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or 坛城,一幅唯美拼图拉出的知识点
仅以此文致敬我那幅多波折的唐卡拼图及网友海山。
(前文: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2518913/ )
曼荼罗,梵语的意译,指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文化产物-坛城,See,是文化产物,关系如下图:

唐卡从材质按照画与绣的方式,分为止唐与国唐,直觉告诉我,国唐是刺绣在丝绢、锦缎的,应属于藏传佛教的上层人士专用,如松赞干布与他的尼泊尔公主妻子这类群体。
若看到部分唐卡与尼泊尔当地所看的风格相近,不用沾沾自喜地以为是唐代文化深度传播的功劳,相反,是因为这位公主大大嫁入,融入拓展唐卡的画风一分支称作尼泊尔画派,与齐岗画派在11世纪至13世纪齐名,两者均为暖色调,相对来说齐岗画派更突出画中央的主尊罢了。

唐卡的六大画派无一例外严格遵循着它的构图具足宗教原则:三根本,无论是小如巴掌的唐卡,还是巨大无比的墙上唐卡,都要具足“成就根本”才能称之唐卡,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西藏难以出当代唐卡大师,多是修心或复制赚钱。欠缺可随心发挥的天性,人的本性多少缺少光彩。
从思维的老旧,看似多彩却严格按照当年的画法;
从工具的实施,限于使用原始的炭笔与木制圆规;
从场合的应用,象坛城就属于祭祀专用的,其它场合不能使用;
纵然布达拉宫收藏的《日月星辰支行图》印证藏传佛教的宇宙观,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火、风、水、土、空大五大元素,交错支行形成宇宙,诞生个体的生命的论调,仍无法掩盖它难以普度众生的受众,纵然藏民将其一生都奉献给它。
在西藏晒太阳的时候,最难以明白为什么好好的太阳,他们不去沐浴,而定时定候要走入那狭小的藏经阁,按照祖祖辈带过的路线一一卡点,末了,还要用背撞撞那不能站直的柜底。
是的,带我走这圈的小姑娘相信我是好人,应得神明保佑,才带我在那5岁孩童都无法直立的柜底走了一圈(10多分钟也可能更久),能深深感受到她与旁人对我的羡慕,顿觉自己是那黑暗藏经柜里的一道阳光。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教对宇宙和世界的与众不同观点,也带来对人生的不同看法,欠缺慧根,故且一笑,致谢离去。

在看到这幅流传甚广的原图时,熟练工都尚需一年以上时间完成,那么,我的拼图波折可能来自对自身的考验。因这幅拼图而展开的思考,内含价值更大,更何况它真的很美,也能让人思维清晰且愉悦。

《时轮轻》是密宗最后一部经文,传说理解它的人,可以掌握世界的节奏,讲笑罢啦,格鲁派宗喀巴大师认为可以毫无困难地掌握其它密宗经文罢了。只是我理解它干嘛呢,佛经、藏经、圣经若不能带来人的平静与向善,不如拿来当柴烧。
如同开文所述的坛城,之所以产生迷之魅力,可能与其十相自在内涵有关?
不知,总之因为一DB网友在看过那幅历经千难的唐卡拼图所带出的疑问:“这是唐卡?难道不是坛城?”自此,就时不时想起这话题,连去查询典故都能捉出两本完全相同内容但不同作者的上架书。
故且归之为”神力自在“,追寻坛城与唐卡这个知识点至今日算有个不错结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