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龙、狼纠葛:旁观这日本社会凝聚的细节(原创)
作者:玉路鸿雁
知日派大叔说日本:大和抚子与鹿、龙、狼(多图)
呦呦鹿鸣:知日派谈日本---从日本社会凝聚的细节看这永远的对手与邻国
前言
这篇文章是外子当年写的札记。如今日本又蹭中美贸易战的热度来跟我们修好经济,要我们进口他们被核辐射过的食品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年轻一代从外子这个资深“日本通”的非油腻大叔这篇札记还可以管中窥豹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永远对手。

现在阳明心学又是显学了。男人都该读读王阳明,女人都应该读读这位早期东洋女海归写的这本自传。
楼主小姐姐也给您等一个问题请回答:日俄战争的元勋、中国人民的世仇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腰牌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但王阳明一辈子以“致良知”为己任,那么请问为何靠着朱舜水和王阳明的学说实现了明治维新破茧而出自新的日本民族会变成一个犯下滔天罪行的野兽民族?是他们的良知良能只是对内部不对外吗?而且他们善于以人口基数来稀释罪行,从不做“0”或“1”的道义反思----按照这种思维方式,野兽在南京屠杀了三十万,但放到一亿人口的日本全国,每个人似乎都未有杀一人,这是明显的诡辩,但日本民族就是这么思考的!
我希望大家不要光掉书袋,慎终追远,要结合活生生的近现代历史以及吾华的未来来探讨阳明心学。
我母亲的故乡无锡就是姑苏城建成之前的吴国大都-----两三千年前苏南的昆山和无锡都是有吴国王室(来自西北的周王室长子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创立)沿袭他们祖先北方华夏游牧传统,特地让江南上古时候就存在的麋鹿与梅花鹿在本地大量繁殖,作为演习田猎和畜牧业、补充动物蛋白的对象。迄今长江-太湖-淮河流域还可见此景象。

我们江苏盐城大丰湿地公园实拍
而鹿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代表着一种特别的建功立业情怀,例如曹操《短歌行》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说出了曹操“求才”的目的。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古都奈良沿袭我国先秦以来的军事立国的都城传统成为畜养鹿的城市。而在我们中华家,鹿是龙这个图腾最富于雄心和战斗性的部分---那如剑戟般的龙角的形象来源。
而小姐姐我希望我们中华家,我们十四亿人民、龙的传人在当今和平年代不要忘记胸中的“呦呦鹿鸣”之音,还有那并不遥远的风声鹤唳年代。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下为外子这个新闻前辈,旅日多年的知日派,从细节入手谈谈他本人对日本的直观与主观感受,就叫“知日派谈日本”吧。中国不缺反日派,缺知日派。

