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人如何思考?朱一龙:抱怨没用;我不容易烦躁
前言: 凡所经历皆为养料;始终遵循自己的节奏前行;在自省中强大,在磨砺中成长。他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和优雅,谦虚而不卑微,自信而不张扬。感恩相遇,让我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也看到未来可能的样子。
正文:
“这糟糕的生活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日常中我们的抱怨,从“该死的堵车浪费时间!”,到“辛辛苦苦做了两天的策划凭什么被他一句话否定?”
现代人的生活都太快太急,人们习惯了互联网上的快捷无阻,期待现实生活也能一帆风顺没有坎坷和停滞,于是稍稍有点不如意就忍不住“暴躁”的心,抱怨天抱怨地,抱怨怀才不遇、抱怨不被理解。

可是我们是否曾在睡前十分钟的珍贵安静中想过,我们抱怨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事情本身的原因又是什么?还是说,对你来说根本就没有那“睡前安静的十分钟”,只有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的手机?
估计很多人都听过“努力了才有希望”这样的鸡汤,也曾一再提醒自己,控制情绪,不要抱怨,可是抱怨已经成为常态,吐槽成为发泄,以至于不觉得奇怪,也就忘记慎思明辨……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可是我认识并了解了朱一龙先生。
好几次采访中记者问他“最近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他都思索一下,然后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你笑着说“每天都很开心呀”。
他说的那么真诚,眼角嘴角都洋溢着笑意,连同因思考造成的停顿,让人不得不相信他的快乐。

我说我很羡慕,朋友说“我要是他我也每天开心”,我说真不一定。
没有人真切的知道另外一个人经历过什么、以及在经历什么,外在的风光只是外在,我没有跟她详细解释朱一龙这并不平静的十年经历了哪些浮沉,也没有讲述这风雨如晦的一年多他是怎么过来的,我只说“人人皆有苦处”,她也就承认了。

在人皆有苦处的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能真正做到“天天开心”的人,都必然有自己快乐的智慧。
细思其中缘由,我认为有三。
一是热爱。
一次采访,被问到“你喜欢演戏吗?”他收敛了温柔的笑意,毫不犹豫一脸认真的回答“我热爱”。那是他在对待表演一贯有的认真和敬意。
11.1的火锅直播上,被问到“工作中烦躁了如何调整心态?”
他拿着纸条,认真思考了一下,似乎在回忆自己所经历的“烦躁的瞬间”,而后坦诚道:“因为工作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有某些瞬间烦躁,但是只要是在做自己热爱的事,那些烦躁其实就不算什么。”
“我很少烦躁”说着把纸条叠好放起。

最近的采访中又谈到
“拍戏的时候最自由”
“因为现在不管是年纪还是状态都是挺好的时候,所以很享受拍戏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朱一龙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科班演员,可是他当年选择学表演,却是在不知道选什么的情况下被母亲建议来考的,考上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表演的乐趣,在十年不断的磨练中拥有越发成熟、越发收放自如的演技,也就越来越热爱表演。
所以乐趣是可以寻找的,热爱也是可以培养的,如何培养呢?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长久的实践与锤炼,以及由此而来的进步与熟能生巧。
做自己的所爱的,和爱自己所做的,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正如朱一龙说的,因为热爱,那些片刻的烦躁也就不算什么。一颗心都扑在踏踏实实走路上,又哪里有心思抱怨别人?

第二是内省和中肯的自我评价。
我们见过太多人一朝成名得意忘形,一边骄傲着现在的追捧,一边急切地分享过去的“怀才不遇”和“悲惨不公”,仿佛自己是沧海遗珠,所有没能早发掘他的人都有愧于他。
可是朱一龙没有,他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和优雅,谦虚而不卑微,自信而不张扬。
问他“过去有没有被辜负的感觉?”
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没有。”
他执拗地相信如果你够好,就一定会被发现的道理,也实实在在地为自己的作品感到些许焦虑。“和外界对他10年蛰伏的惋惜不同,他反倒希望名气能晚一点到来。关于表演,他有很多设想和追求,希望机会到来的时候,自己能接得住。”这是《人物》里对朱一龙的描述。

