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熬夜了
高姐是游泳认识的。
她冬天在游泳馆,每天雷打不动游一小时;夏天去沂河,游多久我不知道。
夏天去在游泳馆碰到她,好奇地问她怎么不去河里游了。
她说:不敢去了。一起游泳的一个姊妹,在河里游泳时突发心脏病,亲眼看着她倒下去的……想起来就怪难受。
沂河岸边常年有人游泳。冬天的早晨,室外温度哪怕在零下,去河边也能看到冬泳者。
海边也是一样。我特意观察了一下,这个季节,青岛海边也有冬泳的人。
我很佩服他们。
听高姐说在河里冬泳时间不可能过长,她顶多游五六分钟就上来了。
我觉得那有什么意思啊。热身,换泳衣、绑跟屁虫(类似救生圈的功能),到水里湿个身就上来了,冷哈哈地再冲个冷水澡,哆哆嗦嗦一层层穿衣服……太折腾了。
我有自知之明,不可能去冬泳。主要是惜命。
高姐在朋友圈发了条视频,冬泳的。一位中年男子,肌肉精壮,在岸边活动了活动筋骨,跳进波涛汹涌的河里……他能起跳跃入水中,那水必然深,是他的身体把水荡漾开来,显得河水汹涌。
以前看过关于冬泳注意事项的资料,还记得的关键词是“持续性”。意思是如果打算冬泳,至少要从夏天开始准备,不间断地游到秋天,逐渐过渡到冬天,让身体有个适应性。
我没请教过专业人士,对这种说法,在想象中是信服的。
如果一个夏天都没游过几次,秋天也没下过凉水,一个猛子在北方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中扎进河水中,会是什么情况?
当年,某局有个年轻人,自恃年富力强,觉得冬泳有什么了不起,不服。可能连热身都没做,就一个猛子扎进了水里……结果,悲剧了。
此后余生,他一直瘫痪在床。这是真人真事。
民间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真不是单单讲给锔缸锔盆锔瓷器的锔匠听的。很多悲剧,就是因为逞了一时之能,图了一时之快,大言不惭了一回。
今天被“演员高以翔猝死”刷屏。我没看过他演的任何一部影片,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但还是为一个35岁生命的离开而莫名难过,何况,他还那么高,那么帅。
看报道大概知道,是在参加电视台节目拍摄时,“心源性猝死”。节目录制的时间在凌晨两点多,是特别消耗体能的 “追跑竞技秀”。据说高以翔出事前已连续工作、录节目 17个小时,还有些感冒症状,熬夜加上高强度运动,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真是令人唏嘘。
今天很大的一个感触是:人生值得,但没有任何工作值得拿生命去拼搏。
健康是1,其它的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都是0。没有了1,全部归为了0。如果说“人生不值得”,这样的人生不值得。
我妈以前经常叮嘱我“穿秋裤,穿暖和点”,现在则经常提醒我“别熬夜啊”。
在我“胡答应”的时候,她还会补充一句“经常熬夜免疫力下降……”大概是电视上某频道健康节目里听来的。我爸则拿“煤气罐”形象地比喻过人的一生:老天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煤气罐,生命的长短,取决于你消耗的快慢,要悠着点、小心点、省着点用。
这几天听蒋勋讲《身体美学》,有很多新的启示。健身过度,肌肉练到僵硬突起,是美吗?他听按摩师讲练身体练到极致的人,“血脉是不通的”。讲血脉的华人,大概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爱自己的身体,是每天的功课”。我们对自己身体的使用,要细水长流,为必将到来的中年和老年做准备。
超越身体极限的运动,都不值得追求。不是人人都适合冬泳,马拉松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跑。
不专业、不科学的运动,反而是对身体的极大伤害。
还有,别熬夜了。除非明天可以睡到自然醒。
人生值得,但没有什么事值得熬灯耗油,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