中日关系历史蜜月期是在邓公和耀邦联合执政时代。那时大叔我还是小鲜肉,少年时期首次赴日。迄今咱认为中日社会是可以互相参照和学习的。例如,1990年代之前自民党的一党独大并未妨碍把日本建设成高福利、高动力的民众勤奋且幸福的社会。因为自民党的一党独大是在党内民主基础上的,它内部有不同派别互相牵制。日本人的爱国表现为自丰臣秀吉时代(明朝)起民间就有对华情报工作传统,难以想象这是1875年庶民才获得姓氏的国家。
驻外单身汉时代很长久,其中大部分是在日本度过的,不得不谈谈对日本女子印象,这是指女众不是指AV里的苍老师之流,也不是指时尚瞬息万变的东京都那些光怪陆离区域的女子。日本历史有从石器时代到封建时代的一个飞跃,石器时代走来的日本女性自古就比中国女人开放。在与宋朝平行的平安时代,上层美女甚至是自由走婚的,丈夫多半是名义上的(见“源氏物语”),典籍里记载了无数五服之内的乱伦与不伦之恋。
日本美女也是分流派的,东京都和琉球的基本上已经世界大同了,而关西、九州等地的美女还是保留了日本特色的。前回说到日本女人自古受封建伦理束缚少。而且日本的教育重视体育,她们在户外山海之间的活动较多,至少关西和九州等地的日本女子普遍比中国教育制度压榨的姑娘们丰盈、活泼还有自然的野性与日式的温柔奇妙结合。日本女人很直爽,也很轴,主要轴两点:第一,情;二,管钱。 继续谈谈对日本女子观感。前回说到日本女人体态有自然野性与娇媚。这回说她们的情爱观念给男人的诱惑与想象。 日本女人性行为自古受封建伦理束缚少,但她们却有另外的非常严酷的忠贞观念。这源于日本的“殉道、守秘密、知耻”三种文化操守。 即使现在日本社会,譬如,情人或妻子因为要分手了在微博大肆曝露双方隐私也是为众不耻之事,因为这样会被视为“不忠诚”。无数美女与武士的惨烈爱情故事塑造了日本女子开放又忠贞的形象,给予男人非凡诱惑。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鼻祖,他曾经受到日本史上两大强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青睐。千利休有位养女,绝世美人阿吟。阿吟与武士高山右近青梅竹马,共同信奉天主教,但长大后却各自结婚。秀吉要发动针对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千利休和天主教徒们都反对。
日本女子开放又忠贞的形象,给予男人非凡诱惑。茶道鼻祖千利休养女,绝世美人阿吟与武士高山右近青梅竹马,共同信奉天主教,但长大后却各自结婚。丰臣秀吉要发动针对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千利休和天主教徒们都反对。高山被流放。此时秀吉垂涎阿吟美色,阿吟丈夫富商宗安竟要把妻子献给秀吉。阿吟便切腹自杀,殉情又殉教,父亲千利休紧随其后切腹自杀。大和抚子温柔多情又刚烈美好。
大和民族与满蒙、朝鲜等一样属于通古斯民族,虽然历史上汉化最深,近代又几乎欧美化,但自古以来象大多数通古斯民族一样,女人在家中主事的地位比中国女性高,使得日本女性一方面对于国和家抱有强烈责任感,另一方面又恣意任性。这就不难解释明治维新后,无论是家庭困难所致还是国家的号召,会有那么多普通日本女性去东南亚、拉美乃至日本驻外军队甘心为妓当“南洋姐”,她们视为一种为国和家的献身精神,山崎丰子写过报告文学“山打根街8号”,拍成著名电影“望乡”。 日本女子守口如瓶又体贴入微、讲究感官享受,的确是家室良伴。
但是日本女子有一点是大多数中国男人包括上海男人都难以忍受的,就是把家中钱袋子看得紧紧的,只给男人零花钱,大宗结帐包括丈夫的花柳费也必须经妻子之手。日本历史上许多绝代佳人虽然轰轰烈烈爱过、活过,最后都以悲剧收场,可能与她们这种不够中庸,强势又野性的女性文化有关。如发动“药子之变”谋反而自杀的绝世美女藤原药子,堪比唐朝太平公主。
日本女子性格冰火两极,一方面极其温存,体贴每一步感官细节,另一方面在家庭与社会生活里又信奉一种冶艳、强势的女性文化。平安王朝第一美人和诗人小野小町曾经是天皇宠妃,徐娘半老隐居后还玩爱情游戏放了与她作姐弟恋的深草少将近一百次鸽子,致使对方在雪夜赶路时活活冻死,悲剧发生,美人迅速衰老,在穷乡僻壤隐居成一个老妇人。
近代有夫之妇美女记者波多野秋子与有妇之夫有岛吾郎殉情,是渡边淳一名作“失乐园”原型故事灵感来源。

日本茶道源于佛教的禅宗,分点茶或抹茶、煎茶不同流派。前者源自唐朝茶道传统,由千利休发扬光大;后者源于明朝的寺庙,由隐元禅师创立。点茶派最为珍视和追捧的茶具是油滴釉彩天目瓷茶碗,工艺出自中国宋代的建窑,具备陶的古朴和瓷的明丽。它造型规整小巧,因为窑变,黑釉底色上形成兔毫状放射的油滴斑和绚烂五彩。日本人对此曜瓷的迷恋尤为体现其民族性,在厚重的生活底色上追求霎那樱花绽放般的极致绚烂,在从重划一的方寸规矩里寻觅不俗的个性。

