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考古发现
1 周公没有恐惧流言日
周公这人身上有很多事迹在我国古代说法很多,而且很多互相矛盾。清华简发现
一切的缘由是传世文献尚书中的《金縢》篇还有史记周本纪 鲁世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文献还有后世注疏对周公两件大事的叙述是矛盾的。
第一: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这段历史绝大多数学者(从战国的荀子到后来的汉代学者)都认为周公居东二年指得是周公弗辟(不避讳嫌疑),在洛阳指挥平叛,罪人斯得指得是三监。但是东汉末的郑玄却认为周公是在洛阳躲了两年。(我今不避孺子而去, 我先王以谦谦为德, 我反有欲位之谤, 无以告我先王。言愧无辞也。 居东者, 出处东国待罪, 以须君之察己)
第二: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这段历史绝大多数学者采用史记鲁世家的说法:
周公卒后, 秋未获, 暴风雷, 禾尽偃, 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 以开金縢书
这里郑玄又和大家不一样,他认为这段历史是周公东征成功后,周成王去迎接的时候发生的。
成王既得金縢之书, 亲迎周公。周公归, 摄政。三监及淮夷叛, 周公乃东伐 之, 三年而后归耳
现在,有了清华简,就会发现,郑玄在第一点错了,但是第二点是对的。
周公宅東三年,禍人乃斯得,於後,周公乃遺王詩曰《鴟鴞》,王亦未逆公。 是歲也,秋大熟,未獲。天疾風以雷,禾斯偃,大木斯拔。邦人□□□□弁,大夫綴,以啟金縢之匱。王得周公之所自以爲功,以代武王之說。王問執事人,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与传世的尚书最大的不同是,在这里周公在洛阳待了三年,与历史上记录的平叛总时间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认为不存在周公恐惧留言躲到洛阳的说法。 而且,清华简里面多了"是岁也"这三个字,说明两件事实同一年发生的。
感觉清华简里面的周公真的威武霸气,面对不利言论,也不避嫌直接跑到洛阳指挥平叛。
传统看法认为,周公平叛后,依旧没有被成王理解,等到周公死后,周成王发现天象不对(麦子倒伏),然后发现了金滕,意识到自己误解周公。
郑玄的看法是,周公先花了两年避祸,天象不对,周成王发现金滕,原谅周公。周公才出去平叛。
清华简的时间线是,周公一直没有获得周成王谅解,就去平叛,但是平叛成功后,周成王去迎接时发现金滕,原谅周公。 -----------------清华简情况
(1)土门弟室点密可汗西征征服西域、灭嚈哒、征服北高加索里海地区,其功业已经不逊于突厥开国君主土门,所以后世突厥将其与土门并列,土门553年就死了,室点密一直活到了575年左右,历经即位的乙息计、木杆、拖钵三代,都是他的侄辈,作为突厥的开国元老以及后来的功业,按理,室点密完全有争夺突厥大可汗的资格,长达近20年的时间拥有绝对实力的室点密既没有争夺大可汗的实际行动,甚至没有从突厥独立,在西突厥独立建国的举动,是室点密顾全大局吗,似乎也不完全是,其给拜占庭的国书声称突厥分四部,最高权力属于他,很明显他是颇具野心的,但就是完全没实质行动,他的抉择推迟了突厥内战爆发的时间。 (2)室点密没有争夺突厥最高权力的行动,他儿子达头倒是全力争当突厥大可汗,先是背叛沙钵略,后是借兵阿波可汗,最后亲自上阵,兵临漠北,全力东进的结果是不仅自己投奔吐谷浑,不知所终,且严重虚弱了室点密系在西突厥的统治基础,他的失败直接导致阿波孙处罗可汗篡夺了西突厥的统治权,虽有后来射匮中兴,也不能完全消灭阿波系的势力,直到统叶护仍死于阿波系可汗之手。 (3)沙钵略之后,其弟处罗莫何可汗在隋朝的支持下已经生擒阿波可汗,结束了东突厥内战,一直打到了巴克特里亚,按理,应该已经击服了达头可汗(因为攻打波斯是断不能不越过西突厥辖地的),可在没有消灭达头的情况下,莫名其妙的大规模侵入阿姆河以南(波斯与突厥当时以阿姆河为界),与波斯决战,被波斯名将巴赫兰楚宾一箭射死,突厥惨败而归,原本顺利的突厥统一大业戛然而止,达头复振。
余太山的书还有些专门研究论文,突厥西征的成绩被很多人低估了,一般只讲灭嚈哒,控制阿姆河以北,南下吐火罗,打到印度河流域不讲,控制北高加索、里海沿岸,打到克里米亚半岛也不讲,盛极一时的可萨汗国、保加尔汗国在统叶护死之前都是西突厥的属部,连开国君主都是统叶护派去的突厥代理人,这等扩张战绩只有后世蒙古超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