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科室》看日本人惊世骇俗的婚恋观
你有没有被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吓到过?
我今天读到日本著名作家泉镜花的《外科室》就被惊吓到了。

自从看完《菊与刀》,对日本文化的好奇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被打开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实在太想了解他们的国民性了,对他们的嗜血与唯美,谦逊与桀骜,古典与现代都充满探索的欲望。于是买来很多日本历史文学艺术的书来了解。于是发现了泉镜花的《汤岛之恋》,发现了他的短篇小说《外科室》。
早在《菊与刀》中就了解到日本人不可思议的爱情观。爱情在他们不仅仅是感情的相悦和身体的欢娱,而是自由的象征,是一种身心的解放。相比来说家庭生活对他们就仅仅是一种必须要尽的义务和责任,是沉重的。而拥有婚外情,拥有情人是愉悦的,自由的,是在为自己而活。他们并不会幼稚到分不清婚外情和婚姻的界限,正是因为看得太清楚,所以会感到绝望。一边是责任,一边是自由,一边是是沉重的付出,一边是轻松的享受,虽然身心也并不自由,可是他们会尽量把两者分得清清楚楚,各安其位,如果非要做个选择,只有粉身碎骨或者玉石俱焚,几乎没有全身而退的可能。而当事人也是很清楚这一点的,但是他们还是会这么做,因为家多数时候对他们只是一种义务和捆绑,尽管依然有割舍不了的温情。面对爱情他们即使明知要赴汤蹈火还是奋不顾身要飞蛾扑火。
泉镜花是跨越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并开辟了别人无法追随的独矗疆域的天才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等日本文坛巨匠。芥川龙之介说“他的行文笔致兼备绚烂与苍古,几乎可以说是日本语所能达到的最高的表现”。川端康成也说在“赋予文字丰富而又变幻莫测的含义”这一点上无人能及。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的文学大师,读过很多他的作品,今天读泉镜花才算是找到一点源头。那些唯美浪漫颓废,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抑或鬼气森森,妖冶妩媚。
说回吓到我的这篇《外科室》,这是一篇“观念小说”(或许因为现实中要发生实在太难了)。故事讲的是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在一次手术中遇到了九年前惊鸿一瞥的现已为人妇的伯爵夫人,伯爵夫人也在那一面一眼之缘中芳心暗许,可是因为一个是华族一个是平民,等级的存在世俗的压力他们没有在一起。在关乎生死的手术上,伯爵夫人拒绝使用麻药,因为害怕说出压在心底的这个秘密,于是在已成为名医的恋人的手术刀扎进自己胸膛时,她凌然赴死说出了那句惊世骇俗的“可你却不认得我了!”,医生则哆哆嗦嗦说“我没忘记”!两人一前一后慨然赴死。可以说他们只见了两次面就决定了生死相随,惊得我赶紧又看了一遍才能确定这是真的。
细细思索,这种惊世骇俗的爱情只可能也只会发生在日本。因为在明治维新之始他们等级制度依旧森严,而他们又安于这种等级制度,深深服从这不公的命运的安排,直到命运再次让他们相见。
书中还有一篇《琵琶传》讲的也是生死相依的恋人在命运的捉弄下赴死,女主角在死前用一己之力为情人复仇并倒在情人墓碑前。阴森可怖凄美。
长久以来观看的日本电影也总给我这种挥之不去的阴森恐怖的感觉,也许这与他们的“泛灵论”和神道教有关。理解才能消除恐惧,也许等我真正明白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明白了他们的物哀幽玄和寂之美,我才能放弃偏见,以欣赏的姿态享受这美的哲学。
《外科室》的爱情观之所以震撼到我也许是因为它的纯粹和不可能。很多年前有一首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传唱,我却觉得里面的歌词很恐怖,“如果下辈子我还遇见你,我们死也要在一起”。细思恐极。爱的极致可能是化身为蝶死生相依。但这种纯粹到极致的爱是否也会让人窒息呢?如果一个人的世界只有爱情也只能有爱情,比如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理解它的悲剧意义。但放在当下这种爱情可能已经过时,只因为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心心念念被爱与美占据,凡尘俗子已经再不能入眼。即使是永世不可触摸,永远不再相见,我也不能忘怀,不敢忘。这是对爱的忠诚和信守。也许正是这种信念支持医生活在没有恋人的九年里。伯爵夫人欣然赴死也让人对日本人的生死观非常好奇。在他们眼中死亡不是终点,死是崇高伟大的,是一种身心的献祭。
作品是作家心之反映,泉镜花自己的爱情也是一个不小的传奇。九岁母亡,但较好的出身和母亲的培养使他萌生了对文学的热爱。年青时候怀抱文学梦闯荡江户(类似北漂,也的确是过得如飘浮一般的生活),落魄绝境处遇到恩师,在恩师家吃住接受文学训导,可是遇到心爱的艺伎(后成为自己终身的妻子伴侣),他还是忤逆了。虽然是在恩师离世后才娶了艺伎为妻。但是终身为伴,也算是他痴情和浪漫纯真的注脚吧。
这样看来《外科室》也不失为作者心迹的一种表白了,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等级制度束缚人性的批判。但是痴情如此也是在功成名就以后,没有面包的爱情不会太长久,要么就太悲惨,世俗难容。我想这也许是少男少女们痴迷日剧而老母亲们看得胆战心惊要不断去阻击隔断的原因。生活不是仅有风花雪月,还有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睡,像作家浅井了意所说的浮世生活“活在当下,尽情享受月光、白雪、樱花和鲜红的枫叶,纵情歌唱,畅饮清酒,忘却现实的困扰,摆脱眼前的烦扰。”这是财富自由后才能有的生活,而青少年太单纯的心是不适合看这种书和电影的。国人所说的“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只见月光而看不到六便士。看不到现实的困扰和烦忧。
在我青少年的时候我的确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嘲笑父母老师的老古董思维,现在人到中年却越来越觉得有些“陈词滥调”言之有理,看来是生活教育了我啊。
不管如何,泉镜花的作品还是值得一读的,但里面的思想究竟有多少可取之处就见仁见智了,在全方位了解日本文化后再读会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