年纪越长越喜欢走走的日本城市是奈良。奈良本质上是一座佛教城市,是日本文化与汉唐文化交融的地方。隋唐时期长安洛阳伽蓝盛况,南朝时候建康城四百八十寺庙的晨钟暮鼓,都缩影在奈良,甚至还有曹操吟咏过的“呦呦鹿鸣”景象。

春天镜头里樱花或垂柳枝条掩映青色、本白带仿唐宋风格屋顶的建筑,平整或有坡度的洁净街道上鉴真、隐元以及圣严等大和尚曾走过,幽静的女墙内仿佛提示苏轼所写蝶恋花 春景里“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别致。 东京都如今只有六本木等少数地带沾染有那种闲适古着气息。

完全不同于中国的贩夫走卒们对于知识阶层时刻存在的仇视或对立情绪,在日本历史上,知识分子与农工商等一直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日本文化是鼓励知识阶层积极入世的,也是鼓励普通人积蓄研究心专攻一方小天地而成为“土专家”的。不同教育阶层为着同样兴趣,平等席地而坐,坐而论道,是日本社会常见情形。过去有位前辈同事,短期学园的学历,工作近四十年不娶妻,所有精力与金钱都放在研究中国古代金石文上,独树一帜,得到多位教授的帮助甚至合著,还当面请教过世界著名的金石专家郭沫若战国青铜器鸟文。
鹿,是奈良这座日本古都,千年佛教城市的吉祥物。在春日大社及奈良公园及其附近到处可见。佛经有“鹿本生”故事,鹿是佛教慈悲好生之德的象征。大叔前回说过,日本美女也是分流派的。东京都和琉球(冲绳)美女都比较现代范,大和抚子属关西。看,这位典型的关西小美女,长一副菩萨相(大叔研究过,关西人性情诙谐喜气美气,关西本地美女多小圆脸或鹅蛋脸,肉乎乎的)正在喂食鹿群,笑容和牙齿很有日本特色。

神道教其实是最原生态的儒教。日本天皇是所谓“万世一系”的家族,而神道教及其衍生的武士道等可以说是天皇皇族、华族、幕府大名等武士阶层专属的宗教,天皇的存在历史就是日本政教合一的历史。
从商朝晚期王室“箕子渡黄海”史事看,这些商朝王室逃亡者就是天皇的祖先,他们说古代的华夏语言,不同于绳文时代先来的Ainu等通古斯语族,或以后的百越族人,原始儒教(神道教)就是商王族的祭祀宗教。迄今,日本皇室内部用语的语法、发音等接近商周时代的华夏语言,不同于普通的通古斯语族的日语。
神道教启用女性为祭司(斋宫)也有商王室祭礼原始儒教特点,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即祭司。神道教衍生的残酷隐忍的武士道,颇有商王室祭礼视采用牺牲、奴隶战俘人殉等为平常事的遗风。
原始儒教其实残忍粗旷,孔子以“仁”和周礼令其脱胎换骨。
孔子以“周礼”和“仁”的学说以及实用的、入世的“六艺”把曾经好用人殉的残酷原始儒教改造成一种温良的信仰体系,秦汉(徐福)时代再传入日本。中古唐宋时代的“儒释道合一”“理学”等新儒学又第三次传入日本。此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儒教体系及典籍竟然能够共存于一个岛国。而且都被视为正统,其中神道教及其衍生的武士道的一些偏执、残忍的学说便很容易为军国主义者利用,掀起全民的狂热。
门阀遗风在日本。(楼主小姐姐注:主要是九品中正制的深远影响)
中古时代(唐宋)的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深刻。虽然自日本早稻田大学创始者福泽吉谕氏呼吁“脱亚入欧”彻底欧化为明治维新先声已经百多年,但中古鼎盛时期汉文化影响依然见微知著。
唐宋士大夫社会的特点是门阀制度,表现在婚姻上是以“娶高门大姓女”为荣。元稹摈弃汉人与胡姬的私生女崔莺莺,另取名门女韦丛且不离不弃的故事在唐代视为道德典范,这就是门阀之风。
即使现代日本社会,在婚姻上依然有门阀遗风,如三岛由纪夫小说所倡导的那种不同门第青年男女自由成婚并不受鼓励。艺能界美人,如果不是象吉永小百合那样自身是外交官独生女这样出身者,嫁入名门豪门难比登天,吉永嫁入冈田家。才貌冠代、获奖无数的演技派巨星宫泽理惠因是日籍酒吧女出身的母亲与荷兰商人的私生女,在红极一时的少女时代被相扑士横纲世家(在日本相扑手世家的社会地位极高)悔婚,性情大变,发奋图强终于成为直追吉永小百合等前辈的一代表演艺术家,但感情与婚姻之路一种不顺。
日本的菩萨造像,尤其京都、大阪、奈良和东京的名刹,多中国唐宋朝中古鼎盛时代的特点,喜用璎珞等吉祥装饰,其宝相与信众多亲近。而中国明清以来的菩萨造像,多回归隋代以前汉传上部佛教菩萨像简衣素纹的“声闻”造像特点综合了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法相特征(注:“声闻”是梵语译音,指由释迦摩尼佛当面亲口传道的嫡传佛弟子,即后世所景仰的菩萨、天王们),威严有距离感。泉涌寺せんにゅうじ拈花观音,内藏佛舍利。

