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芽家暴事件|如何防止自己成为感情中的施害者与受害者(也写给挽回者)
近来家暴的话题沸沸扬扬,很多女生开始咨询我如何识别一段关系中的潜在施暴者。
我将特征一一列出,也顺便发给一个正在咨询的挽回者看了,他以为我这是给他的人格画像。我这才意识到,我常常建议人要远离的对象,竟然与许多想要挽回的求助者特征符合。


看着沱沱发的“挽回信息”,你们有没有熟悉的感觉呢?
很多人说,“我挽回的时候,哀求、认错、纠缠、恐吓什么方法都用尽了,为什么还是不行?”
有时候告诉你们挽回不能做什么事是没用的,要拿出真实的反面案例来。你们看沱沱挽回的时候也用尽了这些招数,为什么宇芽还是没有回头呢?
不是因为宇芽变得不善良不心软了,而是因为她变得清醒了。
恋爱中她一直是“我要爱,不要清醒。”;后来她清醒了,这不是爱。
可是你们似乎还没有清醒,不知道你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爱,这些是无法接受分手现实造成的一定时间和程度上的行为扭曲。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此类表现行为,并且,你也让对方感受不到爱。
我们越在意一个人的时候,恰恰我们最不知道自己有多不在意对方。你可能会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前没有在意你,原谅我好不好。”可你只看到了过去的不在意,没有看到现在的不在意。打个比方,你以为你在意他,所以特别留意对方的反应,他稍稍冷淡你就担心对方讨厌你了,他拒绝你就觉得被否定了……事实上对方的反应不一定代表你想的那样。
看上去你很在意他,可你只是用你以为的去理解对方,他到底是什么状况心里是什么感觉你并不真正关心。你以为你在意对方的反应,其实你看不见他。
我接挽回咨询有“出轨挽回”,也有人问“我打了她怎么办,还能挽回吗?”劈腿、暴力、堕胎……有些人在感情里犯的错会让人觉得更加“禽兽不如”。
出于正义道德,我也劝人善良。而作为心理学研究者或者治疗师,我不喜欢给某种人做道德评判。
当网上铺天盖地的舆论都指向施暴者时,真相似乎只有坏人该被绳之以法、受害者该远离暴力,而我却没有感觉根源问题得到了解决。
心理学的理念是向内看,而不是看在道德标准下的对错。不是道德的存在没有意义,而是所有问题解决的根源都在我们的内心。
社会舆论姑且可以解决部分社会问题,但很难解决人性问题,改变不了一个拒绝对自己行为负责且永远将自身错误归结于他人的人,即低水平的“尽责性和宜人性”。
在我看来“暴力倾向”更多是一种人格障碍。犯罪者在心理学角度,也是“病人”。
暴力、出轨、赌博等等因素有一些是我们很难在建立关系初期察觉的。伴侣选择有一个核心的东西:人格稳定性。
有时候道德和性吸引力是相悖的,我们甚至否认不了一个强奸犯或者暴力狂的外在或才华。假如这样的人还很会伪装,甚至深谙人性,那么才是最危险的人物。
总是有很多人在感情中被伤害,被危险的人物吸引。这些人物通常都有共同的特征——自负“ 伪高自尊”。实际上是低自尊的极端。
低自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一般的低自尊是需要自救的,会损害自己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但极端低自尊的人是需要防范的,因为他需要以毁灭的方式来维持自己因虚假显得脆弱而极端的高自尊状态。
这样的人通常看起来很自信,实际上是用自负掩饰自卑。
一个真正高自尊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做卑劣的事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而低自尊的人,可能什么都做得出来,需要你哄你的时候可以为你下跪舔鞋,不高兴的时候也会拿自己的鞋碾你的头骨。
所以不要说为了挽回自尊都愿意放弃了这种屁屁话,你放弃自尊,对方看到的不是你的诚意,而是你的没有底线,你的没有底线就意味着你的极端性和危险性。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曾经有人问我的择偶标准,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我发现自己会天然排斥低自尊的人,因为我知道这样的人是危险的,也的确曾因交往这样的人陷入危险的境地。告诉他我的心结、我的私密、我的悲伤,结果闹矛盾的时候,他们会将这些一条条揉碎了骂我,还一副为我好的样子,实在不行以此做威胁。我有什么理由不远离?难道就因为他需要我愿意对我好的时候也可以无底线吗?(肯定有回答是的,自己好好想想)
而对于咨询者,我希望你们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爱和幸福,更好的生活,能够建立健全稳定的自我框架,这才是最强的吸引力,也是挽回成功的法宝。
包括很多人挽回说自己做错了什么,然后这些事都改了,问我对方为什么还是不给他机会。这个问题很有趣,其实改变不是“不做某几件事”,改变的核心也是人格,你成为了那样的人,你的自我会本能不让你去做类似的事,而你只是说那些事不做了,没人能保证未来真的不会有下一次。
就像出轨和家暴的人说“下一次再也不会了”的时候的确大部分也是真心的,可是在一个情景中被刺激的时候就是会忍不住;脾气不好的人发脾气的时候都想改,可下次发脾气时还会觉得“如果不是你惹我,我会生气吗”。

