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小记 || 非典型希腊旅行指南。

这是一篇纯观光客流水账视角的非典型希腊指南,可能不太靠谱,也不实用,不必将它作为目的地导览。
整个行程,一共13天,绕了小半个希腊。途中有匆忙似打卡的时刻,也有诸多不确定,无趣和寂寥。甚至,对于希腊诸岛,希腊神话,我都来不及琢磨透。所以,这一趟远门,除了目的地的景色,没有特别高的期待,基本算无欲无求。
遗憾么,肯定有,还很多。大部分时间,步履不停,浪费在走路和使用公共交通。即便在旅程已结束一个多月的今天,回想起来,依然会有挫败感。心里轻轻叹口气,来日方长,期待下一次吧。

之所以喜欢旅行,是因为旅行中会遇到一个个瞬间。这些瞬间,构成了假想中的“第二人生”。陌生建筑的新鲜,拐角咖啡的静止,迥异生活的奇妙,异文化的未知与神秘,都会被我们贴上很多漂亮标签,像对待珍贵标本和古董一样保存在记忆相薄。
而以下的絮叨,就是一些很私人的瞬间。它不能为你赋予任何意义,仅是时间的一条分叉,单纯地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几乎是你永远无法真正步入的他乡。
也正是因为无法步入其中,它会显得很特别。

1、陈旧的体貌。
从北京出发,中途在德国慕尼黑转机,总计飞行12个小时左右,终于抵达雅典,时差5个小时。
想象中,雅典有一个圆满具足的设定。它覆盖着一层泛黄的象牙色滤镜。这是帕特农神庙废墟的颜色,也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河边辩论的午后,阳光折射在岸边石头上的颜色。接触之后,却觉得它是稀松平常的灰色。
雅典城很老,街道狭窄,有些杂乱无章。即便是在议会大厦附近的宪法广场,也没有多少像样的房子。整座城市,年久暗淡,体貌陈旧,与“雅典”这个端庄的雅号毫不相称。
以卫城为中心,在周围三公里的区域随便走一走,不难发现,到处都有荒废的破房子,墙体满是涂鸦。小偷密集,尤其是沿着Athinas街道,经过Monastiraki跳蚤市场,直至Omonia广场,闲杂份子众多,给人感觉不太踏实。
及至稍稍远离中心城区,来到雅典北部的富人区基菲夏,才多少有些现代都市光鲜亮丽,葱葱郁郁的样子。这个区域潜藏着大大小小的别墅住宅,过的是另一种雅典日常。

2、永恒感。
很矛盾。雅典的外在差强人意,但是,只消在这里待上半天,永恒感便开始在耳边嗡嗡作响。
什么叫永恒感?也没那么玄乎。那种感觉就像是——去他的房贷,去他的客户,去他的一切的一切,世界原来应该是这样的,我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尤其是登上卫城的山顶,近距离面对帕特农神庙,脚踩在大理石的形骸之上的时候,永恒感更为强烈。
如同白噪音,让人安静,没有怀古的悲伤和苦大的悔恨,就是单纯的吟唱,轻松,自然,还有些爽朗。


路上,被各国旅行团的人潮推挤着,与张老师找了个正对着帕特农神庙的石柱子,站在阴凉处歇脚。大概是拱门或柱头的一部分,雕花已模糊,看不出所以然。石柱背后,有一棵橄榄树。墨绿且泛着银白的细叶子,在明晃晃的太阳底下婆娑,悉悉索索。
身处这个情景,感觉很平静。我喜欢这种平静。像是脱出了整个世界,也不影响他人的单向穿越,在另一个维度来观察熙来攘往的人流和亘古不变的神殿。
与残垣最为匹配的,是苍穹绝妙的蓝。如果在神庙的圆柱之间,头顶的不是蓝色,而是北欧阴沉沉的天空,它的永恒感大概会减半。
这种静谧的,近似残酷的蔚蓝,似乎就是为了废墟而预先准备好的,甚至使人仿佛预见土耳其军队破坏神庙的命运——同样蔚蓝的天空,在默默注视着悲剧的灭绝之争。