京都的泉涌寺せんにゅうじ是正宗的日本皇室御菩提,是汉传上部佛教真言宗奉释迦、阿弥陀、弥勒三世佛和观音菩萨的道场,那座著名的木雕璎珞观音菩萨如意轮化身(拈花微笑)相,即大梵深远相,破天道三障,相传是以杨贵妃为模特原型的,这是讹传,其实这座宝相造于南宋的洛阳,但是居士我依然相信她应该是千年前洛阳牡丹时节的中国美人为原型的“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历史的人物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例如说自从宋朝开始一直在东海、黄海、渤海及南海骚扰中国王朝海疆的“倭寇”,即巢穴在日本列岛以及琉球等地的海盗,在日本文豪、汉学通芥川龍之介眼里就近似日本的“民族英雄”,他说“倭寇表明了我们日本人有能力和列强为伍。”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倭寇”其时不仅有日本人和朝鲜人,还有闽粤越一带中国人。反清复明的标杆家族、“国姓爷”太学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即中国籍倭寇。他娶了日本大名武士的女儿为妻室,即郑成功生母。
郑成功童年与少年在日本度过很长时间,虽然一直读圣贤书,但他后来能驱除荷兰与葡萄牙海盗,收复台湾,与他的“倭寇”家族不无关系。原来,丰臣秀吉以降的日本武士、倭寇等精通“兰学”。当初荷兰海盗也是如同后来鸦片战争时的英国舰队一样,凭借“船坚炮利”打开日本列岛大门,通商并传播基督教。同为海盗同行,倭寇和武士们研究学习荷兰国情军情的一种专门学问就是“兰学”,是近代最初的西风东渐。
“倭寇”其时不仅有日本人和朝鲜人,还有闽粤越一带中国海盗。这就造成了一种奇特现象,自从宋代以来在中国渔民中广为推崇的妈祖信仰也与神道教一样成为“倭寇”的一种信仰。
妈祖原型是福建湄洲的女巫和女医生林默娘,又称“天妃”。妈祖信仰借鉴了汉传上部佛教对于观音菩萨信仰的传播,有人干脆附会说妈祖即观音菩萨的兄弟大势至菩萨的女化身。唐宋时期的观音或妈祖造像都十分瑰丽迷人,如吉祥美人宝相,明清以来,因“儒释道”礼教一体化,菩萨像也变得克己复礼了。
日本横滨的妈祖造像。

在大明朝的民间抗倭英雄里不得不提一位才子,一位美女。中国有没有象达芬奇那样精通工程、天文、地理、文学、军事等如百科全书一样的美术家和学者呢?有,他就是明代的徐渭,别称徐文长,机智多谋的一位抗倭军事家。他是山阴(绍兴)人,才华不逊于与他相隔千年的山阴前辈王羲之,看徐渭的葡萄图与王羲之的行草“兰亭序”是否趣味相似?原来他们都患有一种艺术天才疾病“额叶癫痫”。能视静如动。

