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多面体伊桑·霍克和电影的浪漫关系 | 直击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他13岁就进入影视行业。15岁初涉影坛,出演了处女作《冲向天外天》。
19岁,他在《死亡诗社》中扮演一个小配角,因哭戏非常打动人心而受到外界的强烈关注。此后,他出演《爱在黎明破晓前》,并在之后主演了"爱在三部曲"的剩下两部:《爱在日落黄昏时》和《爱在午夜降临前》。

他选择电影剧本和角色的独特眼光,以及为角色赋予的或忧郁或深沉的气质,使其成为当今全球最具魅力的个性派演员之一,并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1年,他与乌玛·瑟曼合作,执导了他的影片处女作《切尔西大墙》,此片被戛纳电影节列为“被关注电影”而参加电影节的评奖。此后他还自导自演了《最炎热的国度》《留住心醉一首歌》。
2014年,他凭借《爱在午夜降临前》获得第86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在《少年时代》中,他饰演作曲家,并创作和演唱两首电影的歌曲,申报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他是伊桑·霍克,是一名演员,也是一名编剧,还是一名导演。他写作、唱歌、作曲、弹钢琴、吹小号、拉小提琴,剧场演出、写剧本、执导电影,样样都做得不错,还有不错的语言天赋,法语和德语都说的十分流利。他像一位诗人,用艺术的方式,在和观众探讨电影人生。
文艺多面体伊桑·霍克,此次作为特邀嘉宾来到了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嘉年华”,分享了他的从影经历和创作感悟。
表与演:电影初体验
活动中,伊桑·霍克说起了自己的电影初体验。“我13岁就开始进行电影业,当时是在本地的一个电影院工作,有很多年老的演员在剧本里面参演,那一些成年人演员,他们都一直在聊一些信仰、艺术、以我们生活相关的话题。”
“当我在看他们进行排练的时候就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还有这样的工作,可以穿着非常完美的服装站在舞台上进行演出。我觉得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工作。所以从那一次经历之后,我就开始对电影行业、对表演行业着迷,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业。”
人生的第一次经历很宝贵,尽管影片并没有大获成功,但是却教给了伊森霍克很重要的一课:对于演员来说,一部电影很努力的去表演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收获很多的观众。付出再多努力也不意味着最后就会得偿所愿。

伊桑·霍克真正进入观众视线是凭借着电影《死亡诗社》。他将托得这一人物从内向逃避到坚定勇敢的变化,在眉眼间诠释得淋漓精致。以至于很多观众至今都觉得伊桑·霍克的眼中无论何时都带着一份干净和澄澈。
而他的代表作“爱在”三部曲却跨越了18年。“在制作“爱在”三部曲时,理查德希望我们演员能够参与到编剧以及其他导演相关的工作当中来。因为在三部曲的准备过程的工作是非常有挑战的。”
如何超越演员身份,将对电影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加入到创作中?在“爱在”三部曲中,他投入的感情是史无前例的,这个系列的电影还开创了边编剧边演的先河。经典的“爱在”三部曲的台词,就有许多来自他本人对生活、感情的体悟。他在影片中加入了大量即兴对话,形容“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就是他和朱莉加入创作的过程。
此外他的佳作《少年时代》将时间作为轴线进行拍摄就经历了12年,这部影片中呈现出了一个人物12年的成长历程。伊桑·霍克充分相信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才华,欣然接受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
伊桑·霍克和和查德·林克莱特导演有过多次合作经历。两人从最初合作时的不为人知到现在都颇具人气,这些名气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关系,“名人、名气只能影响到你和一些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但是那是针对于陌生人。”他们早已建立起神奇的联系与默契,时间的推移只会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牢固。”

除了自己的表演经历,现场他还分享了一些给演员的小建议:“全世界的电影学院都可以教你怎么去剪辑,怎么编剧本,但是不会教你怎么去表演。实际上,当我们仔细注意电影史就会发现,像奥逊威尔斯这些有名的电影人,很多都是从演戏开始的,导演出自演员。”
伊桑·霍克参与了不同题材电影的拍摄,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也难免遇到挑战。在《24小时:末路重生》中,他饰演前海军陆战队员特拉维斯·康拉德,这一角色非常不同,他很内向,不能展示非常强烈的情绪“想要娱乐大众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你可以展示出千百种角色,但这样的角色对于演员是一个挑战,因为演员不能通过肢体和强烈的面部表情将角色进行展示。”
不论是爱情、戏剧、剧情等,作为一名演员,要非常自信能够适应不同题材和角色,这是对演员的挑战,要不断改变自身适应不同电影的拍摄。
编和导:如何拍电影
伊桑·霍克自己也编剧并执导了《最炎热的国度》《留住心醉一首歌》等影片,现场他聊起了自己的创作经历。
在以往的表演中,他受到了来自各种不同类型的导演影响。
参与《死亡诗社》的拍摄,彼得·威尔成为了他的领路人。“我觉得他很成功的一点,是他不仅能够导演出非常好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并且能够非常成功的让它具有商业价值。它能与观众进行深度对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能发现他电影的深情之处。”

此外,他还跟很多其它的大导演有过合作,“阿方索·卡隆关注电影的色彩和影像,而理查德则是另外一种方式,他觉得影像功用太被夸大了,它其实只是开胃菜而不是主菜,它不是电影的主体。”
不同导演的喜好都有他们的正确之处,不管是色彩、影像还是其它的,都有自己的功用,作为导演,他认为真正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声音,无论拍摄什么题材的电影,无论有没有商业压力,他都试图用同一种风格和方式去完成它。
做导演和演员是有共同点的,虽然他们对艺术的想法不一样,但是工作的目的其实一样,就是要打动观众。他曾在电影中扮演过音乐家,发现自己无法像真正的音乐家那样完全理解音乐。后来他在创作电影《留住心醉一首歌》时,主人公有着尚未被发现的创作天分,他选择了布莱兹这样一个名气不大但是却很有天分的歌手,很好的诠释了电影角色。

“电影制作是需要不同人员之间进行合作,涉及到图像、拍摄、剪辑、演员,涉及到很多方面,作为一个导演如果无法用开放的心态寻找更多人的闪光点,发现现场的实际情况,就会失去很多创作的好机会。”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并不是对一切都胸有成竹,实际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往往比导演事先设想的更加理想化。好的导演,需要有耐心去看现场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的导演才是有着一种和谐合 作的大智慧的明智的导演。
后记
“没有什么是免费的,想要发光就要忍受焚身之苦。”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伊桑·霍克始终坚持对自己高要求,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一次次突破自我进入到新的领域,写剧本、拍戏,业务能力一样不落,愈加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和人格的魅力。他的经历让众多的进入影视行业的年轻人明白,努力和坚持才是创作好作品的必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