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农民种子网络年会在京召开|论坛邀请

论坛时间:12月22日 星期日 11:00—16: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新国贸饭店三层 众·社
如何参加: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有种有食 食之有味 从多样性的种子到健康美味的餐桌
暨第七届农民种子网络年会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蔬菜和水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头好。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蔬菜水果的特性呢,没错,就是种子!

当你在网络上搜索世界上最大的种子,会看到一颗比人头还大的叫做海椰子的种子。但更多的时候,种子是小小的一粒,它们可能是成千上万粒谷子或者稻子的一员,有些可能小到像一粒尘土,然而正是他们,要么长成参天大树,要么结出甜美的果实,或富含营养的枝叶,来供养这个地球上的生物。

多元的世界离不开丰富的生物和生态,生态的多样一定离不开种子的多样。然而,由于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等原因,地球上的物种正在急剧减少。哪怕不谈远方森林和草原里的物种,我们餐桌上的蔬果品种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变得匮乏起来了。
有些蔬果长相不够匀称讨喜,有些不容易储存,还有一些皮薄汁多不便于长途运输,消费者不喜欢的,不易运输和储存的统统都被打入了冷宫,渐渐这些品种就会在我们的餐桌上消失。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管远在千里之外的“市场”怎么想,他们认为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老品种种子不仅仅是商品,也是他们的食物,更蕴藏了他们的文化和感情:有些少数民族的稻米品种不受市场喜欢,但却是制作当地传统食物的不二选择;有些品种虽然不如杂交种高产,但却更加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也比脆弱的杂交品种更能抵挡旱灾涝灾甚至病虫害;有的农民熟知自己田里不同品种的特性,和农科院的专家一起选育出新的品种;还有农民悉心收集当地的传统品种,在家里建起了“种子博物馆”;也有农民乐于尝试不同的品种,只为了让消费者吃到食物最好的味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农民种子网络成立于2013年,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鼓励和协助农民开展在地保护和活化种子,参与的农友和科研人员也在逐渐增多,保护传统种子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本月,农民种子网络的年会将在河北王金庄和北京两地召开,22日,食通社联手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与农民种子网络共同在新国贸饭店举办北京分会的活动。农夫市集、种子论坛、种子展览、种子交换、种子学堂五部分同时举行。
论坛部分,我们邀请了10位嘉宾,既有农民种子网络的伙伴,也有他们合作的民间种子保育“专家”,还有科普达人和专业大厨,从理论到实践,从北方到南方,从种子到食物,和大家一起聊聊种子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论坛议程
11:00--13:00
宋一青:有种 有种有食
陈 朝:改变世界的种子
贺献林: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与农家种的活态保护利用实践
张传辉:贵州村寨联盟的老种子保护和传统在地零食开发
李管奇:生态的种子,健康的餐桌,可持续的生活
14:00--16:00
张志敏:从天福园的百草园看农业里的生物多样性
杨正熙:守农,保种,贵州侗寨“牛耕部落”的生态实践
庄淯棻:石头城,食之本味 纳西的饮食文化
成鹏飞:一墩青土豆的故事
高 宁:大厨操刀小农餐桌,高姐和您聊聊儿时的北京味儿
关于分享嘉宾

主持人:常天乐
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从2010年起,常天乐在协调农夫市集的同时,也开展团结经济、参与式保障体系等研究,组织分享会、工作坊、国际交流等,推动国内的行业发展。
2016年,参与创办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并负责其中的“联禾基金”,支持国内草根食物运动。2017年,她又创办了一个知识和信息平台“食通社”,集结国内外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传播和倡导更加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发言嘉宾:宋一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和项目主持人
CIMMYT科学委员会成员
有种 有种 有食
宋一青老师从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农妇女赋能,农民种子系统强化等跨学科行动研究,及多元种子系统和可持续食物体系,社会性别等领域的政策研究和倡导。
有种有种有食,是生态农业和可持续食物体系的基本循环,从种子到餐桌,从乡土智慧到舌尖美味,离不开土壤,种子,大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最重要的就是生物的多样性,这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根与芽。

发言嘉宾:陈朝
科普作者,科学教师,产品设计师
改变世界的种子
所有植物都有种子吗?种子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优势?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携带胚的超级摇篮,让植物的后代可以在空间甚至时间之中旅行。人类和种子也在互相改变。人类驯化了多种作物,同时,也依靠种子建立了“谷物帝国”。今天,种子公司和农民的关系,背后依然是种子的特性。本分享从种子的生物属性开始,讨论这种属性如何影响了自然与社会。

发言嘉宾:贺献林
河北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
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与农家种的活态保护利用实践
贺局长长期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及生态农业研究,自2014年以来,致力于涉县旱作梯田农业文化研究。
他将分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核心区王金庄的千年农耕文化,王金庄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及其衍生的传统美食,当地人为了保护传统作物的老种子所做的实践。

发言嘉宾:张传辉
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村,80后侗族人
贵州村寨联盟的老种子保护和传统在地零食开发
张传辉2010年打工返乡后发动村寨青年成立“龙额侗寨公益团队”,开展公益助学,村寨文化记录和深度游活动。同时在贵州省黔东南侗族苗族村寨开展多年农村发展工作。2018年组织贵州广西18个村寨成立了黔桂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现任联盟执行主任。
他会分享黔贵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成立背景、经验及挑战,重点介绍黔贵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如何运用本地食材与深度游开发的经验,老种子保护的联盟尝试,以回应“愿村寨成为我们身心安顿的幸福家园”愿景。

