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019
纵火好像是一件在大众道德中无法被容忍的行为,然而,在《how to set a fire and why》这本书里,纵火有了新的意义。露西娅的姑妈最后也去世了,她和拉娜打算在放完最后的大火,也就是烧掉被搁置在恶臭房东的房子一角的破旧的她姑妈的婚纱后奔向远方。这场纵火也是露西娅为姑妈补上的“葬礼”,她的姑妈在去世最后都没有得到有基本礼节的善后对待,那件展示了她姑妈傻傻的平凡的生活与执念的婚纱,以不值一提的方式被那个有收藏癖的房东搜刮走,还不准露西娅将它要回去。这太残忍,这让我联想到,比如在有人被杀害背后,比如《why woman kill》就以非常细致和淋漓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到了最后,我们都已经不太关注去对有人被杀害这件事作什么判断了。在这场大火的背后蕴含了一个什么样的精彩故事,这个故事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真的很吸引人。 没有落入俗套的文笔虽然不像吉布森那样恢弘逼真的场景式描写紧紧抓住我心,但是阅读一系列活泼又富有哲理、深入浅出的话语仍然带给我很强的阅读快感。在鲍尔的眼中,写作似乎是作者与读者的一次合谋,作者将某种意图隐藏在了露西娅那种充满个性的叙述口吻里,而剩下的工作将由读者完成。不过阅读可不能像吃冰激凌甜筒一样吃了就过了。有时如果读者误解了他的意思,也是可以被接受的。鲍尔不认可他家乡的生活环境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认为那是一种死寂。于是他开始向大家传达想象力的重要性,他想让大家也感受到生活在想象力中的奥妙。而这也即将说到的是,露西娅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这是我认可的青少年最好的一面。她口袋里偷窃来的甘草糖,她那谨慎的小心思让她在和男生们见面之前提前一晚到达地点瞎晃悠溜达,甚至让我想象出了这么一个场景:在一个露天巨大的空地上杂草丛生,但两旁仍然是建筑物的高墙,在这些高墙的角落里横七竖八的躺着酒鬼、流浪汉,带着兜帽的女高中生手揣在卫衣口袋里,向那些蜷曲在墙角的流浪汉要一支烟,并且坐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寒暄。月黑风高,但那些蕴含在她及她身边的人体内的能量以一种不可言说的方式交缠、产生美感。 然而在她洒脱不羁的行事作风之下,我仍然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迷茫和空虚。在她没有要回姑妈的那些被供奉起来的婚纱后,她开始坐下来嚎啕大哭,觉得自己是一个窝囊废。那件展示她姑妈平凡生活里的各种傻里傻气的小美好都以这种方式被糟蹋了。是啊,我们总是会体会到那种感觉,为了守护某种平凡、但对自己深有意义的执念,我们会捍卫这种执念,让它能够以富有尊严的形式存在。可是最终还是没能守护好,她失落了。好了,如果自己没有办法消化这些苦闷,那就用让世界某一角被烧毁的方式来烧掉这种苦闷和无助吧。烧掉一切负面,烧掉阶层固化,烧掉无谓的压迫。在她的纵火手册里似乎能看出,她想过的是一种简单但精神充盈的生活。纵火俱乐部成员想传达的,是人们只需要最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就可以过活,我们是在捍卫这样一种阶层的存在:粗茶淡饭自得其乐存活着的阶层。 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出现拉娜这样的朋友的契机,在学校里的大家似乎都没有那么鲜明的个性,大家还是有点不清不醒的。是啊,学校真是枯燥。可是在姑妈给露西娅的信中却说道:你会明白的,趁着年轻去尽量获得那些免费给予给你的东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句话还真是一语道中,趁着年轻,我们尽量占占这个便宜。把我生到这个地方,我就当你欠我的。 最后的纵火,是露西娅对自己的姑妈和自己想过上的生活的一种致意。但我们都明白,放火之前是人生,放火之后人生仍然继续,这不是圣经,不是一场大火就能烧毁文明。所以在个人的视角下,那些被我们作为生活转折点的各种契机,比如因为孤独到极致而开始有所反思,那种从内心深处出现的逃离的声音,都可能是一场纵火,烧掉我们的空虚,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小小敬一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