王翠翘,明朝山东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江南地区的传奇名妓,她的悲剧事迹最早见于茅坤的《纪剿除徐海本末》。出身一般人家,父母早逝,入临淄马秀妈妓院,是秦淮名妓,初嫁罗龙文,后改嫁海盗徐海为妻,飘泊海上,听从胡宗宪劝说徐海归顺胡宗宪。徐海为陈东所逼,跳水自尽,王翠翘为官兵所押返,至钱塘江,亦跳水自杀。王翠翘应该是位抗倭的女谍。
鲁迅说过,过去很多中国人意淫蒙元帝国时代“我们”为世界第一霸主,如何奴役了乃至屠灭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夺得了他们的领土和人口。实际上“我们”作蒙古人的奴隶还晚于俄罗斯人,其实还是“奴隶的奴隶”。可笑,这种“奴隶制”的意淫国民性里还根深蒂固,不过换了形式与对象,实质不变。先秦发端的“士”的精神早已阙如,伪贵族思想充盈,己身恨不能为奴隶主,逆我者恨不能为奴隶而极尽践踏之。
历史上,戊戌变法里的康有为就属于这类政治投机纯为利己,甚至不惜把整个变法事业以及光绪帝的安危都推入险境;谭嗣同就是有信仰的君子,梁启超则达到了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陈公这十个字就是中华民最崇高的、源于先秦的“士”的精神现代版。可惜,自甲午战争以来,对“士”的精神与“耻”的文化的传承,我们一直落后于日本。熊本藩主细川护侯爵和军国主义时代的首相近卫文麿公爵后裔的细川护熙前首相是个中翘楚。
细川护熙与安倍一样出身于首相世家,他的祖父(细川护立侯爵)和外祖父( 近卫文麿公爵)家族规格更高,是传统的大名世家,相当于中国六朝时代的门阀(安倍只是军国主义遗孽的岸信介首相外孙)。但是他对于先祖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中日关系的未来有远比安倍清醒的认识和表达,这就是“知耻之士”。卸任后他继承家族中的汉学与金石传承成为一个艺术家和汉学家。
内子以前就说过诛某些伪君子之心的话,右派里,无论老少,真正继承了先秦以来“士”的节操与传统,真正有信仰且对祖国的意见也多是建设性为多者不多;这些右翼要么因为在共和国缔造过程里,早年家族财帛权势尽失而仇恨永续,颇有鲁迅笔下阿Q说“我们祖上先前也阔”;要么本身就曾经是体制内人,因为贪腐或眼拙等原因失去权势空间,转而反水,党同伐异而已。
内子说人家推荐一部国内新出炉大片“狼图腾”,早先看过小说,知道内容和作者立场,所以十分不感冒。因为我们中华这个农耕文明的巅峰“龙族”历史上九成对外战争都是由那些觊觎我们的草原帝国虎狼族引发。因为我们中华这个农耕文明的巅峰“龙族”历史上九成对外战争都是由那些觊觎我们的草原帝国虎狼族引发。而这小说和电影就是为侵略者的“文化”歌功颂德。我倒想起另外一件。
自古中华或东北亚地缘政治与战争都是龙族与草原虎狼族之间的陆战为主;而欧洲战争,自荷马史诗以来不外乎是海权之争。故中日甲午战争很特别。这是一场载入史册并且改变东北亚两个大国命运迄今有深远影响的海战。奇怪的是这次海战后,日本虽然纳入台湾、琉球、旅大、朝鲜等形成战略岛链,且它的海军从此一直优于陆军;但从“田中奏折”的披露看,其对华政策主线仍然是大陆架的,与史上草原虎狼无差别。“欲取中国,必先取满蒙(东北)”因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研究得很透,中国史上外族入侵而得天下者,是从北部蒙古高原和东北部森林地带进入的。
在戊戌年回望明治维新1
同时代的中国江南和华南农村与城镇




















