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课》笔记
一、文学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打破语言常规,对语言的一种陌生化。简单问题复杂化。
2.讨论文学的四种限定方法
(1) 时间
中国近代文学:1840到1911或1917.
中国现代文学:1917到1949.
中国当代文学:1949至今。
(2) 空间
中国现代文学讨论的只是汉族的文学
(3) 语言
讨论的是新白话,现代汉语。
(4) 性质
排斥掉了通俗文学、流行文学(在五四的时候称为“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中国现代文学是反对娱乐、消闲、赚钱的文学。
3.与其他文学的区别
(1)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分别
现代主义:Modernism,西方文学流派,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代表作家如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
当今西方文学文化潮流:post 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现代主义就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此类深奥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就是画什么都可以是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里面也有现代主义,但主流是现实主义加上浪漫主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化成果。
(2)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们有一个非常清醒的意识,他们是中国的作家。而在此之前的作家,单纯是文人,不需要为中国写作,不为君王写作,而是为“天下”写作。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有两个意思,一是普天之下,包括所有的地方;二是皇帝从来不是最高的。中国的皇帝一直是天子,天的儿子,因此造反就说“替天行道”。
而近现代文学的背景变了,一是现代知识告诉我们,中国不是天下,只是一个国家。二是近现代中国是一个被欺负的国家,当时快要灭亡的国家。
(3)与民国文学等的区别
“新文学”突出与传统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区别;“现代文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同时意味着是使用现代汉语的文学;“民国文学”更强调文学与国家政体之间的关系。
4. 中国文学扮演的角色
中国文学:担任家国使命
全世界主要的国家都有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如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日本明治维新、俄罗斯十月革命。
整个中国的现代社会变化由文学运动产生,而文学运动起源于两篇讨论怎么写文章的文章。
必然原因:中国儒家的“文以载道”主流,文章、文人跟政治历来关系很深,中国文学在国家社会当中担任的使命是高过很多国家的。
二、五四
1.“五四”的定义和相关看法
“五四”有三个定义:(1)学生运动,中国现代革命的一个起点。(2)1917到1923年的白话文运动以及新文学运动的开始。(3)“五四新文学”,常常泛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学。
对于“五四”的不同看法:
(1)余英时:认为五四有很多不好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文革”,摧毁了民间社会。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讨论鲁迅、胡适等人的思想。提出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有两个任务:一是“启蒙”,唤醒大众;二是“救亡”,国家要亡了,必须救国。
(3)林毓生:大众观点说鲁迅、陈独秀这一代人是反儒家的,说孔教吃人、儒教吃人。而林提出这代作者不是反儒家,是因为太儒教了。用思想、文化来解决社会问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4)李欧梵:“五四”讲民主、讲科学,但民主、科学至今未成功,只有进化论成功了。什么东西都是越新越好,三观之中,唯有中国人的世界观变了。
2. “五四”的意义
一是白话取代文言;二是引进了“赛先生science”“德先生democracy”,反对礼教;三是启蒙救国,唤醒大众;四是进化论,强调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我们要向前进,这样一个进化论的时间观。
3.“五四”时的左与右
强调自由的是右派,强调平等的是左派,博爱的是中间派。
(但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定义不同。)
在五四时期,革命是左,比如陈独秀;改良是右,比如胡适。
右派偏向于保存传统,左派偏向于反传统。(?)
右派主张所有的人一起跑步,跑得快、跑得多就拿得多,这样就是公平的社会;左派主义不管你怎么跑,大家都要吃得差不多,这才是好的社会。一个是机会平等,一个是结果平等。(那不是有能力的人更倾向于右派,人文关怀多一点或处于弱势的当然倾向于左。)
偏右作家:《现代评论》和新月社。徐志摩、闻一多等。(在艺术上不赞成艺术直接为政治服务)。文学研究会(中间派,偏左):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多为本土作家。
4.“五四”文学流派
最重要的是两个流派,一是为人生的艺术,一是为艺术的艺术。
文学研究会: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
创造社:文学是为艺术的艺术;观念:文学不应该救社会,文学就是为艺术,不应该有目的。
5. “五四”新文学的四个领域: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最早的新诗诗人(诗人与小说家的关系:大部分写小说的不写新诗)
三、主要作家
1.鲁迅
(1)评价:
(1)用白话做小说的实验,最早且最成功;(2)批判礼教吃人;(3)启蒙;(4)坚定地相信进化论
(2) 核心意象:“黑暗的闸门”,(扛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去到一个光明的世界,而他自己是要被闸死的。)“闸门”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内心的悲观主义。
(3) 人生中的几件大事
竹内好讲鲁迅生平,提出三个疑问:一是祖父去世与鲁迅父亲生病的影响;二是鲁迅跟羽太信子的关系;三是周氏兄弟之间出了什么事情。
第一、祖父去世与鲁迅父亲生病是其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第二、在日本留学期间看了一段幻灯片,让鲁迅意识到做医生没用,决定弃医从文。
(4) “铁屋”意象分析
“铁屋”启蒙的悖论,(为什么说是悖论?)三层意思:第一,鲁迅的开窗启蒙成功了;第二,启蒙了,唤醒群众了,可是隔了若干年,无数的群众陷入了另一种昏睡。(在这个大众化的“小时代”里,严肃节目的点击量是非常边缘和有限的。在文化的意义上,今天是不是还是有很多人处在鲁迅所讲的状态,他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睡觉。“铁屋中的呐喊”,早有悲观的预言。)第三,你到底是谁?有没有资格启蒙别人?