3、阿迪库斯剧场的诱惑。
或许是希腊的日光,过于毕露,过于强烈,亦或是阿迪库斯剧场传来的音乐彩排过于诱惑,我们在一块大理石席地上,凝然地鸟瞰着空荡荡的石阶,出了神。
最前卫的音乐,在最古老的千年露天剧场里演出,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迷人。
相比人潮涌动的山顶城邦,默默伫立于南侧的阿迪库斯剧场,可能要冷清一些。剧场背后,石头像经过惨剧似的,四处散乱着残片。可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里。
残存的废墟是石头,但人正是从这废墟里振翅的。
把时间往回拨2500年,这里上演着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以及阿里斯托芬的喜剧。现在,它是国际上规格最高、最优质的戏剧,音乐和舞蹈剧场。时光的利刃,让无数辉煌作古,而它始终没有年龄感,与残垣共存,绵延古希腊的荣光。
据说,这里夏季有很多戏剧或音乐演出,很遗憾我们没有安排这一项。没关系,未来总能找到机会,感受一次古剧场的魅力。

4、夜幕降临时。
晌午的阳光过分充足,每一个在卫城山上的游客看起来都有点精疲力尽。如果有耐心,不妨买个冰淇淋,悄悄避开人群,藏在山脚下的小巷子里,等一等,卫城的夜。

白天陈旧的雅典,夜幕一遮,掩去潮热与暗淡,便会发觉“乐活”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形容词。一切乐活感受,就悬停在你的眼前鼻尖。


以卫城为中心参照物,绕着它走一个圆圈,大概要花费2-3个小时。这一路,时不时会冒出一些氛围很有格调的餐厅或创意精品店,无论是群游之欢,还是一己之欢,都有各自找乐,消解长夜的方式。
漫步在山脚小巷的希腊人,看上去,也都有一张自得其乐的脸,根本看不出他们曾经历过一场严重的债务危机。
可能,这算是一种千帆过尽沉淀下来的智慧吧。即便身处窘境,也要用有限的资源,尽力为自己创造得体、健康、自得其乐的生活。
知情识趣,丰盛舒张,这样的日子,我也想过。

5、猫知道米克诺斯海水的味道。
米科诺斯(Mykonos),是来希腊之后,第一个让我真正喜欢上的地方。实在太过可爱,甚至有些娇媚。
在雅典的几天,像是一场游学。到了米科诺斯岛,才算是度假。它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但是有很多可以慢慢探寻的地方。


岛上的镇子,是沿着半月形的海滩而建的几列纯白小楼。那些乍一看十分相似的小白房子和白石街道,错综复杂,如同迷宫。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惑。包括我跟张老师,在寻找某品牌店的时候,即便有Google导航,依然彻底迷失方向,一直在原地绕圈,十分磨人。
不过么,请不用担心迷路。只管任性穿行,你最终都会钻出人流,回到熟悉的地方。更何况,在那些小店、酒吧和精致的小教堂间迷失,其实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小镇上的教堂有300多个,每个穹顶都有不同颜色,很迷你,隐藏在狭小的街巷里,每隔几个民宅或商铺,就会突然撞在眼前。


猫,随处可见,是米岛真正的主人。它们悠闲自在地散步、睡觉或沉思,不藏不躲,甚至都懒得抬头看你一眼。不由得,联想起《海边的卡夫卡》里的猫,是频率一样的灵动,随心所欲与不妄。
在这里,镜头捕捉最多的,也是猫。透过它们光亮的皮毛,安于接受的神态,大致能猜测,这是一座富有的小岛。但愿,它们能与这座小岛,一直衣食无忧同富有吧。



住的地方,综合环境一般,离小镇较远,是在米岛的一个小缺憾。唯一的好处,是酒店旁边恰好拥有一个“蓝旗”标志的沙滩,水质上乘,清澈安静,添了些安慰。


离开的时候,听闻米岛的风是出了名的张狂肆虐。我们很幸运,期间一次也没有遇到。想来是要感谢风神的馈赠。
短短的时日,看过棕榈树和平静的大海,走过一些曲折回转的石板路,但也只是探索了一二。这是需要坐在一家正对着大海的餐厅凉棚里,静静地喝上一杯的慢旅程。

