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地位逐渐上升?日后会与全日制平起平坐吗?
2020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网报当天,一则关于非全日制就业遭受歧视的话题引起热议。 有企业在招聘中明确表示出“不招收非全日制毕业生”的态度,其中不乏一些大型知名企业的身影。“非全日制就业遭受歧视”,究竟是以偏盖全?还是普遍认知?
其实,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争议从未减少。似乎在大多数人的固定思维中,非全日制=花钱买学位,或者非全日制=本科生、课程水、混学位等等......
但事实远非如此。
毋庸置疑的是: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不希望自己的员工是能力与学历并存的。事实上,能够接受全方位人才、一直在上升发展的企业也不会存在歧视学历的行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包容性的企业,才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市场中立足。
目光再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上,我们需要认清的是:其一,这种招聘现象只存在于部分企业,绝非整个行业;其二,更需要对发表该论调的部分HR的择人标准提出质疑。
提出这种质疑的绝非一家之言。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同样对此持怀疑的态度。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的人力资源职位招聘工作是否也应该进行严格筛选,HR是以什么样的专业水平去筛选求职者?如果说是企业的明文规定,那么是否同样要质疑该企业的公平性? 就业公平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平的题中之义,而就业公平也将极大的推进教育制度的顺时而变!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如是说。

除了广泛的争议讨论之外,政策制度层面的逐步完善同样不容忽视。
在今年八月,北京市民政局发布了一则《关于2019年北京市民政局所属事业单位第二批公开招考工作人员的补充公告》,文件中提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调整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其他招考条件不变。】 这一调整可以看作是为非全日制毕业生“正名”的举措。日后在体制内,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将逐步享受同等待遇,二者并无差别。
无独有偶,在这一公告发出后不久,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印发《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招生考试工作中的相同标准。 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包容性越来越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更加客观。不再是一概而论:全日制一定是能力强、非全日制一定是混学历。
就如专硕刚刚开始的几年,也面对着不被企业和大众接受的争议。但随着近几年来的经济教育发展,报考专硕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会计专硕的热度就可以看得出这一变化趋势。
所以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期间不乏坎坷与曲解。在面对发展时,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风向的转变也许只在一瞬间,非全日制被大众接受也只是在等待着一个契机。
如此看来,一个对待问题考虑全面的企业的发展会越站越稳,一个不断更新理念和制度的国家也会在历史的发展中沉淀的更深。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无论哪一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都是毋庸置疑的。非全日制遭受歧视这一问题的解决重点不在非全日制本身,而是在如何促进就业公平以及教育体系的完善上。
存在即合理,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深刻。
尽管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就好,这个世界对每件事物都存在着不同看法,正是因为差异性,国家和社会才会在改变中摸索着进步。 有好的讨论私信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