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灯下》影评
抽空看了一部老片子《煤气灯下》,故事情节新颖,演员演技炸裂,难得的心理悬疑片。与最近发生的北大女生被Pua套路致死结合起来,顿感人性悲凉。类似的精神控制现实生活无处不在,父母与子女、男女之间、师生之间随处可见。在中国,无疑女性更容易受到负面的暗示,回首我们的成长经历,类似的事情不枚胜举。小时候,我的成绩很优异,然后,妈妈就跟我说:“听说上了初中男生学习会更有优势”;我考驾照,妈妈也会说:“男孩子就是胆子大一些,学的快,更擅长开车”。在这样充满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压迫的环境下成长,很难说我们完全不会受到影响。仔细观察,我看到身边明明有些很优秀的女性,在一群人聚餐时,会体贴的做一些端茶倒水的服务工作,会尽量把身边的每个人照顾好。(昨天请我高中老师吃饭,她就是这样。已经是副校长的她,业务能力出众,个人也很有魅力,但是吃饭的整个过程我都看到,她在忙于照顾所有的人。尽管我认为这很体贴和周到,但是很辛苦。同时,那些男士也理所应当地享受着这一切,尽管他们职位都比她低,不在一个学校。另一个方面,我自己其实也会做类似的举动,但是从来没有人会要求男士主动做这些事)同时,我们的上一辈女性,对于很多事情习以为常,她们自己本身就是出于一种付出与牺牲的状态,但另一方面,又会希望自己的女儿甚至是儿媳妇延续下所谓的“美德”(指过度牺牲自我,奉献自我)
关于女性为何这么容易接受各种暗示,我想原因很简单。波伏瓦在《第二性》里阐释的很清楚。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就没有被当做一个真正的“人”去对待,早已经丧失了主体性,沦为客体,沦为附庸。因此,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感,在直觉觉得不对劲时依然接受精神控制就吧难以理解了。
归根结底,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主体。高晓松在某期《奇葩说》里说到,人生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更纯良的人,更光明磊落的人,谈恋爱有那么重要嘛?大意是这样的。惟愿此生,可以成为更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光明磊落,幸福开心。而某人的妈妈,某人的伴侣,某人的女儿。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