农村的代价与城镇的进步
1868年左右的日本农村。宗泽亚在《明治维新的国度》里,引用了1877年在东京大学工作的外国教授的话--日本的贫困层没有美国贫困层那样野蛮卑劣的习俗,而欧美穷人被深埋在贫民窟,在悲惨和绝望中生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然而,日本的当政者们显然不会认同外国教授这种带着浪漫的描述。否则,他们也不会喊出富国强兵的口号了。实际上,谁愿意受穷呢?那都只是表象而已。在明治维新之后,农民大量破产,流入城市,住在贫民窟里。东京贫困人口上十万。他们中的很多,只有微薄的工资,在“残饭屋”里买剩饭吃。西方人对当时日本人的评论,因只看到了东方贫民特有的忍辱负重与无奈苦笑。

1863年,被誉为军事报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的费利斯·比托再次到了日本,让我们能一窥150多年前的日本是什么样子。


这是1868年一个小渔村。中间就有一栋小楼,而它旁边,都是茅屋。

1872年,富冈制丝厂建成,这是一个样板工厂。这里的女工,分成四等。一等女工只占全员的3%,但她们的年薪,却可以在家乡建一栋小楼。到工厂上班的,肯定不会是华族女子,只会是没落武士及农民的女儿

在戊戌年回望明治维新2
汉学的没落
日本明治维新,推崇西洋学术,从中国传过去的很多知识都式微了。如在江户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汉学,被当时占次要地位的兰学(通过荷兰人传播的西方科技)取代;汉医在那个年代,也不受欢迎了,想行医,得通过西医考试; 针灸等更是差不多在禁止之列。 《明治维新的国度》里提到,“八卦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八卦算命在日本近代民间风俗史里占有重要地位”。《易经》很早就传入日本。古坟时代(250-593)巨大陵墓的墙壁上,就常发现《易经》的影子。

明治维新曾被看做改朝换代 遭国人嘲笑生活欧化
对中国而言,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艰难行进,他们将每一次思想上的收获都付诸中国的政治实践,及时且必要的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向,明治维新的成功推进,学习西方并多有创获的维新思想以一种强势近代化范式的姿态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给与其隔海相对的同样遭受殖民枷锁和封建禁锢的晚清中国提供了发展和改变的新思路。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时,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已有近30年的历史。
那时中国封建统治着和官僚买办阶级根本不重视明治政府的成立,把他看做是一般的改朝换代,直到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尤其是侵略台湾后,才开始引起注意,但他们仍认为明治维新是天皇夺取将军政权,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的发展资本主义政策不切合日本国情,反对废阴历改阳历,嘲笑日本人生活欧化,而代表正在形成的民族资产这一利益的知识分子的看法则完全不同,他们承担日本明治维新,希望中国也走这条路,并通过各种方式介绍日本学习西方卓有成效的经验,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向日本学习思想上创造了条件。
1877年,先进的近代知识分子黄遵宪,以参赞身份随中国首任公使何如璋赴日本,收集日本历史资料,特别是有关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资料。黄遵宪在1885年撰写的《日本国志》中说:“福泽谕吉始译刊英文,名西洋事情,世争购之”。后梁启超有在《论学术左右世界大势》一文中指出:“福泽谕吉著书数十种,专以输入泰西文明思想为主义,日本人之知有西学,自福泽始也。起维新改革之事业,亦顾问于福泽十而六七也。”从介绍思想家出发,他们的思想也先后传入中国,加藤弘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中江兆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中国传播,特别是戊戍维新前后,他们的著作被翻译到中国。他们的思想无疑给处于苦闷和彷徨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一线光亮和希望,他们负载儒家知识分子“治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政治勇气,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思想上的收获运用于中国政治实践,影响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程。
在戊戌年回望明治维新3
明治天皇很重要,倒幕的英雄很重要,但是主动退位的幕府将军呢?比如说德川庆喜,他的命运是什么?德川庆喜是主动放弃幕府将军的这么一个人,他通过自我退位来使整个的转变顺畅起来,也减少了流血。
而且他是一个寿命很长的人,明治天皇在 1912 年就去世了,德川庆喜这个幕府将军却活到了 1913 年,所以他目睹了整个明治维新的变化。
德川家康建于京都的二条城。1867 年,第 15 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在此行“大政奉还”,将统治权交还给明治天皇。



