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中的悲与喜
回应淑玲,关于文学中的喜与悲。
我一直在找合适的语句去形容自己对文学的期盼,残雪的形容多少触及到了我的这种感觉:“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下面,有一个莫测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称作语言的世界,也可以称作文学、艺术、哲学或人性的世界。”
隐隐约约觉得,人的终极关怀或许就与之有关。
我想,真正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它的底色都是悲的。
那我的“喜”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一种情形,或许是源于一种震撼?震撼于人的灵魂竟能抵达如此境地,震撼于悲中扭曲挣扎的表情和四肢,震撼于人世维艰,命运难测,人真的被“被任意抛进虚空里”的。比如牛虻和教父,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事物的追求力度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被放大了的,这种放大其实也是一种还原啊,透露着人本身是具备这么一种惊心动魄的精神力度的,是作者的提取、赞赏、企盼。在这些悲中透出了强烈的生的欲望,你说是“希望”也好。
另一种情形,就像你聊到西西弗斯那样日复一日的生活时提到的,短暂的欣喜。那也是真的啊,我觉得生命就是无数破碎的瞬间,穿梭于这些瞬间中,它们箭似的与你擦身而过,比如你看重的“关系”也许就仅存在于瞬间,当你想抓住它或者回望自己试图抓住它的那个过程时,心里确实会有一份悲哀的,因为我也认同你所说的“关系的本质是悲的”,当你想把握它、拥有它的时候,难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如果不去想着抓住这些瞬间呢?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擦身而过的每一瞬都是短暂而真实的,悲是真的,喜也是真的;它们来了也就来了,走了也就走了。“走马观花”,突然想到这么一个词。回到文学,以《情人》为例,我们都能轻易地体会到某种关系若即若离的飘摇感、虚空感,甚至是你说的,绝望感。但肉体相亲相拥的那些瞬间,生命是同在的,空旷天地间唯有你我的那份热烈、欣喜乃至喜极而泣的悲伤。这些情绪都是夹杂在一起的,生命体验跌宕起伏。只要捕捉到了那么一个瞬间,我就会有一种深感于生的欢喜,也许也是一种悲悯的目光吧。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