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直播“翻车”:我没有一天不害怕失业


如果你在一个重要的公开场合发言,一不小心说错了话会怎样? 紧张,磕巴,大脑一片空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都是一般人该有的正常反应。 李佳琦在昨晚的直播中又“翻车”,他嘴快说出了“王菲代言赫莲娜”,被旁边的助理提醒:这个还没有官宣。 他一开始以为助理骗他,结果当所有人都说这是内部消息时,他震惊到无法言语,反应过来后浑身冒汗,耳朵红了,半开玩笑地大喊:“我要关直播!”


李佳琦做直播以来,他的带货能力、临场反应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 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在面临失误时,还是像普通人一样紧张。 人越是在某个行业做到顶尖,越害怕失误。攻城难,守城更难。 渴望成功并且做到了,会下意识地随时保持危机意识,因为他要的不是一时的成功,而是持续地成功。 李佳琦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你已经做到主播里TOP 10了,难道就不可以稍微停一下吗?” 李佳琦回答:“淘宝有六千多个主播,每天的直播场次大概有一万场左右。 如果你今天不直播了,说不定你的粉丝就会被另外的9999场直播吸引住了,可能第二天就不来看你了。” 走红并不能缓解他对数据的焦虑,每次开播前他都给自己一个要求,如果直播的累计人数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他就会为此自责: “我会难过,反思自己是不是无聊了,没给大家新鲜感。” 去年春节,他难得一次带着家人去泰国度假,他全程都没怎么玩,整天都在逛免税店,研究最新美妆产品,回国后马上投入工作。 越优秀的人,越容易恐惧。在针尖上起舞,在罅隙里腾挪。 比起可能赢,更怕可能输。 杨迪在出道之前,曾进入家乡的电视台做实习生。 当他看到一位四十岁的老员工,每天重复着差不多的工作,拿着七千多的月薪时,他幡然醒悟:我不要这样的四十岁。 于是他果断辞职,走到外面的世界继续他的演艺梦想。 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去得到,但我们就是不去做,因为太苦了。 为了不确定的成功,放弃既得的安稳,踏上一条未知的路,往往是充满恐惧的。 但让人成长的,不是上帝给的机会,恰恰是恶魔给的考题。 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属于会一直保持恐惧的人。因为他们永远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有时候,恐惧提醒我们谨慎,鞭策我们努力。 无所畏惧不是什么好事,往往意味着无知。

看到一个段子: 当年上初中英语课学习“this one”的时候,从未想过这将是我一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英语。 有的人活了20年,却只拥有一年的经验,重复了19年。 当一个人没有忧患意识,安享一种模式时,就真的老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个配角叫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被关了整整50年,刑满释放后,被安排到超市工作。 按理说,重获自由的他应该万分高兴才对,但老布却终日抑郁。 50年变化太快,外面陌生的世界让他感到惶恐,监狱的生活习惯早已深入骨髓,甚至不打报告,上厕所都上不出。 最后,他将自己吊死在房梁上。 电影里有一句极其经典的台词: “这些墙很有趣。起初,你恨之入骨;然后,你对它习以为常;时间久了,你变得无比依赖这里。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所谓体制化就是依赖,对环境、对制度、对习惯、对人的依赖。 人就是这般,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呆着,这种舒适区一旦被建立,我们就会无比依赖。 从此困在工作里、囿于感情里,困在安于现状的懒惰和拖延里,囿于深恶痛绝的逃避和退缩里。

鲁迅先生说过:“若要想不危险,我倒曾经发现了一个很合适的地方。这地方,就是牢狱。 人坐在监牢里,便不至于再捣乱,也不怕盗劫,到牢狱里去抢东西的强盗,是从来没有的。 坐监是实在最安稳,但是,却独独缺少一件事,就是自由。” 想安稳地过一生,必然要失去自由,过从二十岁就能看到八十岁的人生;想要自由自在、无限可能,总要经历风雨,甚至风险。

积极寻找出路的人,不会画地为牢。 对于身处的现状,人们常怪罪于命运。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只玻璃瓶平放在桌子上,瓶底朝向有亮光的一方,瓶口敞开,放进几只蜜蜂。 只见蜜蜂在瓶内朝着亮光飞去,不停地在那里寻找着出口。 蜜蜂是喜欢光的,所以永远飞不出瓶子。最后奄奄一息地停在有亮光的瓶底。 另外一种昆虫,在里面十分慌乱,在瓶底、瓶壁到处乱闯,可没过多久,它们竟一只不剩地从瓶口飞了出去。 其实,蜜蜂是更聪明的,但它们的视野只锁定一个方向,所以就困死在了瓶子里。 给自己的人生升维,就要拆掉视野里的隐形墙,突破固化的东西,才能达到人生的新维度。

人这一生,想要激起漂亮的水花,就要保持一点“逆”。 风大时,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表现逆的悠然。 大浪打来,谁拥有的救生圈越多,谁就有活下来的希望。 与其寻找一生的避风港,不如自己成为自己的避难所。 不要害怕点点星火,可能即将灼伤现世安稳的泡沫。 大不了让那些火焰燃起来,就当做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