启蒙(enlightenment),这个概念一部分来自法国的卢梭、伏尔泰。
现在,中文讲“启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第一个老师,最早教你知识的人。第二是在你已经懂得很多之后的某一天,有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啪”地一下,把过去不明白或误解的问题全部解开了,把你过去崇拜的东西摔碎了。这样一个火花,在禅宗里叫“棒喝”。东西都在,你看不见,划一个火,山洞里的东西就全看到了。(法国革命的基础是启蒙运动,卢梭讲天赋人权,伏尔泰讲自由平等,狄德罗讲理性崇拜。康德总结法国启蒙主义:人和人的智力、财力、能力天差地别,但是差距再大,一个人也不能决定另一个人的命运。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文化基石,这是一人一票制的哲学基础。)再回头看“铁屋”启蒙,会不会有人怀疑启蒙者的权力?怎么肯定世人皆醉我独醒?谁来判断什么状态是醉?什么状态是醒?会不会是执迷不悟呢?
关于鲁迅的“铁屋”比喻,有三种不同的解释:(1)该意象隐喻了整个现代中国文明的解放史;(2)“五四”过去一百年,我们需要继续启蒙的精神;(3)要用现代民主观念来反思“五四”的启蒙。
(5) 作品分析
《狂人日记》:唯一看破礼教吃人的人,投降了
《狂人日记》最代表“五四”精神,一是借用了西方小说的形式,二是尝试了白话文,三是批判礼教,四是进化论的观点。(《狂人日记》的基本特点,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四个要点。)
“吃人”的写实与象征:既讲实际的吃人习俗,又讲礼教是怎么限制人的灵魂。
究竟人类文明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吃人”呢?
第一种“吃人”是为了生存。
第二种吃人就是吃敌人身体的一部分,把敌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比如头颅、心肝吃掉,来宣泄仇恨,表示敌人的彻底消灭。(在鲁迅看来,这是一个恶习。)
(人类虽很聪明,是食物链的最顶端,但境界并不高尚。)
(葛浩文认为,以下两种吃人方式是我们所特有的。)
第三种是“易子而食”,或是把儿子煮了给父母吃,这是一种道德的吃人。
第四种为了营养,为了美容,为了美味。
最早的“狂人”是企图“看人”(救人),其实也“被看”(被救)。
《阿Q正传》:喜剧始,悲剧终,一个象征性的预言
阿Q的名字(来源和象征)
阿Q精神很大的坏处在于不承认失败,不失败,就没法真正地胜利。好处是自杀率低。
对革命的象征性预言
首先,动机合理,就是要平等。阿Q的革命动力一是争取平等,二是掠夺有钱人的东西。(他的革命不是要平等,而是要享受成果。)
其次,革命分为两种,一种叫“平民革命”,一种叫“贫民革命”。前者就是法国革命,追求自由、平等。后者就是斗地主。
最后,人追求理性是合理,无限追求快乐也是人性。
奴才血统的革命战士:可以真心拥抱理想,充满革命激情,挑战反抗权贵,但只要一听到上面有什么精神或表态,却又马上泄气。(《阿Q正传》是一个有关于中国革命的象征性预言。)
《肥皂》与《伤逝》
《肥皂》又曲折又美丽又变态的性幻想
一、 性幻想是否有错?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潜意识充满了被压抑的性幻想。但性幻想也有禁忌,“本我”总是无限地追求快乐,“超我”会根据对象与“我”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可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以及可不可以“意识到”有这样的想法。面对伦理时,“超我”最强大。人伦关系越近,性幻想的自由就越低。
二、 四铭先生给妻子买肥皂时,知不知道自己对女乞丐有性幻想?
这是小说的关键。该小说可以理解为两个版本,一是批判旧礼教,揭露伪君子;二是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揭露人的可悲本性,显示新旧交替时期士大夫的人性困境。
《伤逝》:对“五四”启蒙主体的活生生的反省(鲁迅笔下唯一一篇爱情小说)
涓生和子君除了男女关系、师生关系外,还有第三层象征意义,就是启蒙者和大众的关系。
悲剧结尾的原因:第一、单纯的爱情至上、个性解放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整个社会力量都站在你的对立面,而你又相信感情的力量,这将是一个很悲壮的人生。按照浪漫主义的观点来说,人生就是应该在这种地方坚持的,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可以走现实主义路线,计算、考量、权衡,但总有一些极重要的事情,需要任性,需要坚持自己。第二、社会力量太大了。(本质上两点不是一样吗?内在与外在?)第三、子君在婚后变庸俗了。恋爱的时候讲浪漫主义,结婚以后就是柴米油盐。第四、涓生的错。把子君唤醒之后,却无力为她开辟活的道路。(对应启蒙者与大众的关系。单纯的理想主义是不可能成功的,社会力量很大的,在追逐理想世界追求的同时还有现实生活要过,启蒙者唤醒了大众,但却无法开辟道路。)
2. 郁达夫: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郁达夫所有作品,两个点:一是“民族”,二是“性”。
郁达夫所谓的“色情描写”受以下影响:一是卢梭(拼命地不怕羞耻地表现羞耻,其实说明他骨子里是有某种自信);二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作品分析:
(1)《沉沦》:(1)爱国主义;(2)灵肉冲突
(2)《春风沉醉的晚上》:生的苦闷
3. 茅盾:最典型的中国现代作家、文字与政治的悲欣交集
评价:
(1) 既精通政治又热爱文学的作家;
(2) 创作“主题先行”(大部分好的作品都是“主题后行”,思想在艺术之后。)
(3) 最早写城市生活的作家。
Q:为什么是“鲁郭茅”而不是“鲁茅郭”?
