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9 现场repo: Ian Bostridge/Julius Drake《冬之旅》@Ludwigshafen am Rhein
一直想去听Ian Bostridge的现场,看到他在Ludwigshafen的BASF-Feierabendhaus唱《冬之旅》,就果断订了票。是我喜欢了很多年的歌手和曲目,虽然不在我的城市,但坐火车过去也不是很贵。我还能要求什么呢? 在我看来,Ian唱舒伯特最大的优点是情感充沛,全场听下来的确如此。Julius Drake的伴奏与他配合默契,很好地营造了冬日的悲凉气氛。第一首Gute Nacht的前奏响起时,我就仿佛听到了凛冽的寒风。 听前两首的时候,我感觉Ian的咬字有点奇怪,不过并不影响情感的表达;之后几首则完全没有感觉到咬字的问题。听前几首时常常听到类似叫喊的真声,我最初以为是破音了,后来听得多了,才发现是故意进行的艺术处理。几首表现内心痛苦纠结的曲目(例如4.Erstarrung, 8.Rückblick)速度明显加快了,相应的唱法也更加直白,有些地方像是喊出来的,充分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绝望和无助。 我平时最喜欢的曲目Der Lindenbaum初听时倒是没有很惊艳。不是不好,只是没有超出我的想象。这首歌总体上是收着情绪唱的,气息连贯流畅,没有像某些版本一样刻意突出大小调的对比和激烈的情绪起伏。细节上有些很有意思的处理,比如菩提树说的Komm hier zu mir Geselle用了比主人公更细的声音。Ich wendete mich nicht那句的低音感觉有点勉强,毕竟最后一个音低到B2了,对男高音来说已经很低了。(维基上说男高音的音域一般是C3-C5,中央C是C4) 全场演出中,我个人认为唱得最好的是第11首Frühlingstraum。这首歌段与段之间的对比极其鲜明,演唱和钢琴伴奏都功不可没。描绘梦境的第一段是明亮的大调,旋律优美,速度舒缓,音量不大,音色极其温柔(啊我好喜欢他这个温柔的声线),充满了爱情的气息;紧接着一段就是梦境的破裂,调性转成小调,速度突然变快,如同疾风骤雨。之后又是几次类似的反复。这种强烈的情感对比贯穿全场:第四首的痛苦和疯狂,紧接着第五首菩提树下暂时的平静;第13首邮车的声音带来了明亮的希望,随后因为没有爱人的消息,歌声又趋于低沉。 接下来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最后几首歌了。第20首Der Wegweiser的最后一句歌词反复了一次,第二次的声音更轻也更绝望:听到那句最后的keiner ging zurück,我就知道主人公永远不会回来了。之后几首歌中主人公的情绪逐渐走向疯狂,狂喜、狂怒和幻觉交织,一直来到最后一首Der Leiermann。每句的旋律都是连续的抛物线形,一次又一次地抛起又下落,如同主人公起起伏伏的心情。最后一句的最后一次抛起没有下落,没有停在主音上,那是一个我们听不到回答的问题:Willst zu meinen Liedern deine Leier dreh’n? 歌声和琴声在这里戛然而止。音乐厅里起初鸦雀无声。我知道整套曲目已经结束了,但为什么没有人鼓掌呢?他们不知道吗? 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了微弱的掌声。之后全场爆发出极其热烈的掌声,连续不断,夹杂着Bravo的喝彩。两位艺术家至少返场谢幕了三次,也许四次。最后一次的时候,有几位听众站了起来,先是星星点点的,然后逐渐连成一片。虽然知道不会有返场曲目了,但我还是一直在鼓掌,想以掌声表达自己的感动和谢意。 走出音乐厅,我还沉浸在音乐的气氛中,不愿从中离去。借用第一首歌的歌词,nun ist die Welt so trübe,现实世界反倒短暂地失去了色彩。 直到第二天和第三天,当我独自走在冬日的小路上时,我还会唱起其中的歌。 喜欢他们真的是太好了。 PS:听完这次现场又去抽样对比了一下Ian唱的其他几版《冬之旅》,以下仅代表我个人目前的感觉。2000年和Julius Drake合作的视频版情感直率真挚,让人回想起他和Graham Johnson合作的《美丽的磨坊女》,技巧上则略显青涩。2004年和Leif Ove Andsnes合作的CD版则在技巧上有点花,有些地方我更偏好朴素些的处理。最近的一个录音版本是2019年新出的现场录音,钢琴伴奏是Thomas Adès。能听出Ian的声音明显变得更低沉了(或者说老了),也更接近我对《冬之旅》主角的想象了。这个版本最接近我听的现场版,但也有一些区别,例如我更喜欢现场版对Der Lindenbaum第一段的处理,速度更慢,唱得更从容。 歌词和译文链接:【诗歌】缪勒、舒伯特:《冬之旅》声乐套曲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72128019
© 本文版权归 Kate_Linde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