6、不去遗憾,去了无聊的圣托里尼。
从米岛出发,轮船在爱琴海上航行了三个半小时,才终于见到环状小岛的清晰山脉。

关于这个爱琴海上的蜜月圣地,溢美之词已经多到无需赘述,认为其盛名难副的观点也很有市场。所以,来之前,我已经将期待值降到最低。
事实证明,它确实符合那种不去遗憾,去了无聊的景点特征:除了拍照没什么好玩的,又热又挤,偏偏这里物价还奇高......但必须以来一次为代价确认,这些吐槽都是真的(喂。

可能,跟我们停留的时间太短也有关系吧,匆匆打卡,浮光掠影,自然难以进一步体验它的好。人的心情,也很容被嘈杂的人群,千篇一律的商业给破坏,最后只得些流于表面的印象。
吐槽归吐槽。如果你知道,这是一座火山岛,表面是黑色的火山岩层,几乎寸草不生,多少心里也会为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一丝敬畏。
若没有人类的辛勤努力,圣托里尼就是一座黑漆漆的荒芜之岛。带着这样的心情,才会慢慢感受得到圣岛的美好。

日落,所有人都很期待。这场由大自然合理奏演的辉煌,直到最后一丝光线退场,还余音袅袅。
不过,我最难忘的,并非落日本身。反倒是落日之前,在悬崖步道上看到的海,最让人怀念。
平时总是平视大海,目力所及,也不过是最近旁的一点水域。来到这里之后,我才发现,看海,最美还是在悬崖上。拉开点距离,隔着高度,带些逆光,海的辽阔才真正得以一览无余。西沉的太阳,像一把巨大的聚光灯,把整个天地当成舞台,火山岛被海面映衬成阴郁的黑色,仿佛触手可及。


整个圣岛,呈月牙状。Fira是这个月牙的首府,在它的中上部。从Fira上去,依次是Firostefani,Imerovigli,Oia。
月牙的最顶端,是著名的镇子Oia。它有最美的日落,建在悬崖边的cave house,独揽无敌美景,但没个两百欧,根本别想沾到悬崖的边。更高级的,上千欧元也不在话下。
Oia的美,在于人类的杰作。洁白的街道,洁白的墙壁,洁白的风车,却又被炽烈的日光包裹着,奇妙的统一。点睛的是少量纯度很高的蓝,用量绝对不可以太多,只在门、窗、栅栏、圆顶,作为装饰性的存在。人人都是艺术大师吧,处处带有人为开垦的痕迹。


我在Oia的时间很短暂。蓝顶教堂之类的地方,也不是太感兴趣,匆匆一瞥,就此别过。
唯一主动找寻的,是那一间书店,Atlantis Books。用木板、卵石搭就的阶梯,正是与诸多故事邂逅的世界入口。

摆放哲学类书籍的木架,被命名为“哲学之塔”,细细高高,耸立于狭小的店内。不一定非要看得懂。触摸一下它们的封面,悄悄经过,已然足矣。


离开书店,Oia的行程,基本也算心满意足了。整体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喜欢Fira的悬崖步道。最好的蓝,最蓝的海,都在这里,全部拥有了。



7、从爱琴海到爱奥尼亚海。
希腊的西部,有一片海域,鲜为人知。如果不是《太阳的后裔》热播,可能也不会有人想要舟车劳顿,穿越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进入爱奥尼亚海,踏足扎金索斯。



我不是剧迷,并不向往扎岛。对热门景点沉船湾,更是一路保持懵逼。当然,真正见识之后,也不否认陡峭的悬崖,清澈蔚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上横着一条锈迹斑斑的老铁船,使得这片海湾变得浪漫而有故事感。


沉船湾的蓝,是那一种透明的,轻薄的浅蓝,过目难忘。可惜观景台过于简陋,并非最佳观赏点。
若想一览全貌,还得移步到对面的悬崖。不过,崖石边毫无防护,往下俯视确实心惊胆战,请注意安全。



想近距离观察沉船和蓝洞,可提前一天预约轮船。个人来说,远远看一眼就足够了,没必要浪费一个上午等待出海。而且,沉船湾的风浪和天气极其不稳定,想要登陆,还须有运气的加持。
平心而论,扎岛真的,很一般。除了沉船湾和蓝洞,就没别的去处了。镇子,也是平平无奇的那一种。与张老师百无聊赖地逛了半日,就果断放弃挣扎,选择回酒店瘫着了。
谈得上喜欢的,可能只有这里的橄榄树吧。整个扎岛,有一百多万棵橄榄树。坐大巴时,往车窗外一瞥,就被一大片橄榄绿浸透了。

