权贵的转瞬一念,相互碰撞,就成就了这一出既定事实的悲喜剧。不再执拗的为被时代所抛下的个体而发声,尽可能为自己角色的弧光层添点滴熠人的光彩,这样虽然不能留下令人唏嘘的惆怅结局,但却能以另一种方式点出了世人对于眼界所信任的局限,拥抱了肌肤相触的温暖。最后卓别林直面镜头的那一笑已无关任何作者性表达,只源于最为纯真的自我感动。
8.《PTU》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2434/ 杜琪峰

究竟怎样才能在试图摆脱类型模式的同时又不破叙事的基本准则,这真是个属于电影本位的难题。亦或是说,越是有着对于类型元素的深度理解,就越难以安然摒除当局者迷的局限。《PTU》是否越过了这一鸿沟,着实令人难以评定。但不置可否的是它内在因巧合而激荡不已的汹涌剧力确实有异于传统三幕与通俗叙事,其“枪”这一本应提早现身的“麦格分”也在此案中有着不同寻常的使命。而夜幕下的极致场域调度又与不动声色的隐语之处相得益彰,从而使结尾才悄然露面的文本多义空间变的既令人细思极恐,又不致使人因此而苦恼的推倒重来。在此足以见得杜sir的得体掌控有多么恰到好处。
就主题性而言,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是在试图辨明知法易犯法的正义性“伪装”究竟是社会之福还是个体之祸。案件因胖子而起自是不争的事实,但何时才是他真正的“主动”出击时刻,其他角色并不知晓,杜导也似乎更乐于语焉不详的做壁上观。所以,枪是何时丢,又是否是有意为之,在这个案件中并未被点透,因此也就使影片具有了归于PTU这一职业本体的性格讨论,即因上下相欺的层级关系被打乱而催生的怒气该如何安放。胖子的行动若与理性毫无瓜葛,那么寻枪之路未必会行进的如此巧合,大眼和马尾之父的“意外”枪决之战也不会带有令人唏嘘的荒谬之感。当然,任达华一众的悄然而至是胖子无法预知的意外,不过对其而言结果似乎也好的格外出乎意料。所以,全然认为胖子的脑海里没有促成帮派互斗的潜意识念头,似乎有些缺乏想象。复杂的文本交织源于突发偶然中的必然推导,但这事件的起因回想起来却意外的单纯,也就是胖子欺人不成反被击的怒气释放所致。如果说胖子的意气用事还不具备被剖析的职业化特性,那么任达华的角色则完美而巧妙的填补了这一空缺。每一步都由主观牵引,每一招也都被理性掌控。如第一次向黑帮手下冷血施压、第二次街区追逐、及第三次带领队伍有序登楼,无不行之有效的诠释了职能所及的边界,也最大化博取了观众对其身上义气一词盘旋环绕的认同。但若真将其与传统武侠片中的豪气冲天忠肝义胆者对标,又未免会觉得过度理想化之嫌。原因就在于任达华这一角色的正面形象塑造与行为的初始动机存在着过度差异化的背道而驰。回顾任达华的动作轨迹不难发现,其行动正义性的判定全部来自于观众对于警匪对立的传统善恶观认知,而祸端制造者胖子则在剧作中背负着既承上又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唯一需要被“指摘”的对象,为PTU们的所有触线意识及越界行为做着强而有力的情感支撑。错即是对的二元论逻辑一旦成立,之后所有的以暴制暴以上欺下就都有了别样的“正义性”异色。因此在不属于事件漩涡中心的偷渡四人被“无因”射杀时,引入我们眼帘的也只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机动部队,和被夜幕包裹至深的豪情万丈光辉。
知法易犯法,犯法难自知。在本片里触线意识的被激活可以源自于开场的一则广播新闻,也可以是自上而下泼落的一桶油漆,甚至于执法监督者的长足跟随与注目都可变为暴戾的缘由,更不要说敌我未辨时的一声枪响。身在体制之中就不得不面对罪恶丛生的荒诞世界,而这一点看似在本片中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即达成一致对外的权力合理分配再构建。但我认为更多的社会良性运转机制得以存续则源于权高位重者自身的反复辩驳。这一点,是否是杜导极为隐晦输出的作者性表达,我不得而知。但即便不能将此观点合理的一一对位,若只是做为突破类型片极致的作品来看待,它富有如此多义的文本内核及其高度匹配的空间调度能力,还是足以令人兴奋不已。所以在我看来,将《PTU》称之为杜导最高作,似乎并不为过。
7.《小亚细亚往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959260/ 努里.比格.锡兰

