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践行极简消费主义的?
查看话题 >极简思考(思路整理之着装篇03——衣服02)
个人衣橱规划&经验分享&极简小技巧
最近广东的天气终于转凉,我才正式去整理天冷时候穿的衣服,感叹“我之前怎么会买这件衣服”。否认自己过去的选择和品味不是件让人轻松的事情,这意味着我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对形象和财务都没有足够的规划。当然换个角度心态放平些,一方面是自己审美相对之前又进步了,一方面是对质感的要求更强了。
收拾过程中第一点深刻的体会是真的不要贪便宜。其实这对我来说不容易,要克服那种“这件衣服便宜就有预算买多一件其他的衣服”心态,以及“反正都是穿一年两年肯定就不喜欢了,买贵的也是浪费”。不是这样的,衣柜里不到200元的大衣和500多的大衣,即使在广东同样都是穿着频率不高,但是200那件去年冬天穿了一次自己就嫌弃它起球了,500那件看着还是好好多穿出门也不怯。并不是说贵的一定好,其实这只是像有些大公司招聘只要985、211那样,设定一个让自己省事的门槛,这样就能简单粗暴排除掉一些不适合的选择。像冬天的大衣,外套贵一些确实是必要的,换洗频繁的内搭质量合格就可以,夏天的T恤可以选平价的,但是有些特别讲究设计和面料的款式就不宜选择便宜货。过去我花了不少钱买的便宜货,其实加起来并不少,都只能当是交学费了。而现在,少而精是购买的第一原则。
第二是同类型的衣物不用购置太多。夏天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有很多件灰色的T恤,实际上我上班的时候并不爱穿T恤。而冬天又发现了自己有5条一模一样的黑色连裤袜,实际上按我穿裙子的频率,那样的厚度两条就够三条最多。出现这个问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不知道自己实际拥有多少,所以不停地购入同样的产品,只要对拥有的物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不至于这样重复购买。另一个原因是“这个挺喜欢的”或者“质量挺好的”,再买一件吧,实际上因为每天都有换洗衣物,根本不需要买这么多。
第三是不喜欢的衣服马上扔掉吧,这样衣橱才能空出来接纳新成员,及时更新,保证衣物的数量能满足基本的搭配要求,当然这就是需要所谓的规划了。极简不是要压制物欲。像最近我每天早上都会纠结一下要穿什么,就是因为淘汰掉那些实在不想穿出门衣服后,现有的衣服不足以让我至少一周五天穿不同样。是的,基于虚荣和爱美来考虑,权衡之后我还是觉得不想要经常穿同样的衣服。即使觉得那些只拥有2条裤子的人很酷,我也还是说服不了自己只拥有3条牛仔裤,还是需要5件下装。
结合自己期待的形象:看起来干净、舒服。在中性的基础上相对温柔,偶尔可以运动休闲一些。我的基础色应该是白色(包括米白、杏色)、灰色、黑色、牛仔蓝色,基础色中控制黑色的数量,首选白色杏色等浅色,灰色首选浅灰中灰,减少深灰色。个人色中选择蓝色粉色,其次是黄色红色绿色,基本不考虑暗红深绿军绿深棕等。大地色系不好挑,酌情购入。而个性色是蓝色、粉色、黄色、红色,带灰度,要柔和不要刺眼。要耐看省事儿,基础色可以多一些。

看起来挺简单的一个表,其实还是斟酌了比较久的。只列了秋冬的,因为夏天的衣服简单很多,5件上衣5件下装如果选得好可以搭配出25套,考虑到说不定明年夏天自己的口味就变化了,等夏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再规划会更好些。
这里列出的所有衣服,都是根据自己现有阶段的喜好写下来的,有一些是我已经拥有并且很满意的,有一些是已经拥有但是已经旧了要考虑替换的,还有一些是在待购清单里,我要再考虑是否一定需要,再细化自己对那件衣服的要求然后再购入的。列出了这个清单之后,一直到冬天结束,我都不允许自己购买清单外的衣服了,不管它有多好看。实际上我真正拥有的衣服并不止这些,有不少“编制外”衣服仍然在役,即使都是之前买下的衣服,竟然觉得自己拥有计划外的衣服是赚到了。