《A Diplomat in Japan》,中文翻译成《明治维新亲历记》。中文翻译可能更准确,因为这是英国外交官萨道义对 1850 年代到 1860 年代的日本的回忆。他当时是英国的一个翻译,一开始是一个低级的翻译,后来成为外交官,还成为了当时英国驻日本的公使。而且他参与了日本这场变革,他某种意义上也说服了当时英国的驻日公使亨利·帕克斯支持倒幕这一派,当然法国人支持幕府这一派,最终英国人获胜了,明治维新成为了日本历史的关键时刻。
日本从此爱上战争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的处境是很惨的,从18世纪下半叶起,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就纷纷向日本扩张,进入19世纪以后,扩张的势头有增无减。在列强的军事压力下,日本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欧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日本设立“居留地”,在“居留地”建立自己的行政机关,实行自治,不受日本当局管辖,实际上成了国中国。正是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免遭了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命运,但日本从此却为在亚洲国家殖民播下了罪恶的种子。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打击可谓是空前的,本来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经历三十年,效果显著,但是日本称雄的野心,中国仍旧落后的局面,这场战争毋庸置疑的开始了。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其实日本的胜利和中国的落败都在情理之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教育,军事,交通,司法,都飞速越向更高层次,即使中国前九年勉强安稳缓慢发展,但这与明治维新的速度无法可比。
而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使日本再也不可能把亚洲国家当作独立的主权国家来尊重了。因为从前在亚洲的俄国,也被一个小小的日本打败。1910年,日本干脆把韩国吞并,将韩国的统治权,“完全永久”归属“日本国皇帝陛下”。这种由明治维新培育的日本军国主义、大和民族优越论、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贯穿于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一次次武力扩张给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刺激和推动作用,使日本更加信奉以战争促发展的发展模式。侵略战争与国家目标、国家命运乃至民族前途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对战争的顶礼膜拜成了祈祷国运发达的同义语。早在日俄战争后仅仅几年,山县有朋就毫不隐讳地总结说:“维新大业成就以来已有40余年,细想起来国运的发达主要依靠武备的力量”,“战争毕竟是区分宇宙间一大原则即优胜劣汰的惟一审判方法”。20多年后,日本陆军的小册子更是直截了当地宣称:“战争是创造之父,文化之母”,把日本资本主义以战争求发展的理念发挥到了顶点。
----------------------以下开启非原创八卦时间
旧时光里东西合璧的日本美人


波多野秋子,生于1894年,东京新桥艺伎之女。18岁嫁给波多野春房为续弦。春房供她到大学毕业。之后经人介绍,入《妇人公论》社当记者。由于相貌娇好,善于沟通,一炮而红。1923年,秋子与著名作家有岛武郎相遇。武郎出身贵族,妻子也是大家族出身。不过她去世得比较早。武郎年轻时前往欧美留学,接受平等思想,回国后把自己名下的土地都分给了农民,靠写作为生。两个认识之后,坠入爱河。秋子丈夫知道后,要武郎给一万日元了难,否则将去告他。兼之武郎自己家庭这边对他跟母亲是艺伎的女性交往很不满意,两人压力很大。1923年6月9日,两人相约上吊自杀。近一个月后的7月7日,遗体才被发现。人们从留下的遗书,才知道是他们两个。

明治末期到大正时代,日本的新文化运动时代新女性



柳原白莲的好友村岗花子,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

朝吹矶子原名“长冈矶子”,当时才貌兼备的日本名媛,被认为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十大美女之一,精通英语,出过歌集,甚至是网球双打全国冠军,嫁给朝吹常吉为妻后,改名为“朝吹矶子”。

真人版的伊豆舞女

大正三大美人之一柳原烨子
1885年,柳原烨子出生于东京的名门贵族。他的父亲是柳原前光伯爵。柳原家本姓藤原,世代公卿。柳原前光的亲妹妹柳原爱子是明治天皇的典侍,也是大正天皇的生母。烨子是家里的幼女,家里还有一个长兄一个长姐。当时皇亲贵族有将家里的幼子送去平民家寄养的习俗。烨子也不例外,出生后马上被送去了一户农家,她像普通的小孩子一样爬树钓鱼捉蚯蚓,活泼且开朗。烨子的长姐信子

