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是如何影响眼缘的?
有人说,我这个人交朋友没什么具体的外在要求,就看眼缘,合眼缘就交往,不合眼缘就不交往。 有些人列出了一大堆交往对象的条条框框,当有人的确都符合了这些条条框框,他觉得还是不对,不是那个人。同样的前提,有些人一项都不符合自己的条条框框,可是却觉得那个人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所以眼缘是个很奇妙的存在。 "眼缘",单看字面,我们可以理解为眼睛的缘分,视觉的缘分。 有眼缘指的是视觉上我看你顺眼,你符合我的要求。无眼缘则反之。 那么,视觉上能看到的东西是什么? 相貌,身材,服饰,这是最直观的,还有是由这些直观影像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比如气质,个性,内涵,等等。 同样的西装穿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所以,除了外在审美,由外在审美带来的内在审美也属于眼缘的一部分。 失明的人会怎么来审美呢?他们的视觉受阻,无法看到对方的外在形象,但是相应的,他们的嗅觉,听觉,触觉,感觉会进行补偿,他们的其他感觉器官比常人更敏锐,这也是他们审美的方式。 外在形象比较容易改变,但内在形象则不容易。 土豪一掷千金,西装革履,各种奢侈品加持,但依旧难掩土气。 贵族一文不值,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却也难掩高贵气质。 外在形象金钱可以解决,内在形象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和修炼。 绝大多数人既不是土豪,也不是贵族,我们既需要修饰外在,也需要修饰内在。 对于外在形象,大多数人的审美基调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干净整洁,这个不需名牌加身,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内在形象则需要慢慢的读书学习来充实和提升。 说到读书,这点也很重要,读什么样的书也可以让人看出你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爱读通俗读物的说明你还处于表浅水平,读比较艰涩的经典著作的说明你已经处于一个比较深入的水平。 举一个例子,比如读心理书籍。读武志红,李雪,还有张德芬等,说明还处于心理学启蒙阶段,是心理学初级爱好者或者初级来访者,如果是咨询师,那就是初级咨询师的水平,如果开始不满足读以上读物,并且开始对以上权威产生质疑,并开始读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马斯洛等心理学鼻祖以及大师等,说明开始进入比较深入的研究阶段,是心理学资深爱好者和来访者,如果是咨询师,是比较资深的咨询师。 以上不存在鄙视链,很多人的学习路径都是由浅及深,这是大多数人的经历。 易懂的东西容易让人狂妄浮躁,艰涩的东西让人挫败也让人沉淀。 从眼缘说到读书,读书读得好(注意,并非单纯的多,更强调的是消化)的人有沉淀感和包容感,所以容易让人产生好的眼缘。 好读书,读好书,这是提升内在形象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