8、一些吃的。
发自肺腑的,想要赞美希腊的酸奶,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吃上一碗才觉得圆满。
真正的希腊酸奶,呈膏块状,极稠,极酸,奶香极浓郁,一般浇上蜂蜜和核桃仁上桌,最好搅拌后再挖着吃。而国内所有需要用吸管喝的希腊酸奶,都是山寨的,味道和质地真的差很多。

张老师,太喜欢甜食了。他在希腊吃得最多的食物,除了酸奶,就是冰淇淋。一边吃冰淇淋,一边沿街轧马路,倒也很符合我俩的散漫。


沿着希腊任何一条街漫步,都注定会和咖啡馆不期而遇。咖啡馆散落在广场和巷子的各个角落。尤其在夏天,无所不在的露天咖啡座,是伴着晚风最好的消暑场所。
坦诚地说,我既不是喝咖啡的行家,也不是爱好者。去星巴克,要么点一杯卡布奇诺敷衍了事,要么喝一下朋友推荐的红茶拿铁加一份浓缩咖啡。
但,不热衷咖啡的我,还是被希腊人对咖啡的狂热感染了。对于他们来说,每天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沿街的咖啡小馆,点一杯咖啡,执着到即便咖啡馆里座无虚席,站着也要喝,仿佛生来就是咖啡味的。
有两种特色咖啡。一种是所谓的“希腊咖啡”,它需要特定的器皿进行烘培蒸煮后饮用。张老师尝了一杯,口感很重,偏酸、偏苦涩,喝的人不多。

另一种叫“Frappe”,糖在最底层,可以要求半糖全糖无糖,要在制作时就放方糖进去。中间一层,就是浓缩咖啡和冰块。最上面,三分之一的杯子,覆盖了一层奶泡,轻轻悬浮着,喝的时候插入一根吸管。在扎岛的时候,给张老师也点了一杯,我感觉跟普通冰镇咖啡没什么区别。
至于咖啡馆,主要打卡了雅典的大不列颠酒店咖啡吧。
地址位于宪法广场的北边,Attica商场的隔壁。整栋建筑沿街而立,是希腊最昂贵的酒店之一,主要招待一些议员和外交大使。不过么,进去大堂喝一杯咖啡,还是可以的。消费亲民,平均8欧一杯。
从入口的旋转门,到内部的装修,典型的英式风格,皆复古堂皇,是一个让人消磨时光、短暂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抽离的乌托邦。


正餐部分,我们基本都是在住处附近随地解决。临街的餐厅,都很硬,不外乎汉堡,薯条,炸物,意面这几类。肉类紧实,份量巨足,比较适合大胃王,我有点吃不消。


说到这,不得不吐槽,希腊的盐和糖,都是不要钱的吧,齁得慌。食物的种类,也很堪忧。尤其是早餐,乏善可陈,对中国胃不友好,感到绝望。

比较推荐的餐厅,只有两家。
扎岛之旅,可谓“扎心”,除了觅食,无处可去。所以,比较钟意的餐厅,都是在扎岛的镇子上寻觅到的。
Yard of Taste餐厅,位置比较偏,不起眼,装修中规中矩田园风,中午人很少。主厨是一位女性,银发,高高瘦瘦,看起来是干练利落的。透过橱窗,偷看她烹饪牛排的动作,觉得太飒了。
大部分的希腊菜肴都追寻食物原味,但这一家的味道比较浓郁,用了些特殊酱料,满口酱香气。




最美好的晚餐,是在prosilio餐厅度过的。它的位置,同样不太好找,藏在小角落。营业时间,下午六点才开始。门面看着普通,进去后,会发现别有天地。




并不是传统的希腊食物,而是混搭了各种元素的fusion。用布袋呈上来的餐前面包,是我在希腊,吃到的最好吃的一份。咬在嘴里,还有温度,是热乎的。搭配的cheese酱没有奶酪油腻,反而有股橘子的清香。