即使在外人看来,连续两年无缝进组、拍打戏能做的都自己拳拳到肉地打、盛夏在西北的沙漠里大半身子埋入沙坑、曾于四米高台坠落、拍戏落马留下了长久的腰伤等无一不印证着他的努力、拼命、尽责,他从来不以此炫耀或博取同情。
问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努力的演员吗?”
他笑着皱了皱眉,许是觉得奇怪,然后诚恳回答:“就是一个正常的演员。”

是啊,敬业,刻苦,拼尽全力,这本来是人面对自己热爱之事的正常态度,却不知不觉在什么时候成了“可贵、罕见的品质”。
而最可贵的是,他没有因此拿来标榜或炫耀,而是清醒地坚持自己心里的节奏,继续埋头潜心塑造角色。

对于过去的十年,他说:“其实这一路上…在某些节点就会有人来帮助你,你都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感谢这一路上跟你非亲非故真心希望你更好的这一些人。…我没有说所谓的那么难熬…相对说中间会有一些小的坎坷,但是我觉得那都不算什么。”

是啊,专注力放在“创作本身”上,而不是花太多时间思考“值不值得”;习惯在去睡前反思这一天的自己,时刻谨记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演员,清楚自己的每一处不足,而不是得意自己的长处,这样的人怎么会抱怨?
第三,清晰的目标和适当的欲望。
谈起最初从事演员这个职业的感受,他提到热爱,也同时说到能够“养活自己”,觉得挺好的。“只要欲望不太大”,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好好过生活,这应当是年轻人理想的生活方式了。
可是道理谁都明白,还是有那么多人因为尝到过一点甜头就抑制不住疯狂滋长的欲望,期待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于是所作所为不再纯粹,混杂着焦虑和取悦他人的态度,等于为自己的生活加上了重重的枷锁。

常有人用默默无闻形容朱一龙的十年,其实并非如此,他的十年或许谈不上轰轰烈烈,但也满是坎坷浮沉,《情定三生》《新边城浪子》都曾为他带来过人气和簇拥,但是热闹是短暂的,甚至在他看来“是角色的”,喧哗和光芒过去后,在别人看来又是清清冷冷,而他,却不得不学着习惯。
十年的丰富经历和潜心沉淀,到如今外界再大的风雨,他都能“片叶不沾身”,不为外物所扰,他始终遵循自己的节奏前进。

然而他却并不承认自己佛系,因为关于未来,他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我这个人还挺活在当下的,我不去展望未来,我不给未来定义。我知道我的方向在哪儿,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我不会说我未来一定要怎么样。 ”
坚定坚毅,又自在随心。如此一种奇妙的人生平衡,也是我毕生追求的境界,未曾想就在他身上看到了真实的样子。
“我有野心,但我不会为了达到目的就怎么样,我不会逼自己,也不会逼别人。有野心,但希望能够顺理成章一点,不要太渴求这件事情。”

“尽其当然,顺其自然。”这八个字或许可以略略概括朱一龙先生的心境。
十年踏实勤恳,严格要求自我,潜心艺术创作,不断追求表演的精益求精,却同时能够接纳已经存在的瑕疵,能够与“存在”和解,与自我和解。所有的经历都不只是“苦乐”本身,还是他创作的养料。
他说:
“凡事没有完美,做任何事,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发生,它是证据,证明我们真的经过了那样的过程,带上它们,就是为了走更好的路。美丽与泥沙,享受和瑕疵,我都会记得,但不会停留。带着记忆,前面是又一次开始,又一次出发。”

“演员得熬得住”
事实上想真正做成任何事都得熬得住。然而这个“熬”不应该是煎熬,或在抱怨中浑浑噩噩度日,而应该是一种沉淀和积累,在自省中成长,在磨砺中强大。
祝愿演员朱一龙先生,能够遇到他梦寐以求的“那个角色”,为世界的观众贡献精彩的表演。也祝愿每一个有梦想有热爱有追求的你,都可以做踏踏实实快快乐乐的筑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