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列文!
很多年没读过名著了吧,印象里所有的名著基本都停留在初中时阅读燕山出版社的一系列世界文学名著系列。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又重新读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托翁的大部头小说。
其实初中的时候读起来是没什么感觉的,过了这么多年更是没什么感觉了,对很多情节都忘得差不多了。但三十岁以后在重温这部书,涌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情绪,就如推文的名字,我只有四个字可以表达我的感受,就是我爱列文。如同我在朋友圈中曾写的一句话“书中知己,无限共鸣,越读越爱”。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如此大的情绪,还真是未有过。以前曾说你如果喜爱一个作者,那说明了这作者的文字里映射了你所理解的自己。这么说来文学作品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品的建筑师。当然我们往往会遵循权威人士的解读,从而形成一种文学共识。其实我们往往也愿意形成这样的共识,帮助我们去解读文学作品中诸多饱含着趣味的事情。
小说名为安娜,自然会认为列文是副线,但实际上篇幅上列文完全是另一条主线来展开,并且在安娜自杀的小说高潮过后,依然用一种回归平淡的方式讲述了列文的最后挣扎。因而这是一部双主角的小说,除了几个重要人物偶有穿插以外,列文与安娜是到小说几近结束时才初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那么先说安娜吧,应该有不少人认为安娜是矫情的,她其实本不止于此,也不应该死。我也觉得安娜的死是一个可以避免的错误。但事实上一个人的命运有着太多命运、偶合、自身争取亦或是自暴自弃的综合。安娜本可以获得卡列宁的原谅,继续虚伪的婚姻;安娜本可以一度和卡列宁离婚与沃伦斯基真正的结合;安娜本可以和沃伦斯基处在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下度日。但是安娜都没有选择,而是在极度的痛苦下走向了铁轨。一方面有着安娜对爱情极端纯粹的渴望;一方面有着社会风俗对于出轨可以原谅,私奔无法谅解的歧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安娜是走在一条持续作死的道路上,但是生为女人,有着太多的无法割舍。无法割舍对情郎的挚爱,无法割舍对儿子的母爱,无法割舍上流社交圈的莺歌燕舞。太多的不愿舍弃下,最终选择了舍弃了生命。所以安娜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但是安娜并不是可耻的。托翁显然不是在探讨或者描述一个抛夫弃子的人伦惨案,而是追求一个思考(在我看来),什么是爱?应该如何的去爱? 如何面对生命?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自己?(且不用理想这一词)。安娜是对这些问题失败的回答与探索,安娜的爱是纯真的,但充满了自我的束缚;安娜追求爱是决绝的,但是走上了与世俗对抗的道路;安娜面对生命是轻浮的,因为轻易的选择了以死报复(这点引发了我其他的一些思考);安娜面对死亡是恐惧的,她并不勇敢,只是虚妄的痛苦充盈了她的内心;安娜无法面对自己,她不愿放弃任何她真正想所拥有的。
那么这一点的补足就是列文,安娜与列文是一死一生,这阴阳之间的相隔恰似是一条道路的正反两个方向。他们都在同一处痛苦着、焦灼着,但是都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列文是谁?一个贵族,乡间的贵族,也可以说一个趋于没落的贵族。他是一个年轻人,一个充满着棱角的年轻人,对于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总是愤怒或者冷淡以对。他时常的生气,他时常的彷徨,他时常的不知所措。他是一个面对爱情拥有着无限激情的人,也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也是一个短暂失去后轻易愤怒又对其恋恋不忘的人。他是一个拥有善良品质但是又有很多的缺点的年轻人,他爱基蒂、爱哥哥尼古拉,甚至到最后爱上了曾经的情敌沃伦斯基的人。其实托翁对于人性的描写永远充斥着真诚与真挚,他从骨子里不相信人是恶的,每一个都拥有者品质与闪光点。
列文是一个很矛盾但是并不复杂的人,我们能从行文中他的不断思索与愤怒中看出。但是他所有的混乱的思想都源于他对于事业的责任心与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可以将列文和安娜看作一体两面,当然列文比安娜更立体也更丰富,因为他夹杂了更多的内容。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列文也在热烈的追求爱情,但是与安娜的不同在于,列文把爱也当作一种形式的经营与责任的付出,而不是停留在单纯的精神与肉体缠绵中。书中有一段
