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理想主义及浪漫主义的私人理解
最近不知怎的,突然对一些涉及到根本性的问题来了兴致。不过暂且先不谈哲学,毕竟以目前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说某个哲学流派和我的某些认同的哲学思想,所以暂且只先简短谈谈处世精神问题。 不久之前,我在网上问过一个问题:到底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是什么呢?提问后,确实收到了不少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不过其中有一个回答真的让我很惊喜,直到现在我都能把那个回答完整的背下来。 那个回答说道:浪漫主义就像天上的月亮,理想主义好似热烈的太阳,而现实主义则是我们脚下的路。 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这个解读。从我的角度解构一下:现实主义是我们脚下的路,即直白地说明了所谓现实便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下去,向着远方稳稳行进;在行进过程中,我们既需要理想主义的太阳为我们指明前行方向、照亮后面的路,也需要它的温暖的照耀为我们补充继续前行的力量;但是太阳不可能总是挂在天上,我们也不能总一刻不停地行进。时间一到,耀眼的理想主义太阳落下天边,黑暗与寂静逐渐笼罩着大地,这似乎在暗示着疲惫的行者们,是时候驻足休息了。与此同时,浪漫主义的月亮便悄悄爬上了天穹,它散发着从理想主义太阳那里汲取到的微不足道的一丝光芒,在夜幕的衬托下却是那么的幽美、明亮,又犹如一把尖刀一般,划破了黑暗,隐隐照映出大地上不易察觉的、弯弯曲曲的、确又看起来像是捷径的小路。这条路或许确实是一个巧妙的捷径,在略微泛白的浪漫主义月光照映下,显得如此诱人。但事实是,这条小路夹在两个深渊之中,凭借微弱的月光,有时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一旦走错一步,便会堕入无尽的黑暗,或许再也无法抽身逃出。但那条路实在是太诱人了,不断吸引着行者贪婪的目光,引诱着他们向着那个方向行进。 解构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事。虽然主观性很强,但却实实在在地映射出解构者内心的真实所想,真正所期。 虽然我在这里所讨论的浪漫主义并非是涉及两性关系的情境中的那种所谓的“浪漫”,但如果要举例说明的话,还是拿爱情相关的东西做示范最方便。 曾经跟别人说过,我自认为爱情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传达一种积极的心态,让人对爱情对婚姻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或许主人公一开始悲观颓废又厌世,不过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爱能治愈一切;一类是一开始就直接明确无论如何婚姻最终大都会走向无聊、纷争、折磨,但就算我知道婚姻的走向是这样,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我还是会去恋爱,然后某一天自然而然地走向婚姻,毕竟,爱情,或者说是恋爱的过程实在是太美妙了,让我放弃享受爱情这一过程,我拒绝。这两类电影都很多,前者似乎更多的被看作是更符合大众口味的所谓“浪漫爱情故事”,而后者的商业味道相对弱一些,更多地体现着导演的个人风格与处世价值观,私以为伍迪艾伦算作这类下的一个典型。或许这也是我喜爱伍迪艾伦的一个原因。 有点跑题了,拉回来继续说。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电影,似乎更多给人们传达的就是一种理想主义心态,即未来很美好,总有一天会等到的;而第二种类型的影片,便好似贯穿着浪漫主义的精神,即明知前方的道路狰狞,几乎逃脱不了落入深渊的命运,但我还是选择直面这些,我还是心存幻想与侥幸,就算一次步入深渊,如果还有机会重来,我还是会选择赌一把。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理想主义更多是基于现实的延伸,其所映衬的是现实的一个发生可能性不小的积极的一面。而浪漫主义呢?它更强调主观性,更多是基于一种主观的美好期待,往往忽略现实,甚至置现实于不顾,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敢抛弃现在所拥有的那样一种冒险与赌博精神,但对于他者而言这更多像一种不计后果的鲁莽。但这种主观性也正是浪漫主义的吸引人之处啊。 这大概就是我目前对于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理解,一不小心浪漫主义谈的更多了点。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自认为自己的身体里复合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或许浪漫主义比重也更大一些吧? 可能未来还会有新的想法,所以暂且…
——未完待续—— 下次估计该写存在主义了,不过等我先把加缪和萨特的那几本书读完再说,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