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新近看完了一本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以下简称为《太古》)。作者是波兰作家奥尔加 托卡尔丘克。小说的书写形式比较特别:通过以各个不同角色的视角体验的时间流逝,细碎、散乱地拼凑出一段波兰历史。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容易入戏,因为作为读者的我,对波兰历史知之甚少,所以无法理解书中的很多隐喻,不明就里。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小说比较核心的一个主题:时间的流逝——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恰巧几天前跟朋友聊起“时间”。他说,为什么时间会过得那么快。这句话让我想起刚开始接触认知哲学的时候,对“物理时间”(也可作“客观时间)和“心理时间”这两个概念的区分。
人们通常认为,我们的“时间”是相同的,就是日历上、手表上、手机上显示的那个“时间”。秒分时,年月日——这是被标准化了的物理时间:有着恒定的规律;为大众所接受,并参考。但人是有心理时间的,也就是我们感知的时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开心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悲伤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慢。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定律,还有很多其他的规律,而且通常因人而异,譬如说,对有些人来说,小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因为渴望长大;长大后,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因为惧怕消逝。一言以蔽之,对每个人而言,随着他们的年纪和经历的变化,时间流逝的方式和速度也会不同。这不能简单归类为“错觉”,而是我们的个人感受跟人类社会为了运作方便而制定的硬性标准之间,产生了一定偏差。
时间在物理世界的性质我不敢妄言,毕竟这个问题有相当一大部分内容超出了我的知识储备。但心理时间,着实是一个让我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太古》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不同角色的心理时间的描述,而且这些角色不仅限于人,还有动物(狗)、植物(树),甚至是物品(咖啡磨)。作者的想象力超然,把这些独特的视角描绘得煞有介事,依据视角主体本身的特点和存在方式,塑造一个个奇妙的心理时间;通过这种塑造,反映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大环境,颇有禅意。
对人而言,时间意味着发展、改变、消逝。时间没有实体,我们从本体的感受和对自我的描述中体验时间。朋友所说的时间快慢之别,我也有所体会:小时候的时间确实没有长大后的时间流逝得快。这一点,于我,原因不少,但主要就是想做的事情多了,也难了,做得慢了,所以感觉时间不够了;以及,长大后更快乐了,因为更自由了,所以快乐不知时日过了。当然,我也有幸体验过时间近乎停滞的感觉:当一个愿望和一份感情过分强烈的时候,时间会凝结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能感到自己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很慢很慢——非常奇妙。
如何解决心理时间和“标准时间”(即,被标准化的物理时间)之间的偏差呢?在跟朋友聊的当下,我并不知道。现在我倾向于认为,这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以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生活着,不管时间流逝是快是慢,让它值得。
回到《太古》上来。有不少小说都以第三者的视角,通过描述主角的经历去折射历史,但《太古》是以第一者的视角,通过角色本身对时间的感受去拼凑历史。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一个被刻意模糊的边界,这个边界处在物理上的客观时间和心理时间之间。反过来讲,这个所谓的边界也有可能只是一个人为的假定,而这本小说则有意推翻这个假定。作者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大概她所学的专业也为她这种书写的方式带来了一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