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废一个孩子,从下了课就马上做作业开始
妙妈发现国内很多地方的学校都越来越“胆小”:
体育课变少;没有打篮球、踢足球等户外活动;甚至有些学校把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一并取消。
孩子们的活动时间一再被压缩,就只剩下课后的10分钟让孩子们走动一下。
国家教育部其实体育课程非常重视,各类文件通知学生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回应称:学校这种做法,有不当,也有无奈。
无奈之心用网络上之前的段子来形容就是:
第一次学生要上厕所,老师没让去,学生尿裤子了,于是被家长告; 第二次学生上厕所让去了,结果在厕所摔倒,又被家长告; 第三次学生要上厕所,老师陪去之后教室大乱,老师又被告。
的确,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容易磕磕碰碰,很多家长都不愿意孩子出去运动,这样看似安全,其实是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坏处。

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中,有接近半数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不参加体育锻炼是怕影响学习。
有46.3%的孩子在休息日的运动时间不超过每天1个小时,学习日就更不用说了,每天运动时间少于1个小时的高达66.3%。
国家体育总局统计的数据中表示这几年的国民体质一直在下降。
孩子不运动,不仅让孩子体质变差,甚至影响孩子近视率。

据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比例都超过70%,就连小学生的近视率都达到40%。
而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因素外的影响,户外运动是预防近视的最好办法。
并且运动除了可以预防近视,还能提高孩子其他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外的牛津大学有个1902年创设的奖学金——罗德奖学金,这个奖学金有四项标准,其中一项就是喜爱体育,最好有运动成就。
他们认为,爱好运动的人往往具备优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来领袖。

东芬兰大学(芬兰多学科著名综合大学)研究表明:
不论男女,小学运动能力比较好的孩子,在之后的3年里,阅读和数学能力也比其他孩子好。
在芝加哥有一所中学,实施了一个"零时体育计划":
每天早上让学生提前到校,在正式上课之前跑步或做其他运动,当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达到最大摄氧量的70%时才开始上课。
这个计划再一次证明了“运动能使孩子学习成绩更优异”这个理论。

该计划刚开始实施时,许多家长反对,因为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是一进教室就打瞌睡?
但结果正好相反,学生反而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
这是因为,人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
血清素增加,记忆力会变好;正肾上腺素越多,孩子专注力更强。
运动能让人同时产生这三种物质,所以,爱运动的学生,心情愉快、上课专心、记忆力好,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会提升。

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最不喜欢、最头痛的课,如数学,排在体育课后面。
结果发现采取这种排课方式的班级,学习成绩比普通班级好了两倍以上。
因为运动完的神经传导物质,在接下来的一节课里还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一学期下来,这组参与“零时体育”计划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上正常体育课的学生高了10%,而且打架事件也减少了。

于是众多学校也都纷纷开始参考这所学校的“零时体育”计划并执行。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排名英国前10的顶尖研究型大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升大脑能力和学习成绩。
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把孩子的重心放在文化课的竞争上,觉得只有提高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殊不知体育运动与文化课一样重要。
曾经有人统计出了2017年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计58名高考高分孩子的资料发现:
高考考出高分的孩子,大部分都表示热爱运动,甚至都有一两项运动专长。其中平时有运动锻炼习惯的,占比达到了57%。

研究表明一个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在6~1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经常运动,有助于智力发展。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在孩子放学后,可以抽出15~30分钟,或者更多时间,让孩子先进行体育运动,身体得到放松,精神更加饱满。
自然而然,孩子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孩子在考试中也能更容易考出高分。
(图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