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夫《乡关何处》有感
看完野夫的《乡关何处》竟发觉豆瓣没有此书条目。
虽然和野夫生为不同年代,那些在贫穷富贵、斗争、阶级、集体里的大风大浪无从体会,但从他笔下能感受到的是每个时代都能怀着同样使命感的年轻人,虽然这种使命感召后的结果不一定正确。
野夫笔下对故乡亲朋的离愁别绪,读起来几度让人落泪。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被城市化迁徙,很早就跟随父母去他乡谋生. 正因如此,故乡却反倒成了我与父母终因无法把他乡当作故乡时,唯一一个逾越两代人代沟的共同话题。
在我们心里都渴望着回到故乡,或许那是一种被一方水土和文化“侵蚀”过后的,人的身体反应的本能吧。
又说回到这个时代。 野夫在书中,写老李时,他说老李认为红卫兵的造反初衷源于那一代的神圣使命感,他们并不单纯,至少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幼稚,但动机不错的行动,并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此首先承担罪责,全国各地的文革之火,并非文盲,引起主要的纵火犯都是书生,他们只是没想到革命最后会革到自己头上。
而在此之前,整个知识群体的道义缺失,客观上默许和纵容了暴政的为所欲为。 他们为此付出的血腥代价,在当时上未能完全唤起良知和胆识历史普遍的捉弄了那些升华使命的人民,我们似乎永远处于一个玩笑的时代。
这段观点不禁让人耳目一新,自问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怀家国抱负时是不是也会过于自恋了?
一口气读完野夫的《乡关何处》后,我才把他从之前《1980年代的爱情》的刻板印象中脱离出来。
或许是之前阅历尚浅,没能从书中读懂野夫,不,准确地说来应该是从野夫的文字里,读到时代巨变下,一个人如何从此洪流里走过来的情绪。
最后野夫在书的结尾处,送给了所有读者这样一句话: 迷失在这个时代的同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接头暗号,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今生扺掌,然后一起去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
我仿佛看见一个中古文人坐在书桌前掷地有声地写下这段话,脸上带着闪着光亮的坚决和从容,他依旧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