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之之训诂学来了
很多学问我们未必要精通,但还是很有必要知道原委的。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训诂学即是如此。
我们现在的教材是分科式的,上不同的课拿出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配套教材。但是往前两百年,我们的祖先读书的分类是根据“经史子集”的大类划分,教学体系文史哲不分,即便是传统史学,与当前的历史学科也不同。读完小学读大学,没有中学,小学大学还有一个含义与当代不同,小学学习的是传统语文学,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掌握文字的音形义,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
什么是训诂学?
训诂学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学问,和文字学、音韵学一起统称“小学” 。“训”就是“释”的意思,《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用通俗的话来解释某个字的意思。“诂”的意思是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古语。《说文》:“诂,训故言也。”训诂学是专门研究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学问,简而言之说训诂学的目的是用来解释,古时候某个字,它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出现训诂学?
与我们现在通行的现代汉语不同,古代一个国家、地区就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语言文字,所以萌发了训诂这一方法来解释古书,传承文化。之所以能知古字今义,这是前辈学者的训故之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翻译学,将古代的文字翻译为现代能理解的文字。
如何训诂?
训诂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研究古文字,是通读经典的基础,具体训诂的方法也体现在这三方面。
形训,通过字形来解释古代字义。汉语是表意文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后来部分文字形意分类。《说文解字》就是形训的专著。有三例:一、陈说,直接陈述特征特点。比如:“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二、描述,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来比拟说明。比如:“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三、比拟,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比如:“蒙,雨貌”。“汤汤,水盛貌”。“蚩蚩,敦厚之貌”。有点类似解释的方法。还有的分类是分为象形字和会意字。象形字用词义中具体的一面解释。比如“交”像交叉的形象。会意字会把字形拆分解释。
音训,通过读音声韵来解释古代字义。有三例:一、同字为训,用本字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比者,比也”,“亲者,亲之也”。二、同音为训,用相同读音,意思相同的字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咸者,感也”,“夬者,决也”,“政者,正也”,“晋者,进也”。三、音近为训,用读音相似,意思相近的字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乾,健也”,“坤,顺也”,“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校者,教也”,“户,护也”。
义训,通过具体涵义来解释古代字义。有五例:一、直训,用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弄,玩也”。“假,借也”。“硕,大也。”二、互训,用意义相同、相近的词互相解释。比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咽,嗌也;嗌,咽也”。三、递训,用意思相近的机组词,递进解释。比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煽,炽也;炽,盛也”。四、反训,用意思相反的词解释需要训诂的文字。比如:“乱,治也”,“故,今也”。五、义界,通过界定概念的具体内容来解释名词。比如:“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风行水成文曰涟”。“不荣而实曰秀”。
训诂学的弊病:强行创造联系。有些古籍的文字观点确实不合时宜,不必牵强附会。
训诂也可以很有趣
这门学问听起来很高深,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然而,生活中其实处处都能用到训诂。我们读的古文、古诗词,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还有日常口语中的词汇,都藏着训诂学的知识。实际上是很有趣的。
吃饭的“筷子”为什么叫“筷”?是因为古代的筷子叫“箸”,南方的船家忌讳它与“住”同音,改用行船快的“快”来代称而取吉利。后来,这个行业禁忌词进入了全民语言,“箸”就变了“快”,南方的筷子是竹子削成,所以字又加了“竹”头。
叔母为什么叫“婶”?舅母为什么叫“妗”?因为“婶”与“妗”古音都以“m”作尾音,“婶”等于“叔+m”,是“叔母”的合音,“妗”等于“舅+m”,是“舅母”的合音。还有不少口语词是由合音或分音形成的呢!以上这些有趣的例子都来自《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著)、《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著)这两本书。
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以各种方式焕发活力,但是如何传承也是一种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