直到7岁,她被带回了柳原家。作为贵族家的小姐,她的言谈举止又被一一纠正。
回到柳原家不过两年,烨子又作为养女被送去了北小路家。北小路家虽然袭了子爵,但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烨子强烈要求去贵族女校读书,家里拗不过她,只能让她步行去上学。虽然其她贵族小姐出门都是舟车代步,可烨子不以为意。热爱学习的她每天的校园生活也过得十分充实。她不想回家。因为说是养女,其实她更像是童养媳。当烨子被送进北小路家那一天起,她就被指定为家里的独子北小路资武的未婚妻。
资武年长烨子七岁,但智力有缺陷。他脾气暴躁,经常对烨子大打出手。有一次,烨子违抗了他,资武就大骂她是庶出的贱人。 烨子这才知道自己的生母其实是一个艺伎,在生下她后不久就过世了。知道真相后的烨子大受打击,她本以为柳原家是她最后的支柱,不曾想自己早已是被抛弃的人了。
柳原家的家规是绝对服从。即便烨子再怎么讨厌资武,她必须和他结婚。15岁那年,烨子发现自己怀孕了,无奈之下退了学,和资武补办了一场简陋的婚礼,然后生下了一个男孩。
东洋英和女学校是一所教会学校,在那儿上学的多是富家小姐,同时也会让招收寒门的优秀学子。

晨间剧《花子与安妮》中仲间由纪惠饰演的叶山莲子的原型正是柳原烨子,五官和气质都很相似。剧中讲述了烨子进入东洋英和女学校之后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烨子也在那里遇见她一生的挚友花子,后者后来成为了日本著名的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两人还经常去著名歌人佐佐木信纲创办的竹栢会学习短歌。

伊藤传右卫门年长烨子25岁,发妻去世的他相中了烨子的年轻美貌与高贵出身。而柳原家也相中了煤炭大王的雄厚财产。
这场双方各取所得的政治婚姻,唯一牺牲的是当事人烨子的幸福。

龙介与烨子
她在离婚声明中写道:“我在此宣告与你诀别。你向来依仗金钱权势无视女性的人格尊严,而我必将维护自我个性的自由与尊贵。”并将华衣锦服珠宝配饰悉数寄还。烨子的私奔对象宫崎龙介是东京大学的法学生,年小她7岁。龙介最初作为杂志编辑向烨子约稿,志趣相投的两人互相吸引。整个日本社会为之哗然,史称“白莲事件”。两人最终协议离婚,烨子净身出户,而对她的惩罚这才刚刚开始。怀有身孕的烨子被柳原家偷偷绑了回去,并监禁了起来。等到烨子生产,又立即被家里送去京都的寺庙削发出家。而义光还坚称产下的男婴是伊藤的儿子,企图继续与伊藤家修好。

伊藤自然不肯戴这顶大绿帽子,他通过精子检查证明了自己不能生育的事实。也侧面证实了烨子不但私奔还在婚内与人私通。1923年,作为在位大正天皇表妹的柳原烨子被皇室正式除名。1923年关东大地震,无数人家毁人亡,却唯独成全了烨子与龙介。余震不断,柳原家无暇顾及烨子母子俩的安危,宫崎一家趁机将他们救了出去。

宫崎滔天与孙中山
而这个宫崎家也堪称传奇。宫崎龙介的父亲宫崎滔天是孙中山的挚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
“白莲事件”发生后,宫崎滔天公开支持龙介和烨子。他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实在撑不下去,殉情都可以,我现在还可以帮你们在佛前烧烧香。”只是,等到两人排除万难终于走到一起,宫崎滔天却病逝了。


歌人烨子与一双儿女
终战前,长子被强征入伍,几天后就被炸身亡。60岁的烨子深受打击,一夜白头,她创办了“慈母会”,从此献身于和平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