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小白关于艺术史的随笔
可能大多女孩儿从小就对艺术充满幻想和憧憬,要说到艺术对我的初次印象应该要追溯到儿时一次在琴行偶遇另一位欲购买钢琴姐姐的经历。买琴需试音,在她从容又犹豫间奏出《梦中的婚礼》的那一刻,我至今仍能深深感受到被音乐所包围包裹带来的触动和沉醉,仿佛有一只手抑或是一种无形的吸引力缓慢且一浪又一浪的推你至深。此后对于钢琴还是画作、舞蹈,这些古典艺术的表达形式在我孩童的视角看来都带着一种神圣而又神秘庄重,看似远观不可亵玩可当你深入其中却又太易沉迷无法跳脱的精神世界。甚至常常在睡前都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潇洒沉醉奏曲一首,旋转跳跃歌舞一段、、、
我想人对于艺术的感知一定是敏感又细腻的,可能要比一般人更感性一些吧,否则又怎能在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社会中扑捉到自己对内心对社会对世界的那一丝转瞬即逝的想法或批判。
最近刚开启《现代艺术150年》之旅,大概是与大师同行一起领略自印象派开始的艺术变革历史。在此之前我会认为艺术史是模糊又混乱的,但逐渐发现艺术史是包含在西方历史当中,其发展受到战争、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社会群众心理变迁,一系列因素从而通过文学、绘画、音乐等形式所呈现表达。
我认为从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为铺垫,马奈将二者的绘画技术与现实主义融为一体。并以《喝苦艾酒的人》作为首次尝试,其后《草地上的午餐》作为二次挑战,都被学院否定拒绝。第三次马奈以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为原型创作了《奥林匹亚》意外被沙龙接受,却也因充满性暗示遭受到了强烈谴责,不应登大雅之堂。
而后马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莫里索、保罗赛尚、德加几人在1874年决定不理会学院的传统路子,转而开启自己的展览。七人中毕沙罗天性善于合作,马奈才智非凡,莫奈极度聪明。德加和塞尚有点格格不入。西斯莱曾是莫奈和雷诺阿的同学。莫里索是唯一女性也缘于她与马奈关系亲密。
在马奈后是莫奈的发展经历。最初受特纳《雨、蒸汽和速度》的预热,莫奈发现英国由寒冷雾霾和烟囱中翻滚起的浓烟形成的弥漫光线,是一道值得观看的奇景。这大概就是艺术家独具的发现美的眼睛,于是有了《威斯敏斯斯特下的泰晤士河》作为印象派的典范而后有了《日出印象》《干草堆》等。莫奈除了深受巴比松派风景画家,马奈,特纳,惠思特等欧洲影响,另一个灵感来自于日本绚丽二维的浮世绘木板雕刻。如葛饰北斋的《神奈川的巨浪》,马奈借鉴了其特点,大大缩小了透视的距离,而莫奈则吸收了不对称构图的方法。
而后德加也受到浮世绘影响。将《大津站》的角度和构图运用到《舞蹈课》当中。德加曾说:艺术的自发性并不比我小。意在表达转瞬即逝的瞬间。在《赛马场上的马车》当中也传递了一种运动之美的意识,因此选择描绘了运动能量处于最高点时的柔软灵活对象。德加也在摄影中获益,如迈步里奇一套定格瞬间的照片。总而言之德加画作的主题是现代的、大都市的、日常的、中产阶级的。他的用色五彩斑斓,题材简化,笔触自由,主要传递稍纵即逝的印象。
此后梵高、高更、修拉、塞尚四位作为后印象派代表出现。
梵高在最初创作《吃土豆的人》后受弟弟启发鼓励来到巴黎,接触到印象派作品,点亮了全新的世界。他正在试着处理强烈的色彩而不是平淡无奇的和谐。采用厚堆手法,在阿尔勒14个月完成了两百余幅作品。他希望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休息的状态让人放松。就像日本人作品中极度的明晰,从不冗长,就如呼吸一样简洁。在割耳事件后愈发胆大有张力,他不仅描绘所见,还有他对所见的感受。所以他开始扭曲他笔下的形象来表达感情。正如他所说;我希望人们谈到我的作品时会说:这个人感受很深。梵高这样的做法促成了20世纪日后的表现主义。
整理到高更就已是深夜,愈发发现每一位艺术家都具有其独特的方式传递普遍理念和情感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一定时间培养个人的天赋,而后才能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风格。到了这一步,往后找到他的声音的艺术家,就可以和观众进行对话或是建立某种联系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