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的可爱时刻
查看话题 >苏轼南迁北归之一---奇石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八丈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1093年6月,苏轼出任定州知州。他觅到一块黑白相间的巨石,纹理起伏,如浪花一般。苏坡极爱,起名为“雪浪石”。他又添置了大盆(玉井芙蓉丈八盆)来盛放此石,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雪浪斋”。当年9月,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当政。第二年四月,苏轼作为旧党主要人物被贬岭南,离开了定州。 本诗作者张舜民同为旧党人物,是苏轼志同道合的朋友。苏轼被贬黄州时,他被贬郴州,二人曾一同游历过樊口。他们诗词往来,情意深厚。
七年之后(1101年),苏轼从海南北归时,张舜民正任定州知州。张在本诗序中说“我守中山,乃公旧国。雪浪萧斋,于焉食宿。俯察履綦,仰看梁木。思贤阅古(定州后院二堂名),皆经贬逐。玉井芙蓉(大盆),一切牵复。”张把苏轼在定州的雪浪石及雪浪斋复原,“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准备迎接朋友归来。兴奋之间正待告知苏轼,不料九月忽然传来苏轼于北返途中逝于常州的噩耗。张舜民悲痛至极,写下这篇哀辞,记录了苏轼与雪浪石的渊源,“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同时抒发了自己与友人天人永隔的哀伤,“公兮不北归,万里一招魂!”
上面说的是苏轼与“雪浪石”的渊源。 苏轼1094年贬往惠州途中,行至湖口(今江西湖口),又与另一块奇石---壶中九华石结下奇缘,他为此写下: 《壶中九华诗》并引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櫺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万里投荒,几难重返中原。东坡派长子苏迈带领全家到常州生活,只带幼子苏过一人前往惠州。走至湖口(江西),李正臣蓄有一块奇石(一石九峰),送来给苏轼把玩。苏轼极为喜爱,命名为“壶中九华石”。他此次南迁,自陈留以下治汴、泗舟行,过扬州,越长江泊金陵,背离中原,远窜南荒,“兄弟俱窜(苏辙同时遭贬),家属流离,”心情极为凄苦。“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他六十高龄,万里投荒,充满了对中原山水的不舍之情。“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马上要过五岭千嶂,唯有这玲珑的九华石可以安慰我,因为它浓缩了故乡中原的山水啊!诗人原有两块奇石,一绿一白,命名为“仇池石”,一直随身携带。作者本来“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意欲买下九华石与仇池石为伴,但南迁匆忙,没有成交,以后他数年间一直对此石念念不忘。 七年之后(1101年),东坡从海南遇赦北归,重经湖口,特意重访此石,但早已被买走。诗人颇为惆怅,又写下一诗。 次年(1102年),苏门弟子黄庭坚自湖北放还,系舟湖口,九华石原主人李正臣携东坡诗来见。此时东坡已逝,九华石也不见了。黄庭坚见到老师遗墨,也和了一首。经过两位大诗人十年间反复题咏,壶中九华石也和仇池石、雪浪石一样传为了石中珍宝。(完) 收于我的豆列《苏轼南迁北归》、《苏轼》、《细品宋诗,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