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山之学″与″阳明之学" 》一一陈再明一一2019、11、29
南宋理学,大张其军的是朱陆。在鹅湖之会上,朱晦庵与陆象山,门户之見甚深,终不能強合。宗朱者诋陆的″心学″为狂禅,几如冰炭。入明以后,陆象山的″心学″为王阳明所传承,另建比″象山之学″更新的″阳明之学″。本文就从″象山之学″述起,接述“阳明之学″。
黄宗羲曾谓:″象山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为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 陆九渊,学者称象山先生。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谿人。与其兄九韶、九龄同为南宋理学大家。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奇之。后大省曰:″宇亩内事,乃己分內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登进士第,为呂东莱所识。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援靖安主簿。明年,与朱熹会于鹅湖寺,既归,从学者益众。结茅象山,学徒复大集。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除知荊门军,三年(1192)卒于官,年五十四。著《象山集》三十二卷,《语录》四卷。
″象山之学″,重在″心学″。谓心即理,故穷理以尽性,明心而見性。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谓能立其大者,则可以知本。则万物皆备于我,六经皆我注解。象山谓理充塞宇宙,吾心便是宇宙,而以心为宇宙之根源。象山谓“心即理也″,以为人性本善,明心見性,自能与天地合其德。″象山之学″对于义利之辨,最为注重。辨义理所以尽人道,能尽人道,始能为人。故曰:″凡欲为学者,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人生夭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 明初理学,大抵墨守朱子旧说,无所发明。吴康斋(弼)门人胡居仁、陈献章,始渐发现朱学之流弊。王守仁出,集心学之大成,始为明代学术思想之宗。此谓″阳明之学″。 王守仁,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字伯安,浙江佘姚人。天資豪迈,少有经略四方之志。年十八,过广信谒婁一斋,问格物之说,大喜。因偏读朱子遗书,然沉思不得,竟致疾病。年二十八,进士及第,官刑部清吏司主事。后以忤宦官刘瑾,谪赴贵州龙场驿,忽中夜大悟格物敌知之旨。后屡迁至鸿胪寺卿、右僉都御史,巡抚南赣沁漳等府,以平宸濠之乱。官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享年五十七,谥文成。著有《阳明传习录》。
″阳明之学″,凡有三大纲领:一则心即理,二则致良知,三则知行合一。 一,心即理 阳明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谓:″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即为理之所存,故心即理。阳明之本体论,不以天地万物为有体,不以心为有体,而以天地万物与心相感应之是非为体。盖以心为灵明者,充塞天地,是为天地万物之主宰;然与天地万物又绝不可分离。无心则夭地万物失其存在;无天地万物,则心无所感应。理无心而不立,心无理而不明,故心即理。
二,致良知 阳明谓:是非之心,好恶之道,而明良知。《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传习彔》曰:″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真诚恻怛,以致良知。《传习彔》曰:″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見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主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三,知行合一 阳明以为良知为人所具有,而致此良知之道,则为真诚恻怛,尤重诚意。以诚意即能致“良知″,诚意之极,即可″知行合一″。阳明谓:知之真切为笃实处,即是知行工夫。《大学》谓:″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可作为知行合一之证。見″好色″是知,爱好“好色″是行,見“好色″则自然爱之;闻“恶臭″是知,厌恶″恶臭“是行,闻″恶臭″则自然厌恶之。当其见吋,当其闻时,即有爱好与压恶之行,是即知即行,所谓知行合一也。
阳明谓为学之道,必须立诚。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巳。以诚意即能致″良知″,诚意之极,即可知行合一。阳明承象山心学之绪,以″心即理″之说,倡“致良知"、″知行合一″,成为明代学术思想之中心。此不可不谓非阳明之豪迈固敢,及其学说之足以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