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美术史》读书笔记
这本书并非是巫鸿先生的专著,而是对他在北京所做的三场讲座的内容,观众对讲座的反应的记录。直接的讨论美术史研究中的概念与方法。
一般情况下,作者的美术史写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围绕大大小小的个案进行,在研究和解释具体对象的过程中发展出超越个体现象的一般性概念。(如“纪念碑性”、“幸福家园”、“位迹”、“在场与缺席”等,或是总结出可以被重复使用的研究方式如(图像程式、中层研究、超细读)
这是美术史的常规写作方式,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将概念和方法作为研究工具,而此次的空间性却超越了此种方式,作者试图建构一种能够放之四海皆准的“空间艺术理论”,以“空间概念”重新解读艺术
该书三讲将分别为空间与图像、空间与物、空间与总体艺术
第一讲对于图像空间的拆解中,聚焦于空间概念在图像分析中的用途。常规美术史中两种使用空间概念的基本方式为:沿着图像志的脉络,将空间理解为构成图像的文学或者宗教意义的一个因素,作者称之为“图像空间”,第二种跟随形式分析和视觉心理学的系统,把空间看作视觉感知及再现的内涵与手段,作者称之为“视觉空间” ,通俗的说,就是一种将空间当成画面构成要素,来分析其画面含义,另一种则是研究画面的空间表达,围绕“二维”、“三维”展开论述。
(第一讲中的知识点:汉画像中貌似原始的空间描绘方法不是出于无知而是具有特殊目的的选择),把具有不同风格的画像和东汉晚期的特殊社会集团进行了联系,其中古典风格和儒生有关,而描述性风格和宫廷与宦官的趣味有关)对空间形式的分析,即使摆脱进化论,也无法脱离对包括空间表现形式在内的视觉文化的分析,探讨其渊源、目的性、以及选择和修正的逻辑,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文化、宗教和社会学的解释。
第二讲将着眼点扩大,将图像与物结合起来探索空间概念对于物件(特别是对承托图像的物件)的视觉和意义的分析,在此层次中,空间概念从图像的构成拓展到物、图和环境的关系 。
第三讲的主题在于空间观念如何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复杂的艺术体,包括建筑、器物、知觉和想象,是所谓的总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