列文与基蒂再次相会,互诉衷情的时候。两人每写一个句子都只是写出单词的首字母,但是两人都能猜出对方所想表达的意思。基蒂请求列文原谅她之前的拒绝。列文回应到”我没有什么要忘记或饶恕的,因为我一直爱你“这就是真正的爱吧,一种可以让人只会铭记美好的情感。一种不充斥着怨恨与指斥的情感,一种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情感。而安娜或许太希望享受,而不愿意做出一些改变了。这或许就是两人对于爱情的最大差异。在情感上列文也和安娜一样,也会陷入嫉妒与不安当中,但这又有什么呢?一种完全淡然和无视的配偶的情感注定不是爱情,那可能是其他的伟大或者肮脏的情感,但绝对不是爱情。列文也曾为之苦恼与痛苦,甚至为此赶走了来访的客人。但他并没有极端化这种情感,在自责与懊悔中,基蒂与列文每一次都化解了种种矛盾,其实这就是一种良心的情感。未必是永远和睦,而是双方都有着愿意谅解对方的内心并付出行动。
列文能引起我共鸣的除此之外,还有他那时刻激荡的内心。有一次列文去友人家打猎做客,在一次次漫长的讨论中,他萌生了对于所在的农业事业的新思考。于是迫不及待的列文飞奔起来的回到了家,并热火朝天的将他的思考总结并付诸了行动。这就是列文,在那一场场争辩中,列文也会愤怒与生气,但都不会组织列文的思考,都不会让列文泄气,放弃他所从事的事业。这样的列文朝气蓬勃,虽有很多缺点,我们依然能够被他所感染。
同样列文也在不断地变化,如果列文始终都是像开始那样的轻易愤怒,并成为一个社交中的多余人。那就不是我们所爱的列文。列文是不相信上帝,或者他拒绝去相信。但是当哥哥尼古拉濒死之际,当基蒂生产之际。列文向上帝祷告了。出于爱,列文愿意去改变自身本不愿接纳的事情。我们在小说的末尾也看到了,列文或许依然不情愿的参加到了自治会等贵族圈的社交当中,尽管依然有着诸多不愿,但是我们也都能从列文的身上看到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尊、骄傲、幼稚与妥协。
小说中唯一一个用了小标题的章节,是用来描述列文哥哥尼古拉的。那一节叙述的是死,很有意思,为什么要把这一章节专门挑出来呢,因为这引出了托翁的另一个需要探寻的问题,如何看待死亡?列文在哥哥尼古拉最后一次探访的时候想到了死。当面对哥哥濒死的时候达到了一种高潮。
哥哥的模样和死的临近,使列文心理重又出现了恐惧。这种情绪是那年秋天黄昏哥哥来看他时产生的,也就是对死的无法理解、对死的临近和无可避免的恐惧。这种心情比上次更强烈;他觉得他比以前更不理解死的意义,而对死的无可避免的恐惧也更厉害了。不过现在,亏得有妻子在身边,这种心情还没有使他绝望。虽然面对着哥哥的死,他还是觉得自己必须活下去,必须爱。他觉得是爱把他从绝望中救出来,自绝望的威胁下,这种爱就显得更强烈与纯洁。
这时小说才写到了一多半,列文已经在接触死亡了,并且深深的思索了死亡的意义。到后来基蒂生产的时候,列文再次面对了死亡。当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会想到很多。在很多年前我曾经出过一次算是严重的车祸,索性在那次车祸中我安然无恙。过后的一天,我在梦中笑醒(很多人听到会觉得有趣),但事实上,我真是在梦中不由自主的大笑。这对于生命的眷恋,在经历死亡的一刹那都会迸发出很多不一样的力量。当然我可能并未有列文如此深刻的思考过死亡。但是跨越生死之后,所带来的认知必定是不一样的。而安娜是在临死前才决定死亡,她有思索过死亡的意义吗?并没有,她把死亡当作是一种报复,快意恩仇吗?幼稚了!这注定是列文与安娜一生一死的结局预演。而这也就能引出最后一个思索,我将如何面对自己?可惜安娜斯人已逝,只有列文才能珍惜眼前人了。
这就是列文,我所爱的列文,一个有着很多缺点但在不断蜕变中的列文。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很多人有的人在彷徨中自甘慵懒,有的人在自我斗争中不断前行,也有很多人可能连思考都没有。但是列文就在我们的前方前行,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爱,他的恐惧,他的怯懦,令我共鸣。
话说以前觉得沃伦斯基真的是纨绔子弟,但这次重读,真的觉得沃伦斯基对安娜是挚爱,也许安娜的死和他有很大关系。但是我们还原一下安娜死后那平淡的一节,整个上流社会就像遗忘了这样的一个人,依然对于她充满了鄙夷。这就是安娜最大的悲哀之处,她的死没有换来任何可怜和尊敬。卡列宁会为她伤心吗?那些曾经的女伴会怀念她吗?甚至她的儿子都在成长出生出了鄙夷她的心思?最终也只有沃伦斯基为她而哭泣,并且上了战场一心赴死。其实作为一个人,可以思考。只有真正愿意为你哭泣或者做出改变的人,或许才是最爱你的人。那种哭泣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内心的激荡,也不是一种神经质的表现。所以我还是尊重沃伦斯基的,纵使他也有诸多不堪,但他是这本小说里列文,基蒂之外,为数不多付出了真诚的爱,并最终懂得爱的人。
此外,强推哥哥尼古拉临死前章节和安娜卧轨前的心理描写,只能用精彩来形容。不过俄国作家总喜欢在高潮过后,再来上那么一章夹杂些私货,托翁如此,陀氏也如斯。不过我更觉得列文在最后一节的思考值得一读。
就如他所说:
我依旧会对车夫伊凡发脾气,依旧会同人争吵,依旧会不得体地发表意见,依旧会在我心灵最奥秘的地方同别人隔着一道鸿沟,甚至同我的妻子也不例外,依旧会因自己的恐惧而责备她,并因此感到后悔,我的智慧依旧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祷告,但我依旧会祷告——不过,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不但不会像以前那样空虚,而且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
不论此刻我有多么愚笨,不堪,我都不害怕了。这既不可耻也不可悲,为了善的生活,九死无悔!
最后一句:我爱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