锡兰构建了一套只为激活事件外延而生的视听语言系统,让影像以远胜于文本的姿态带观众走进一个看似“昼夜分明”实则表意难辨的视觉奇观世界。留白的动作及随事件推进不断渐进为承载主题的言语终将摒弃费心构建的视听呈现,从而引领观众回归惨痛的现实世界,体味真正受困于土耳其司法体质现状、和身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无奈与下一代的悲伤情绪。男性在片中的心理抗争越激烈,女性的现实缺位就越显无奈。锡兰试图一笔带过的怨念想必就是这个吧。本质上,这是一部自说自话的影像叙事实验片,沉浸于两者之一即可获取满足,不必受制于非此即彼的思想斗争。
6.《后窗》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080/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假借充满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的类型片架构,内在其实还是希式独有的爱情观在蠢蠢欲动。希区柯克似乎以乐观的口吻在对悲观主义者说,总有天赐的机会释放已被尘封已久的天性,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但前提是你要有自愿失去美妙姻缘的决绝,才可义无反顾的享受一人窥视众生的孤寂。而本片的男主斯图尔特似乎不具这般高冷的性情,他只是被恐婚的潜意识吓退了三分而已,破案也只是为治自己“心病”的幌子罢了,最后还不是富有冒险精神与行动魅力的格蕾丝.凯莉顺利打破了僵局,使一切因视野所带来的焦虑变得豁然开朗。好在希胖还是留给了他猜中谜底的情面,以赐予他再次“重回”爱情怀抱的美妙结局。这,还真挺浪漫的。
5.《异形》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0868/ 雷德利.斯科特

在本片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下,暗藏着一种能让人忘却概念源起及人物行为动因的强大氛围营造能力。单这一点而言,不止碾压了一众密闭空间类电影,还毋庸置疑的完胜了给予雷公灵感的《大白鲨》。没有必须如此的解答必要,但有抛题论题的执行力度,雷公最为优秀的作品都在遵守这两点的同时极力扩充着思辨性外延的可能,而这一部尽可能的走到了商业类型片层面可触的极致,也使其具有了女性主义、神秘主义及慕强式纯粹原始崇拜等等可供解读的多维空间。
4.《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329/ 杨德昌

重看。与印象中的理解似乎相去甚远。原来,这是一场暗流涌动的寓言式悲歌绝唱。外在描绘的是因本土与外省文化冲突的社会动荡侧写,内里却丝毫不失关照的注视着各人物慌然失措的青春疲态,杨德昌真可谓是既满怀温情又紧握愤怒的绘出了一幅时代肖像。最爱的段落还是记忆深刻的“决绝一别”,所有在无知无畏的青春中肆意纷飞的理想主义都因小四刺向小明的一刀而失去了继续躁动的可能,也将仅存的萌动爱意抹杀在了时代大幕被拉下前的那永恒一瞬。既无奈于己,又不屑于她,最不甘的命运也许正是如此。在是我心目中这是大陆电影作品里最接近物质现实复原的一部杰作。
3.《四百击》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0056/ 弗朗索瓦.特吕弗

