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前几日开车,听904交通广播,莫名其妙想起初恋。像一颗子弹,打穿我身体,潜藏在躯体中某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落。这是至今为止她留给我为数不多的东西之一。当然,还有我们当初在一起时那怦然心动的最初一整年有关她所有或兴奋或晦暗的心情的日记。

拜读完张立宪主编的《之乎者也罗大佑》之后,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不痛不痒的感慨:“不知@黄小邪在纽约 老师是否预见得到近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那么一个小镇青年因了对罗大佑的一腔热忱而有幸读到您的文字,点评以及你怅惘而深情的青春期回忆。那些在校园草坪喝啤酒和聊将来的日子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业已一去不返…然我们对电影的热爱,直至死方休。”未曾料到竟掀起一股惊天巨涛,并收获了黄小邪老师的忠诚感谢“多年前的书,恍如隔世。谢谢你。”幸甚至哉!于是乎,在多抓鱼火速抢了一本《流影海德园—黄小邪电影札记》,以便未来的日子不会感到过于寂寞。
午夜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的具体内容忘记了。但iPhone备忘录里“Henry,为人直爽豪迈”几个真实的字却有点儿不真实地留在了上面。时间定格在2:38分。越怕忘记,就越容易忘记。这就是所谓的“墨菲定律”吧。
微博上“香港电影吧”发了一篇回忆银河映像上映20周年的文章,但其中所谓的“尽管银河映像的神作不断,但杜琪峰多次表示《枪火》是他最喜欢的作品”这句显然与我之前了解到的信息相左—尽管我很喜欢《枪火》这部群戏黑帮片。
“《柔道龙虎榜》是杜琪峰心爱之作,因为他认为它是他生命哲学的最佳表达,就像黑泽明通过电影表现出一种生命哲学。”—《银河映像,难以想像》。
我添了这样一段从过往看过的书中获取到并记录下的文字以作回应并转发,但愿更多人能够看到,并开始思考。孰是孰非其实不重要,我也并非爱抢风头之人,只是我们对待知识与真相,该有一份天然的敬畏。尤其是作为这个世界八九点钟太阳的青年,更应如此。
我记得一位香港编者曾给过我这样一个中肯的建议:“观点可以肆无忌惮地驰骋,但一定要忠实于论据,务必以写论文的专注态度对待即将孕育出的有生命力的文字。以免误人子弟。”坦白讲,他仅仅向我阐述了“观点”与“论据”的关系,我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如上核心的建议。此条嘱咐受用至今,也是我现如今动笔前三思而后行的指南之一。
早间完成了杨德昌的电影《光阴的故事》,准确地说是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和张毅共同完成的经典老电影。恰好最近在读他的传记,王昀燕撰写的《再见杨德昌》。封面上那句赫然印在我的心里:“谨以此书献给天上的杨德昌导演,愿你恒常看顾那些坚持不移的心灵。”我也终于如愿以偿地明白为何书中会说:“杨德昌只留下七又四分之一部电影”。原来如此!未知的事物始终需要人类用心地进行探索。
台湾电影新浪潮相比香港新浪潮而言,力道更猛,后劲更足,令我目眩神迷。四个导演,四段故事,拼凑出不同成长阶段的迷人图景。最爱杨德昌《指望》。

陶德辰《小龙头》。被交游的同伴戏耍的经历我至大学都还曾有过。那种无助、迷茫、失落、不安,不知所措的挫败感仍萦绕心头,历历在目。片头只言片语就言简意赅地描述出凌乱,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以及“小毛并非家庭的中心”的境况。孩子幼小的虚荣心、嫉妒心已然萌芽。孩提时期常常老于世故地感觉:世界的欢乐喧嚣似乎都与我无关。被丢掉的恐龙亦如逝去的童年,只是现实中的童年却没那么幸运,无法失而复得——任凭自己如何凭悼。音乐渐失,镜头渐远,两个纯真的孩童埋在垃圾堆里,找寻记忆,也试图留住这份突破禁忌后的快感。分别总让人忧伤,幸而电唱机和小龙头均意外成了大人、小孩同旧日好友彼此友情的凭据,和那段快乐的往日时光的唯一纽带。

杨德昌《指望》。青春就是在自行车上漫不经心地晃荡,任青葱岁月在耳边呼啸而过。忘不了第一次月经袭来深夜惊醒后四下无人的惊惶、窘迫与无助,忘不了手握笔杆嘴角上扬伏于桌前沐浴在断断续续的灯光中思春的悸动日子,一个花季少女所有的美好幻想和怦然心动,就这么绽放开来。然而杨德昌仅用了一个简单的镜头,短暂的瞬间,就把这一切全部摧毁,教人彻底崩溃,以至幻灭,并感到歇斯底里的绝望,将另一个世界血淋淋的残酷呈现在我们的肉眼面前。这正应了侯孝贤《恋恋风尘》那句经典的台词:“少年的时光就是晃,用大把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回想中学时代,似乎也曾忽略过某些女孩子隐晦的请教与暗示。我太喜欢贯穿这一章那个骑自行车的小故事了!Edward借小男孩之口,让我深刻意识到“人生之没有方向感”的飘零。后来《一一》中的洋洋,其实早在这儿埋下伏笔,初现端倪。以罗大佑《小妹》“醉笑看人间的无聊与是非”这种局外人的态度生活,似乎也就没那么无聊了。

柯一正《跳蛙》。两个白花花的馒头,暗示两颗坚挺洁白的乳房,以及心以外情欲的暗潮涌动。杜时联最后的正名,是所有正常、合理,只想好好完成一件小事的欲望都得不到满足后的宣泄与迸发。夙愿达成,掌声海潮般袭来的那种喜悦,确实欢呼雀跃。可我更关心的是:他该如何去面对接下来处处碰壁依旧寡然无味不会有什么变化的人生呢?

张毅《报上名来》。乱七八糟的家居用品堆积如山,还原出生活的混乱面貌。一个有着固定生活习惯和节奏,不喜欢随意被打乱的中年已婚男人,在面对一点点陡然的微不足道的变化时竟然变得如此措手不及,最终无可避免地演化成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人间闹剧。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麻烦与阻滞,正如琐碎的婚姻。
中午再次点了好友安利的“一捧饭团”,有幸成为回头客。但凡能够回购的东西,不见得会太差。也许是饿极了,酒足饭饱后冒出这样一个总结性的想法:“什么叫好吃?就是吃饭团时一粒米都不想浪费。”甚为得意地将这种感觉传递给这位好友。

晚饭在“黄记炖品草包饭”点了一份辣子鸡盖饭。往常我一向只点黑椒牛肉饭,此刻就想尝下鲜,换种口味儿。味道真是棒极了!一度令我目眩神迷,恍惚以为自己身处两千公里外的榕城成都。我在重庆读书时有意无意养成了喜欢吃辣的习惯,但眼下又惮于辛辣,生怕吃出各种毛病。人生真是矛盾!喜欢又要克制,不幸的是:自己还清醒地知道。
厨师隐匿在二楼,从未曾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不知何许人也,只听得叮叮咣咣地铲锅声涤荡在逼仄的餐馆内。高手在民间,我愿意相信:他就是《天龙八部》少林寺内的扫地僧…
厨师与理发师似乎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样是动手的,理发师怎么就不能像顾客嘱咐厨师“下手轻一点”那样叫人放心呢?
2019年11月19日18:55二刷《海上钢琴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