张老师点了一份鸡胸,嫩嫩的,还不柴。我是主食狂魔,长时间没法吃到大米,感到很痛苦,能在这里吃到一份海鲜米饭,简直太感人了。


最惊艳的,是餐后的甜点,卷了芒果肉的冰淇淋搭配柠檬cream。一口落肚,阴霾即消,变成幸福感。

9、不完全购物统计。
讲真,雅典的Attica商场,除了奢侈品的价格优势,远不如北京SKP好逛。跟张老师逛了一圈,只觉得乏味。包括热门的女人街,我也实在没有兴致去淘。跟广州的上下九差不多,人群嘈杂,闹哄哄的。
至于Hondos center,折扣确实喜人,但个人对欧美系化妆品真的很迷茫,进去绕了几趟,最后只买了Apivita面膜和Korres酸奶防晒霜。

心头好,基本都是在米岛买到的,是购物首选地。它有一条名品街,店面不似国内那么宽敞堂皇,小小巧巧的,很简约。虽然也掺杂着许多诸如义乌批发的工艺品,但瑕不掩瑜,稍微留个心眼,总会有意外收获。
灰色的猫咪图案帆布袋,我的第一件战利品。店家是一位老太太,所有的帆布袋皆出自她的巧手。每一样,只做一件。重度帆布袋狂热爱好者的我,没办法抗拒这种孤品诱惑,主动交出了钱包....



Folli Follie是希腊的本土轻奢品牌,米岛也有一家分店。包包、首饰和腕表,都很精致,价格还相对亲民。只不过,风格偏甜,不是我的型。

在米岛,张老师还买到了心爱的Smythson背包。

在扎金索斯和圣托里尼,也有一些钟意的收获。
去往沉船湾的路上,途径一家小店,一眼就挑中了喜欢的两款餐垫。橄榄枝,小辣椒,都是元气又可爱的样子。

圣岛的Fira有很多所谓的工艺品,质感参差不齐,不太建议购买。一是物价比雅典市区高,二是容易踩雷,大部分的样式都很义乌风。
不过么,从悬崖步道往下走的时候,意外撞进一家藏在绿荫背后的店铺,买到一对橄榄图案的杯子,小巧圆润,非常喜欢。
店家也挺有意思的。她算账不用计算器或手机,而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用铅笔列数学加法公式。递过来的杯子,也捎带上了这份妥帖和郑重,令人感到愉悦。

想特别安利一个低调的小镇,纳普良,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北部。个人感觉,比其他岛上的镇子,都要好买。它是那种自带复古滤镜,往前回拨了许多年的小镇。如果只能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停留一天,我或许会把这一天全花在这里。
纳普良的街道不宽,左右两边从买手店,到精品咖啡,再到手工皮具用品,几乎每一家都有说头。可惜恰逢周末,临街的许多商家都不营业,只好巴巴地望着橱窗兴叹了。
即便如此,什么都不买,来这里逛逛、看看,吃份冰淇淋,已经值得感激生活了。


自从入了手帐坑,基本每去一个地方,都要逛一逛文创店。很遗憾,希腊并非是一个适合买文具的地方,我并没有挖到宝藏店铺。
雅典女人街附近的Public,是我唯一找到的,能与文具沾上边的地方。一共有四层,手帐品类很少。本子以moleskine为主,本土的品牌也是有的,但基本都是商务效率型的week,封面和内页设计也非我所喜。挑挑拣拣一番,最后只是入手了两本规格的moleskine。



10、回程。
希腊,是我们踏足欧洲的第一站,也是第一次长途飞行。怎么说呢,旅行要有,但每次也不要超过十天,否则抑制不住地想家,想猫,以及想吃的。可能年纪渐长了,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睡眠规律被任意打乱一项,都是遭罪。
我记得,在雅典的最后一晚,内心就已经开始忍不住窃喜,总算要回家了啊!飞机落地北京的瞬间,立刻想风火轮飞奔回家撸猫躺平,并恨不得接下来半个月都不出门。
所以,见世面的打卡游,还是要趁早吧。见过世面之后,就不必再证明自己。从此,旅行就是为了放松,不要再做任何攻略,到了别处,先把自己调试舒服了再说。不舒服就早点回家吧,不要纠结“来都来了”。

张老师说,下一次,我们探访欧洲的第二站是意大利,要从罗马自驾出发,途径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尼斯,马赛,里昂,直到巴黎。他还认认真真地画了一条路线图。
嗯。未必真的会顺利成行,但憧憬未发生的东西,总会让人能突然乐观看待一切。未来,还会尽力多走走,多吃吃。看过、去过、吃过,和爱过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