所以,你觉得你真的改变了吗?改变有那么容易吗?
不过他们两个人的案例真的很典型,我忍不住想要分析一下。
两个人能够相互吸引在一起,是有必然性的。很多女生说要防渣男,防家暴男,防出轨男等等,其实知道了那些人的特征也只能解决很表象的问题。在荣格心理学中,一个女性会吸引来的男性,必然与其内在的男性特征相符,而这个人很可能是她的父亲 。
从另一个层面施虐者与受虐者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而会吸引来暴力男性的女性,她的内在也一定有一个侵略性的男性形象,成长阶段可能父亲对他使用过肢体和言语暴力,给她带来的多是充满羞耻感的记忆。当然,外面世界的羞辱和创伤也有可能,这个我没找资料,只是猜测。
从小在打压和否定教育下长大的女孩,自我价值感容易很低。具体表现就是长久以来自己的其它感觉很多都是父母强加的,自我是被他人的感觉占据的,支离破碎很难凝聚,当遇到强大的刺激(比如虐待、自残)时候,才会有终于是属于自己感觉的短暂时刻。
我之前说过“强迫性重复”,其实家暴的重复,就是不断重整破碎的自我,也是不离开和离不开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爱情真的是一个危险的东西,我们的潜意识会牵着我们走向一个我们看不清的地方,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深渊。
而沱沱看起来是个对女性态度很矛盾的一个人,又憎恶又渴望。他母亲应该是个很强势的人,并且脾气不会很好。他应该和母亲关系不好,甚至连带着有些厌恶女性,但他潜意识里又特别渴望母爱,找的伴侣也多是性格温顺的女孩儿,和自己母亲相反的人。
这个我好像看到过一点蛛丝马迹证实了我的猜想。

蒋劲夫也是一样的,他对女友的种种控制行为很明显的体现出他是一个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
两个人的相遇相爱和分开,很多时候是一场看似意外的命运,他们在内心最深处的痛苦是相同的。都是养育者通过控制和欺压的方式与之建立情感联结,使他们爱和依恋的需求无法被满足。
人的正常需求无法被满足,就会滋生出十分可怕的无法遏止的欲望。为了填补内在的黑洞,会使用或者接受恐怖暴力的方式,换来的也是畸形的爱。
于是即使沱沱自欺欺人的伪装再好,他也是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宇芽即使再想远离暴力,还是爱上了自己最怕遇到的那种人。一开始她说,他骗她,可是后来又何尝不是她在骗自己呢?


我劝人保护自己其实是自己口号喊的响亮,我这个人也没有那么懂得保护自己,我过于不缺安全感,什么也不怕,包括受伤和吃亏。
所以我不觉得必须要远离“危险的人”,我喜欢“冒险”,我知道越往深处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这是出于对人性的好奇和探索。
再者,作为心理类治愈者,我职业习惯也是首先去体察他人的痛苦,无法放弃在我面前的痛苦的人,常常忽略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的人。
我也有过那样的亲密关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容器,承接着对方大量的痛苦,也承接了对方所有的暴戾、自私、凉薄、贪婪……
我们自己受到多少伤害也看我们自己对于伤害的承受力和容忍度,很多男生和女生在关系里对伴侣是极度包容的,只要自己还受得了,只要还有一点点希望,就不会轻易放弃。
后来我的医生说我是因为共情力太强,太能体会他人的苦衷,于是会因为爱和同情放弃自己的权益,造成对自己的莫大伤害。
我想大概很多不会“及时止损”的受害者可能也有类似我们“治疗者”的心理。
她们多半都很强的责任感以及救赎情结,类似医生会想“病人即使病入膏肓,哪怕还有一口气也要试试能不能治好。”;这类女生也会想“哪怕对方再渣再伤害我,只要他还有一点良知,也要试着相信对方能不能改好。”
这个道理很简单,大部分人格上的障碍目前是无法被治愈的,拥有太多不确定性。所以对多数人来说,改变他人人格问题等同于“想要治疗癌症”;但这种“癌症”主观能动性又很强,自救者方能被救之。
亲密关系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前提是,对方心中你和他是一体的,所以你能让他心甘情愿想要变得更好。这在自恋人格障碍人群中是很难的,他们被困在自我为中心的一元世界里,基本他们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所以我自己也学会了建立与人恰当的边界,趋利避害。
不是说对方有苦衷就该原谅;也不是说你有苦衷就该被原谅。我们都是普通人,最要紧的是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和努力成为一个无意不会伤害到他人的人。
所以我们都需要看清自己软弱的一面,从根本上克服自己的低自尊和低价值感,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认可,才能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否则,你自身软弱的一面总需要另一种方式弥补。
我想,宇芽决定发声反对暴力的那一刻,才是真正象征着她自我的苏醒。
by好像不小心扯多了的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