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观杜子美
子美和东坡一样,都是悄无声息走入我生命的人,他们通过自己家喻户晓的诗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思想观念。从被动的接受熏陶到主动阅读,这其中多亏了我高中语文老师热情洋溢的讲述,是她的讲解让我逐渐了解了子美,喜欢上这个常常郁郁不得志但是心中却永远有着一团火渴望改变这个世界的人。后来来到大学,通过老师的讲述和自己的课外阅读,一个较为清晰、生动的杜甫的轮廓展现在我的脑海中。 《望岳》中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是豪气干云、对未来心怀希望的子美。《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是少年时自信昂扬的子美,那时的他虽然遭遇了一些仕途上的不顺,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于追求,仍抱着一腔热忱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人生的目标。后来的他在历次经历人生的挫折,被贬官、经历国破、被丧子打击的体无完肤时,虽也有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自嘲之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之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绝望丧气之语,但在忧愁丧气之时,他仍不忘心头那团燃烧的火,用犀利的笔批判时事,揭露社会黑暗,渴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样的胸怀与视野,让人读来感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让我看到了一个鬓发苍苍,身材瘦小但人格极其伟岸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虽然他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他的心与广大灰头土脸的人民是并肩的,在过去阶级意识强烈的古代,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十分珍贵了。 除此以外,他的三吏三别以客观的笔触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苦痛与折磨,让人读来揪心,闻之落泪。特别是《石壕吏》一文,写到一家四代受到战争的影响,本应是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因为战争,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只剩下老翁、哺乳的母亲、稚子,三个人守在破旧的屋中等待那一个不知能否归来的征人。那个他们心心念念的儿子、丈夫和父亲,那个为了保护家被迫离家的老妪,成为了离乱年代里百姓疾苦最真实的写照,也是触动我们心弦最柔软的“武器”。 战争胜利以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人读出了他的悲定而喜、喜时的欢欣与雀跃,让人忍不住展颜。而“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不也正是广大闻讯的人民的真实写照吗? 他意气风发,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百姓的疾苦。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写外戚专权的弊病,一字一句皆是对于百姓的关心,对于国家命运的牵挂,让人不由得被他感动。 大多数,我们了解的子美是沉郁顿挫,低回苦思的。但《江畔独步寻花》却让我看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一江水,讨论一朵桃花的深浅,观一只蝶的舞蹈,听一只莺的歌唱,此情此景让人醉在旖旎的风光中,欣喜于生活的美好。而《江村》“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却让我读到了偏居一隅的静谧与美好。这样沉静的子美也莫名让人感到一种心安与放松。《赠卫八处士》情深意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其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于友人的真情,以及对世事无常,相见不知何期的感慨,让人感同身受,感动不已。 子美的诗,写的是人间的无奈,世事的坎坷,他与我们一样会绝望、颓唐,但是在失意牢骚之后他会勇敢的站起来去仰望星空,去批判、去渴望。虽然言语有时确实很无力,但他用他的精神赋予了文字力量,那股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坚定的走下去,他的文字也成为“诗史”被一代又一代人细细的品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他也因为他的深刻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精神地标,激励着无数后人像他学习,成为下一个“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楷模。 杜甫材料: 1、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本事诗》 2、宋祁在《新唐书·杜甫传》“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3、黄庭坚 杜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至 4、秦观 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 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 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赠卫八处士》 情真意切,感同身受 《望岳》 《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早年的意气风发,志向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