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代女性
这个月过了自己29周岁生日,按传统年龄算法,已经是30岁的人了。我身边30岁左右的女性,一波已婚已育,一波正在去往婚姻的路上,一波单身多年。30再往上的,就几乎都是工作家庭两兼顾,家里孩子婆婆或妈妈带,朝九晚六上下班,回家哄娃陪老公。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本书,里面有这样的描述:那个人从我对面走来,大概25岁结婚,28岁生子,做着不咸不淡的工作,之后的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日子,与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我能想象到她的一生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完。 不记得是什么书,但这段话当时给我尚未成熟的心智带来了影响,潜移默化地希望自己不要过按部就班的普通的一生。但回顾自己到现在的人生轨迹,其实还是依着普通轨迹在前行,除了结婚这一项。这么多年没有做任何出格的事情,也没有做着曾经梦想的事业。
琛琛跟我一样年龄,有2个姐姐,虽然父母经常吵架,但很爱她们,是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琛琛从小读书比别人轻松,高中大学都很顺利,进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学校。但这样过分顺利的生活,却给她带来的问题,她从来没有为得到某样东西而努力去争取。大学期间国家奖学金、工作后的升职加薪,因为需要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成果,她都因不喜欢上台而拒绝去做。缺乏行动力,一直说着想成为宫崎骏那样的人,却连画画的练习都很少,大学期间动画片倒是看了不少。 毕业之前胡乱着选了一个完全不擅长的文科专业要考研,不出意外的没考上。毕业之后也是面试了多种工作,最后进了一家小婚庆公司做婚礼设计。不满三个月就辞职回家,当时互联网行业很火,虽然并不喜欢,但还是去找了相关工作。在互联网公司呆了3年之后,因为当时的公司氛围和不喜欢做金融产品,就辞职,信誓旦旦地说要去动画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辞职后用1个月的时间准备作品,然后选了一家心仪的工作室投了简历应聘实习生工作。结果是被拒了,虽然她有预料到,原本是想着多投几家总能成功,但被拒后突然没了那份勇气和热爱。之后又找了原来的工作,重新上班。在那之后她开始抑郁了,经常上着班就哭,工作上态度也很不好。不久妈妈生病,她借故离开呆了多年的城市,回到老家修养了几个月。 18年她去了新的城市工作,经过几个月的修养加上新环境和新工作,她恢复了状态,有了新的干劲和目标。但过了一年多,因为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抑郁又开始复发,连续的失眠。大概是因为焦虑,工作上她不喜欢做管理,但不做管理岗就意味着失业,而且互联网行业的35岁失业说也像一道魔咒。她说她想当个画家,但却没有这个天赋,怎么都画不出自己满意的想表达的东西。她说当不了画家,做个手工艺人也行。但她太缺乏行动力了,什么都光想不做。 她就是因为对自己不满意,才会抑郁的吧。最近她开始跑步和记录一些东西,希望能够改变自己。
小秋今年33岁,有个弟弟,从小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两人分别被2个保姆带大的,小时候连吃饭都很少跟家人一起吃。弟弟已经结婚了,小秋虽然偶尔跟亲戚介绍的人相亲,但据她的说法只是想看自己处在婚恋市场的什么位置,并不想结婚。她至今从来没有对任何人产生过爱情的喜欢,她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是个不婚主义,但看起来不坚定。小秋还在兼职给一个情感公众号写稿子,不久前被公众号告知有一篇被抄袭发在知乎了。 小秋从一个三本大学毕业,学的是法律专业,但毕业之后除了第一份实习工作跟法律相关,之后就一直做着互联网运营的工作。最近她打算考司法考试,重回法律本行。但同时她又想考公务员、考研究生、工作想转岗。前不久刚知道还报了python的在线课程。她现在的工作不开心,但因为以前报了太多课程,欠的债还没还完,所以想过完年拿了年终奖再辞职。 她像是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目标只有做律师这一个,但路比较难走,导致她路上看到的任何一根可以做拐杖的木头都想要捡起来进行加工。她想考公务员是可以结识人脉对律师有帮助,想考研究生是觉得本科学校不好在律师这个行业不好过,想转岗是因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考公务员考司法都还要一定的时间,除了python这个是想着以后自己创业可以会爬虫技能。 她想要抓的东西太多了,我怕她到最后什么都抓不住。
袁姐年龄大概34、35岁左右,皮肤黝黑,1米5左右的个子,扎着马尾辫,带着眼镜。说话非常快,带着很浓的口音,会把冯说成洪,后来才知道是桂林口音。说话的时候情绪非常高涨,外向而自来熟,在说话时如果有人插嘴,会说“哎呀你不要打断我,不然我思路就断了”。虽然见面之前就被告知说是当地的地头蛇之类的人物,但第一眼印象觉得很像是村子里菜市场的妇女。 她是公司的合作伙伴,帮忙做政府关系。第二次见面带着我们去教育局找人,跟教育局的多个科室科长很熟。工作结束后,路上跟她聊天,了解了一些她的事情。 袁姐父母是体制内的,妈妈是政委一把手,爸爸也是高官。初中时就被送去英国读书,大学毕业才回来,老公是在英国读书时认识的。有个哥哥现在在剑桥教书。现在教育局里的关系都是通过老公认识的。有个孩子,现在准备要二胎。 袁姐说她不喜欢厦门这个城市,喜欢桂林。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去,同事问是不是为了多赚些钱,她说到他们这个阶段,钱已经不是问题,追求的不过是让生活更有意义。袁姐自己开了个工作室,主业是做帮学校做评级工作的。没有到她的阶段,没有办法理解她的生活更有意义是在追求什么。
林老师年龄大概36、37岁左右,很清瘦,穿着一身灰色休闲服,脸上只描了眉毛,右耳下面的脖子有一道多年的伤疤。林老师是一个国画老师,曾经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都任教过,唯一没在幼儿园教过。后来因为身体不好,加上女儿出生,便离开学校,在外面教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开始教。林老师工作室是在一个小区的一楼,是自有房子,房子后面自己搭建了一个亭子,放着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套茶具,用来接待客人。亭子装饰得很优雅,每个柱子上挂着一个不同的非洲部落面具,四周种着花和树。 林老师只在周日给孩子上课,学生大概30人左右,分为4个班,其他时间她用来自己画画。工作室其他时间会作为公益书屋对外开放,谁想来都可以。书屋也主要是孩子来,会有人来值班,应该是家长轮流来的。书屋会定期让孩子分享交流,也会让家长自选主题传授一些知识,有些家长实在不知道讲什么,就去学了变魔术给孩子看。林老师说来书屋的孩子,语文成绩都提高了很多。 我4岁的外甥女最近开始在一个画室学习,教学方式是拿一张画让孩子跟着画,就跟林老师请教了这种教学好不好。林老师对这种方式持否定态度,她说幼儿阶段正是孩子想象力培养的阶段,需要让孩子自己去自由的画。很多孩子画画一说到太阳就是在左上角或右上角画一个圆,说到树就弯弯绕绕画成树叶,再画几个苹果。这就是这种方式教出来的模式化,对孩子想象力伤害很大。 在2个多小时的会面里,主要是林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看得出来她对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怀,也很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这大概就是理想生活。
年轻的时候,害怕自己因为过于无聊和平凡的一生而浪费生命,但其实每个看似无聊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结婚生子有家庭也未尝不好,能够让自己动荡的心安定下来。独身主义也不错,自己为自己负责,有更多的时间做想做的事情。抑郁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找不到会更加怀疑生命存在有什么用处。而我现在的想法是让生活过得开心,让自己让家人让更多人开心或触动,即使是短暂的,那也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