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资本化的运作模式,该如何转型?
因为自己想要体验拳击,注意是体验,所以打开大众点评,看到公司附近一家拳击馆有体验券,下班后就准备先去观摩一下场地。
我之所以想要去体验拳击,很有可能是受到电影影响,比如《搏击俱乐部》,比如《百元之恋》,电影里的拳击就像是一记重拳挥向生活,一种粗暴的优雅,我觉得很酷,拳击这种刚性的运动就一直种在心里,虽然我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还是相信重拳之下必有勇夫,在一次次暴击中可以锤炼更强大的自己。
我想象中的拳击馆,要么是一家色调暗沉的没落道场、要么是一个人声混杂的地下赛场,最好有一些手腕缠着纱布的奇怪的人在独自对着沙包打拳,所到之处都是冷冽的眼神和戾气的表情,教拳的师傅长着一张气定神闲的脸,一看就是底盘很稳内功深厚的练家子,他可能看我的小体格一眼,就把手一摆说本派武功传男不传女......
好吧,可能我是武侠电影看多了,才会对现实里的拳击馆那么失望。
到了才发现这里的拳击馆只是健身房里用铁丝网隔了一个小小的圆柱体空间,如果你想打拳,很好,你走进这个圈圈里就可以开始出拳了,不知道为什么我隔着铁丝网看到这个圈圈,有种看古罗马斗兽场的感觉,这也太敷衍了吧?
行吧,场地不重要,反正拳击比赛就是那么一小块场地,所以我迅速在心里接受了这块区域,看了看旁边一排健身器材,有位正在努力撸铁的大哥竟然萌生了羡慕又心酸的复杂情绪,不一样的运动项目,不一样的场地待遇。
对比下来心里已经失望了一半,但是真正让我萌生退意的是健身房亘古不变的套路——办卡。
我在本文开头就写了,我只是想要来体验一下,只是想给平淡日子找一点新鲜感,我以为体验拳击就跟我去体验一次密室逃脱,去玩一次鬼屋没什么不同,如果我觉得它有趣,才会把它纳入新的爱好。
但是我对所有的爱好都比较公平,旅行、电影、看书、音乐、撸猫都是我的爱好,但是我不可能只专注一种爱好,只有当它们平均分配在我的日子里,我才会感到充实。
所以拳击教练问我,一周可以来几天,最少一周要来3,4天,我内心直接就拒绝了,其实我是一个活得还算现充的人,我自己除了工作之外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了,即使现在没有耍朋友我都已经觉得时间不够用了,哪儿有时间天天到健身房去 ,还为了一个拳击运动?
我觉得自己根本不属于拳击教练的用户群,再三表示了我不想买课,只是想体验一下,奈何他们根本不懂,说穿了,从一个消费者进门资讯之后他们做的所有服务,都是围绕着买课为基础在展开,即使他们说只是想带我体验一下,也只是把体验课纳入课程体系里面,准备再次引导我进行二次消费而已。
先不说产品如何,我大概了解下来拳击课真的又费钱又费时,全部学下来要花一年多两年的时间,花费最少在3—4万,这种体系化的课程是要让人学完去打比赛吗?这种单一的销售模式真的适用于所有人吗?
在我已经打消了体验热情,决定改天再来上体验课之后,私教表现的非常泄气和为难,感觉完全崩不住情绪的那种压力也让人震惊,结果最后我还是松了口买了一张体验券(但是是用押金100元的方式买了这位私教的课,并承诺改天再来上课),说实话我已经完全没有想来的意图了,感觉就是赶鸭子上架在走流程,我买体验课纯粹就是感觉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很不容易。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体验感很差的消费。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跟朋友微信探讨这件事,因为我们有个共同的朋友最近也在健身房工作,为了拿到客户一个电话,可以跟着客户走两条街,为什么会这样子?也是因为公司下达了很重的指标,完不成还有惩罚机制,因为公司在逼他们,所以他们在逼客户。
而且,健身房几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招人只招18—24岁的小鲜肉,长得帅的尤其吃香,他们的针对客户群体都是25—40岁的女性,30岁以上的有钱又有闲的中年阔太太绝对是重点跟踪客户。
上回我们几个朋友聚会吃火锅边吃边聊,这位正在健身房工作的鲜肉弟弟聊到工作话题,原本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突然话题就变成了《如何成功搭讪富婆?》,《富婆与小鲜肉的100种交往方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转行去当了牛郎还是去做了皮条客?谁又知道他只是在卖游泳健身卡呢?
为了完成销售业绩,不管用什么方式 ,哪怕是捆绑式消费,哪怕客户体验感极差,也没那么重要。这种捆绑消费者的模式,已经是一个行业规则,都是这样子操作的,所以大家都觉得很正常。
在我印象中,捆绑式消费常见于美发店,美甲店,健身房,或者一些系统性的课程,这些产品内容不能通过单次消费来体验,需要一整套服务流程,消费者如果想要体验a,那么必须购买整套B,在购买了B的过程中,还会有配套服务c和d。
这简直是完美的商业逻辑,它铺开来是一张紧密又宏大的网,当初想到这个点子的小天才一定笑的合不拢嘴,我们只需要先拉拢100个人办卡,就可以快速赚到第一桶金,再靠这第一桶金去捞第二桶,第三桶金,几番轮回下来,客人有没有来健身已经不重要了,反正我们钱都到手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健身房关门跑路、消费者维权无门的新闻了,当然我不是说每个健身房都要关门跑步,这不在我码字的范围内,我只是想说——这种销售模式已经快要作死了,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健身房们还在继续用。
还记得几年前,美容美发也是一样,每个进去洗头的顾客,当他们闭上眼睛躺在洗头床上耳边总是不可避免的响起那个充满磁性的声音:大哥,办卡啵?
他们仰面朝天的表情总是被人尽收眼底,内心抽搐一下发现自己的头还在别人手里,仿佛自己是案板上任人揉捏的鱼肉,为了自己的发型和脸面:办一张嘛。
结果后来大家都不敢去洗头了,美容美发店立刻嗅到了新的商机——打出了新招牌;本店承诺不办卡!然后生意爆棚。
我猜这种模式一开始是从品牌加盟这里得到的灵感——
前些天我跟一个做ip游戏的姐姐聊到,许多奶茶店、蛋糕店一直在努力做加盟,她很淡定的说:商业运作嘛。是呀,开店哪儿有做加盟赚钱啊,我只需要拉拢10个人做加盟,每个人交几万块的加盟费,很快我就有了第一桶金,钱和人手都有了,品牌也成功扩散出去了,真是一石三鸟。
但是如今,市场已经从一片混乱中渐渐走向成熟,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人兜里的钱都攥得更紧了,大家都越来越理性消费,注重体验感和品质服务的我们,如果再用“人情营销”,“捆绑式销售”只会起反作用,假如消费者这块资金链一断,那么这些资本运作的商家就会面临昂贵的租金压力和成本压力就会像一座大山压过来,那么这些看似华丽的空中楼阁就要面临倒塌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