发言嘉宾:李管奇
农民种子网络协调员
生态的种子,健康的餐桌,可持续的生活
李管奇作为农民种子网络协调员,在云南丽江协助当地村民保护利用农家种与传统知识,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保护传承、生态选育种等工作。
他认为人们对健康食物的需求给生态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种子是否生态是关键。小小的种子是农友丰收的希望,也是消费者餐桌健康的保障,推广生态种植就是推动农友和消费者树立彼此互信关系,重建美好土地和健康餐桌。

发言嘉宾:张志敏
天福园生物多样性农庄农场主,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农友
从天福园的百草园看农业里的生物多样性
张志敏老师务农前是高级国际商务师,在大型国企和外交部门工作,熟练掌握多种语言,到访过欧、美、亚、非四大洲几十个国家。2001年开始经营天福园农场,践行可持续农业,从实践中提炼出一套传统农业和文化的解读,提出“耕农田,耕心田”。纪录片《食为天》记录了她务农的故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农业的启示。

发言嘉宾:杨正熙(有牛哥)
土生土长侗族人,
先后任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国营林场副场长、岩洞镇镇长、党委书记
守农,保种,贵州侗寨“牛耕部落”的生态实践
2012年底,杨正熙辞去岩洞镇党委书记的职务,专门从事优良农业物种的搜集和保育工作,注册成立有牛农业合作社,建立黎平县种子博物馆。
面对农业环境污染,传统牛耕废弃、优质稻种流失的危机,杨正熙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下乡从事农业传统种子的保留搜集,走过400多个村寨,收集1300多分种子,组件有牛农业合作社,发动村民传承牛耕传统,推广生态种植方式,通过农旅结合福兴乡村。

发言嘉宾:庄淯棻
农民种子网络协调员
石头城,食之本味——纳西的饮食文化
2017年驻足于云南丽江石头城,从”吃食”发现了生活智慧的力量,展开食材采集计划,寻味水土之美。现于农民种子网络探索土地与文化的关系中。
食物是人和大自然的连接点,走进云南纳西石头城,看看徘徊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妇女如何将运用智慧土地的馈赠,滋润多采多姿的生活,分享《石头城,食通册》里纳西的传统饮食文化。


发言嘉宾:成鹏飞
河北省怀安县一墩青永续农耕家庭农场农场主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农友
一墩青土豆的故事
2002年偶遇国际公益组织开始从事乡村发展工作,可持续农业是其中一部分,从此与农业结缘。2010年创办一墩青永续农耕示范农场,尝试生物动力农法,开展传统种子在地保育,并参与农民种子网络。

发言嘉宾:高宁
新国贸饭店行政副总厨
大厨操刀小农餐桌,高姐和您聊聊儿时的北京味儿
熟悉的朋友都习惯叫她“高姐”。高姐骨子里带着的那股北京人的热情与直爽,扎根国贸三十余年,将全部热情都献给了她钟爱的美食,也让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巾帼名厨。高姐也获奖无数,北京十大名厨称号、商务部“巾帼建功标兵”等等都是她努力的见证。难能可贵的是高姐对研究美食的执着与热情,仿佛永远浇不灭,永远都有新想法。
■ ■■■■
食通社作为关注可持续食农领域的媒体平台,对种子议题持续关注,曾发表过《种子保护的新出路:摆脱商业鲸吞,重燃公众价值(上)》《种子保护的新出路:摆脱商业鲸吞,重燃公众价值(下)》《桃子为什么越来越没桃味儿了》《这场接地气的讨论告诉你:“藏种于民”难在何处?》《谁杀死了柑桔树》等文章。同时也是本次农民种子网络年会的合作伙伴和媒体支持。
彩蛋

此次年会,除了论坛部分,现场还有丰富的种子展览、交换和手作等活动,如果你也是种菜爱好者,有自己心爱的作物种子,欢迎来和同好们交换分享,逛逛农夫市集,和本地小农聊聊他们如何选种育种,过一个充实的冬至日吧。
更多市集和活动信息参考请点击:有种有食,食之有味!12/22@新国贸市集精彩抢先看

农民种子网络成立于2013,旨在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及传统知识保护利用。以参与式发展和行动研究作为工作方法,促进乡村社区与公共科研机构在农家种保护和利用方面展开合作与创新,为农民、科研人员、政策研究者以及公益机构和社会企业搭建对话和交流平台,共同助力中国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目前以30多个合作村庄为基础,连接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及平台,分布在西南、西北、东部和北部的10多个省市。农民种子网络活跃在政策研究与倡议平台,建立了从基层行动试点到政策研究、建议和倡导平台。
编辑:小超
图片:农民种子网络提供
关于食通社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小农故事集
前沿食农
食通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气候变化在农村真的只是“天灾”吗? (7人喜欢)
- 五一活动|手工市集里的小农餐桌,五天不重样 (2人喜欢)
- 天不时,人如「合」|农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坊招募(咸阳站) (2人喜欢)
- 街采外卖员:社保新策遇冷,他们的烦恼和困境 (33人喜欢)
- 儿时的甜蜜为什么消失了?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