衣服款式有这么多,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可以说没有哪一件是“必须拥有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喜欢的是不一样类型的衣服;并且不少衣服在穿着换洗的过程中也会有损耗是需要替换的,即使再极简,为了保持得体(也可以说为了爱美虚荣啦),除了日常对衣物的养护,每年从自己的财务规划里划出一部分合理的置装费还是有必要的。如果每年准备采购衣服的时候,静下心来盘点一下,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定好至少一年的穿衣主基调,做选择的时候才有根有据的。
对我自己来说,虽然之前也有做过衣物盘点,但今年才是真正有意识要做衣橱规划的,也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倒是有不少避免踩坑的经验和极简小技巧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
- 穿衣服要契合自己内心的形象。大学的时候买过一件深灰色的长款西装外套,那时候很喜欢,刚工作第一年的时候也还有穿,但是到第二年,我就觉得这件衣服款式过于板板正正了,且颜色暗沉在秋冬季节看着更不轻快,其实这件衣服非常符合我之前一心“想成为大人”的想法,只是在之后,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我已经慢慢不需要靠衣服证明自己的工作形象了也没有“装成熟”的需求了,这时候这件衣服就不符合我的偏好了。
- 谨慎购入每一件衣服。有一个简单的技巧,买下之前先对这件衣服进行想象。它是在什么场合穿的,我用什么衣服搭配它,穿上之后我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是年轻有活力,或是性感小俏皮,还是甜美大家闺秀?这是基础,再深入一些,它是什么颜色的,我想要什么材质或者我适合什么材质,我希望它有什么设计和细节,例如我就是想要一件牛角扣的灰色的短款的羊毛大衣,因为这个跟我的短发很搭;例如上半身比较纤薄,我想要的白色针织毛衣应该是粗线的,这样跟下装搭起来更均衡。
- 自己要善于总结经验,放下对某类衣服的执念。比如我从前年冬天就种草了高领衫,去年冬天又很流行,我也跟风买了,但是肩宽背厚浑身圆滚滚的我,怎么可能适合高领衫呢,如果理智一点,我连试错的机会都不应该给自己,而是要坚决避免小领口、高领半高领、小V领、船领的一切衣服,选择大圆领、方领、平V领、衬衫领才是正确的。
- 实在想要,先去逛实体店。有很多买错的衣服,都是自己凭着想象在淘宝买下的,实际上去商场逛一圈,自己不适合高领衫一试就知道了根本不用浪费时间去买。也是因为没有勇气在淘宝买白色裤子,后来在实体店一试,发现并不是腿粗就完全不能穿白色的。
上面可能是一些理念,下面就真的是一些小技巧了。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的情况,参考看看即可。
- 为了提高穿着率,某些衣服选择可以单穿又可以内搭的款式,例如毛衣、卫衣、针织衫等。选购时就要注意了,哪些元素不利于我们达成这一项呢?袖口过宽的,很难塞进外套里,基本只能外穿了;蝙蝠袖的,即使塞进去了自己也会浑身不舒服(而且得是什么仙女身材才能把蝙蝠袖穿得好看啊);太过膨胀的,单穿还好穿上就很臃肿了(例如粗线毛衣);过于长的,要么比外套长根本不适合穿在里面,要么穿在长外套里从前面看显得腿超级短。这些都是血泪教训,我的”编制外“衣服大多数是不百搭的,就是因为在购入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发挥更多的用途。
- 冬天总是要穿打底的嘛,这个是跟身边的男生学来的,打底就穿夏天的衣服!冬天穿吊带或T恤,一是换洗方便,反正手臂不是出油出汗的地方,二是不用买什么打底长袖了,也提高了夏天衣服的穿着率。
- 牛仔裤、西装裤之类的,一年四个季节要求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排除掉夏天可能更多是穿短裤和裙子,一年三季其实可以共享下装,方法就是——善用打底裤。春秋的裤子比较薄,到冬天的时候其实不一定要买厚裤子,还是原本的下装,内搭加上薄薄的打底裤或者连袜裤,贴身穿着其实比单穿一条裤子保暖,并且没有那么臃肿。即使是穿裙子,亲测穿两件薄的打底裤也比一件超厚的保暖。可以留2-3条打底裤只用来打底穿,因为这样的穿法容易起球,所以价格也不需要太贵舒适即可。
- 因为懒不想洗袜子,一年三季尽量穿单鞋,不穿运动鞋和深口皮鞋,只有冬天才需要穿袜子。
运动时间到啦,下次再补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