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目送尚可留恋,有些背影成了绝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很多人对龙应台《目送》中的这段话都不陌生,甚至耳熟能详,可能每个人对这段话都有各自的理解,不同的时期阅读,还会有不同的感受。
今天,只想单纯地聊聊发生在我生命中的“目送背影渐行渐远”的几个瞬间。
1.
矫健的父亲
第一次认真看父亲的背影,是在今年春天。
他去外地打工,路过哈尔滨,我去车站见他。
他身上背着一个快赶上我高的四四方方大行李,走在路上,那个行李把他膝盖以上的身体挡得严严实实,我跟在他旁边,就好像跟一个巨大的海绵宝宝在讲话:“不沉么?”他一如既往地笑笑,用爽朗的声音说:“都是衣服啥的,不沉!”
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楚,我多么希望父亲永远都这么矫健,也希望他可以不用总是如此奔波。
2.
刚强的母亲
第一次发觉自己被母亲目送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
在那之前,我对母亲的印象一直都是外刚内刚型的人物。
无论是我上初中的住校,还是上高中时候的外地就读,母亲都没有表现出来过多的不舍和留恋,但是她爱我,所以我知道这是母亲性格所致,并且我很享受不把离别渲染得过于强烈的这种感觉。
直到那年,我大二开学坐长途客车回学校。
当时客运站就在我家对面,过道就是,之前几乎是自己走,有时候拿得东西多了,父亲会把我送上车。但是那次母亲坚持要送我到车站,后来车都开走了,我坐在车里回头看,她依然站在站牌那望着我的这个方向。
那是我一次发觉母亲目送我,第一次感觉到母亲不再那么“刚强”。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因为那个春天,姥爷去世了,母亲又一次认识到人生的无常,曾经为她遮挡风雨的父母亲都已经离开她了,她只剩我们了。
3.
温暖的姥姥
我上高二那年的一个秋天,午后的太阳温暖不烈,姥姥目送我出了大门。
我一边往前走,一边回头摆手:“姥姥,你回去吧!”
姥姥站在大门里,两个胳膊攀伏在大门的木头栏杆上。
“好~路上慢点~”姥姥笑盈盈回应着。
快走到路口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姥姥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回院子。
从小到大,这一场景,上演过无数次,
几里地的距离,走上半小时就会到的,
跟每次离别一样,没有犹豫、没有不舍。
我慢悠悠走在回家的路上,
蓝盈盈的天空,挂着黄橙橙的太阳,
两旁的白杨树叶黄了,撒在不算宽阔的道路上,
阳光透着树影射下来,整条路金光闪闪。
后来,
我再也没见过那么蓝的天空,
再也没感受过那么温暖的太阳,
再也没有走过泛着金光的道路,
再也没有见过姥姥的背影。
END
相关阅读: 一个东北小孩儿,看《呼兰河传》
✎✎✎✎✎✎✎✎✎✎✎✎✎✎✎✎✎✎✎✎✎✎✎✎✎✎✎✎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字儿,来“书地”公众号,我们一起在书地“撒泼打滚儿”,把阅读这件小事儿,撒着欢儿“落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