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别叫我
首先我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并不反对课外补习,虽说在我的学生时期听到“补习”这两个字,胃里就恶心,就像我的一位表弟,据说小学入学不久就养成了在上学路上呕吐的习惯,这显然是抵触情绪在作怪,而那时的我,对“补习”也是嗤之以鼻,心底默默发誓永不参加。 归根结底原因是什么?懒可能算是一个,但更多的是条件性反射,长期以来的厌学情绪让我对“补习”显得有些过敏。亦或是叛逆的性格,让我处处站在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心里也常想:我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其实那时身边补习的人不多,倒是逢年过节给老师送礼的是真多,这可能是家长们最大的默契。 要说后悔可真没有,硬把我摁板凳上,我就敢睡觉,所以我庆幸“补习”的时间都拿来玩乐了。然而我要指出上文谈及的“补习”,其实非常狭隘,它有内容限制,有时间遗憾。我的少儿时代,并没有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的视野也没有到达这个高度,更重要的是也没有这个经济条件。所以就我所耳闻的“补习”无非就是课堂的延续,顺便提一句,那时的老师确实很有责任心,发现哪一个学生比较笨,课后就会叫到办公室特别辅导,我就受过很多次恩惠。如果说“补习”还包括音乐、美术、运动,那我肯定会很积极,背着画板、挎着吉他、抱着篮球,这些都是我乐于想象的画面。没有梦想过要成为一名艺术大家,或者是奥运冠军,这东西要天分,而我只想过能在感情需要宣泄的时候拿起一把吉他,表达我想表达的,当然弹吉他的男生自带魅力,再丑也是。 内容简单带过,我们来说时间。这里的时间有两层意义,其一顾名思义,便是要有空闲的时间,另外一层意义呢?我认为是要结合孩子的年龄段,等到孩子络腮胡都长好了,你突然提议给他报一个兴趣班,恐怕这个时候,他的兴趣并不是由你说了算。在孩子的思维成型之前,对世间万物充满最热烈的好奇心,最迫切的求知欲时,可以带他接触形形色色的培训班,产生化学反应的着重培养,无感甚至有抵触的,赶紧拉着他的手回家,以免在课堂上呕吐。“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国古代名人认为学习是一趟苦行,用皮肉之痛来刺激自身的奋发向上,这样牵强的进步又有什么意义,伤了身子,又虐待了心灵,学习不应该就是兴趣的自发行为吗,所以少儿的第一课是培养兴趣。 我从来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对我自己如此,对自己的孩子也如此,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孩子真有兴趣肯定天天送去补习,没兴趣但也不反感,那就走过场,要是反感到吐,那就赶紧退款。 有一位朋友说:“现在一个孩子不去补习班,就会被别人看成是异类,怕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 我想:“特别快乐,也算是一种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