以前觉得特吕弗的这部大作总是存在以一种温和的口吻规训他人之处,但现在再看却全无此感,并认为此片尽力绕开的戏剧性正面冲突正是其最显力道的、对于理解“缺位”式教育的全面控诉。前半段出现的所有外力都无法瓦解小安托万的强大内心,直至父母与学校达成共识的事实浮出水面,安托万的主观意志才显土崩瓦解之势,最后海边长镜奔跑的情绪释放也因此有了强有力的行为逻辑做为支撑。这应该是所有特吕弗传递普世价值观的影片里最聚焦于人的一部作品。人物状态及内在情绪的渐变过程描绘为何要依仗剧力的不断叠加才可顺利达成,这就是本片对于电影传统叙事的简洁发问,也是法国新浪潮的集体疑惑开端。而对于后世的启发性也理应在此问题中不断延展开来。只可惜现在自愿回答此问并能让人心有戚戚的电影实在太少、太少了。
2.《光荣之路》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969/ 斯坦利.库布里克

在一个极其森严的体制下,是不容许个体将求生欲置之于战场之外的,《光荣之路》中的法庭戏印证了这点,片中将官也试图更进一步抹去士兵的尊严,以来彰显无用的高阁之威。库布里克似乎在说,头脑既然赋予了我们理性思考的权利,也自然不应遏制感性在残酷面前的适度摇摆,更何况你已知晓最终的死亡结局并不具有为他人明志的作用。在我看来,要说冷酷,这部《光荣之路》比库布里克后期的《全金属外壳》更加缺少生而为人的常温,也更显被体制吞噬的悲凉,尽管前者尾声的歌唱更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后者高歌齐进的收尾看起来讽刺的那么彻底。这两部战争题材电影的显性表达中各有各的不变真理,但在隐性关怀上,又不可谓不是冰火两重天的倒置关系。
1.《全金属外壳》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0055/ 斯坦利.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以戾气传递为人物绝望前奏的作品,除了大名鼎鼎的《发条橙》,便是这部《全金属外壳》。也是我最喜欢的战争片之一。拂去昭然反战层面的不得已而为之,库布里克似乎还想说,死即自由的高尚在无关正邪的屠戮面前都可谓是包装出来的假象,也是逃避惨痛现实的唯一出路,但是生而为人的自豪若没了人性作伴,空有一副皮囊的“小丑”也只得强装欢乐。透彻、直白、凛冽、充满不堪的这部貌似与库布里克一贯的坚深背道而驰,但在我看来,视听上的优秀还是使其逾越了主题与语境之间的鸿沟,顺利抵达了恒定的彼岸。最喜欢的两场戏莫过于胖子走向自毁之路的那个充满着对人性有盖棺定论意味的夜晚,和牛仔死后的最后攻防。前一场因教官有幸见证杀人机器诞生后的笑容而变的希望不再,后一场则在牛仔给予众人生存希望的转瞬之间,就被随之而来的“慰灵之战”无情的一击粉碎。巧妙的是,唯二两个在战场上戴眼镜的士兵,(牛仔和小丑)都在镜片中映出了一片耀眼的火光,以示仿佛存在些许光明的幻影、和被死亡赋予的战争意义。可一个难逃将死的命运,另一个则因此而完成了不必要的死而后生、令人唏嘘不已。以死示人的痛定思痛被库布里克不加遮掩的端上台面,可殊不知藏在生死交替中不欲人知的战友情谊才是连接主题性表达的必要基柱。所以,说他不近人情的鞭挞了一切,似乎并不尽然。至最后一战的过程完结之时,前期所有未加修饰的直白讽刺都在后程战时场景中这多组精致的镜头语言面前变得意味深长、并可窥其文本与视听遥相呼应的自洽统一。可惜的是这些不消只言片语的纯粹影像来的太晚,但也不得不叹其恰如其分的高级。
也许这部并不是最好的库布里克作品,但却使我感受到了被直面绝望情绪传递而出的、一股真正带有战友情谊的希望之光。在我看来,库布里克作品最难被理解的不是其富有前瞻性的深刻内涵,而是摆明批判之势后突然注入的那一抹难以察觉的转瞬温存。在我心目中,《全金属外壳》就是这样一部带有不寻常“暖色”的战争电影。

私人年度重温系电影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