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放不下前任?“存肢效应”:该丢的就丢掉吧!
昨天晚上和我妈视频,依旧闲扯,找各种话题闲聊。最后要挂电话时,我妈突然说:“你还记得隔壁村的那个‘傻子’吗?他去世了。”
听完心头一震,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过了一会回了个“也好”,便急匆匆的挂掉电话了。
我对他的印象,大都来自于自己的眼睛和周围人的议论。

他每天都在我家门口前的那条主路经过,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头顶“鸟巢”一样的发型,两手交叉伸进袖子里,然后不停的“嘿嘿大笑”,一路向西走去。
傍晚的时候,又以同样的造型和姿态,回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我记事起,一直到现在,从没旷工和缺席。
小的时候,不懂事,经常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捡起石子往他身上投,他也不反抗,只是嘿嘿一笑继续往前走,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好像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方向。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对周围的事情有了满满的好奇心,这其中也包括对他的好奇。
得知,他是周围几个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但是大学没上完就被接回了家。据说是大学里的女朋友和他分手了,然后整个人有点承受不住,多门成绩不合格被强制退学了。
他回家后刚开始的时候状态还行,只是不爱说话,也不愿出门。

后来,他开始出门了,但是状态却更严重了,他每天出门就向西走,路边的大人看到了就往他干什么去,他就一直重复“她在西边”。
再后来,这句话也不说了,你再问起原因,他就只会嘿嘿大笑了。
现在,他去世了。我心理竟然有些高兴,认为他终于解脱了,可以了无牵挂了,虽然也许他并不是这样想的。
现实中,有很多的情侣在分手之后都无法走出来,有些人喝酒买醉试图忘记对方,有人食欲不振暴瘦几十斤也难压心中的痛苦,甚至有人走向了自杀的道路,这些表现在心理学被称为上“存肢效应”。
存肢效应最初来自于生理上的一种现象:人的一段肢体被截去后,人的心理对那个空落的位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有存在感和支配欲。

后来这种现象也被应用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对过去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的依然存在着各种的留恋和依恋,依旧一味的沉浸在对过去的执着之中,不敢也不愿意面对现实,以至于无所事事,固步不前。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火车上一位老人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上,但是不慎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新鞋子,而这时老人不假思索地将另一只鞋子也扔到了窗外。同车厢的人看到后非常的不解,便向老人询问原因。老人先是微微一笑,然后用非常轻松欢快的语调说到:“我剩一只鞋也不能穿,把它也扔出去,让捡到它们的人拥有一双,假如我们一人一只,那鞋子就没有了价值。”
得到和失去,本是相反的两个词,人生的两个极端,但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它们之间确是相近的,甚至在某种程度和情况下,得到就等于失去,而失去也等于等到。

有钱的人得到了钱,有了买东西的自由,但是很多时候却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是在爱情上的选择,往往都受到了限制。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当你有这个决心的时候,你必然也得放弃一些什么东西,比如玩手机、打游戏等娱乐时间,生活则更多的被各种工作、学习所占据。
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客观地看待失去。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经历失去,但很多情况下失去不一定是再也不见,反而可能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以另外一种更好地姿态和你相见。
与其依旧执着不放,不妨坦然释怀,将过去的一切封存,将那份美好或者遗憾也好都写进故事里,放到记忆里。
坦然地面对失去,解脱执著,往往是另一个新未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