《创造》:启蒙者唤醒了民众,却被民众抛弃了
小说第一个用意,在情节层面上批判大男人主义,支持新女性的解放精神。
第二层用意:革命一旦发动就不可阻挡。
4. 巴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 理想主义的政治观念
什么叫理想主义?有好处相信,没有好处也相信,甚至不怕牺牲也要相信。
二、 以笔为枪
三、 “青年抒情文体”(特点:“我”特别多,非常直白。很激动,毫不掩饰节制。)
四、 文革以后,巴金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
《家》:年轻的、新的就是好的
说话时给人物加辅助说明,是现代白话文的累赘。
5. 老舍: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
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就是预言
《断魂枪》:这个时代不配这样的好东西
《骆驼祥子》:老舍在写我们自己,在写今天的中国
6. 沈从文:与三十年代“反动文艺”、一辈子不接受城市
凡写乡村,都很美好;凡写城市,都很糟糕;“反动”,就是反潮流而动;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人物
中国“乡土文学”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像鲁迅,从乡村到城市,又回到乡村,既留恋又批判乡镇乡村。乡村是破旧的,但童年记忆是美好的。第二种是像沈从文,以乡村为对照批判城市,城市很糟糕,乡村才是美好的。第三种是一种“本土文学”。不只是指农村,还包含着一种“本土”的概念,如陈映真和舒巷城。当“乡土文学”变成“本土”概念,内涵变得复杂:“乡土”不仅相对城市,不仅代表地域,还寄托族群意识。
在此意义上,包涵“民族-国家”寓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以乡土为主流。或者说,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乡土文学”。
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边城》)
《丈夫》:屈辱比优胜的感觉深刻得多
《边城》: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
《边城》小说出现了三层结构性的矛盾关系。第一层矛盾关系,是义与利。
第二层矛盾关系,是家庭亲情和男女爱情。
第三层矛盾关系,整个《边城》没有一个坏人,却讲了一件坏透的事。
7. 张爱玲:“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对“五四”新文学的反驳与挑战、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
张爱玲的地位和影响:
一、 张爱玲是一个用中国传统小说手法写出现代主义精神的作家。
“五四”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是反叛或更新中国传统的。(是西方十八、九世纪的道路)
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李金发、穆旦等。
与此同时,西方文学的主流是现代主义,是颓废的、异化的、黑色幽默的、意识流的东西。
二、 张爱玲以俗文学的方式写纯文学
三、 张爱玲的作品是批判女人的女性主义
《日出》之前的堕落故事:女人第一次发出这么不浪漫的声音
8. 部分女作家:
冰心与凌叔华:幸福女作家的代表
两类不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一类是一夫一妻,婚姻稳定;一类是五彩缤纷的感情,惊心动魄的小说。
凌叔华的“绣枕”是一个意象,凝聚着“三从四德”。“三从”是从父、从夫、从子,“四德”是德(忠诚、贤惠)、言(少说话、会说话)、容(长相)、功(做家务)
丁玲:出走的娜拉,真正的女权英雄
四、诗歌、散文、戏剧
1.诗歌
《炉中煤》的崇高,《雨巷》的优美
《死水》的审丑,非常厉害的颠覆
《断章》解读:
一、“情诗”。二、“装饰”。(新批评理论有个说法,凡语言符合科学常理,就是日常实用的语言;如果语言不符合科学常理,却还要说,就可能是诗的语言了。)
2.现代散文
《立论》:如果鼓励说假话,这个社会就会腐化
现代散文基本上是四个潮流:(1)战斗的、批判的杂文匕首。(哪四种?)
《故乡的野菜》:胃比脑袋重要,本我比超我重要
周作人:文人的“冲淡”,其对散文的文字提了两个标准:“简单”和“涩”。
《“春朝”一刻值千金》:春天睡懒觉的两个理由
梁遇春: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幽默和讽刺最重要的区别是:讽刺是感情的,有目的的;幽默是理智的,无目的的。
3.戏剧
对中国来说,现代戏剧是一个全新的文类
戏剧文学
《茶花女》的影响
真正创作早期话剧的几个人:田汉、郭沫若、丁西林
《雷雨》:最早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
《日出》:一个社会的横截面:中国城市各阶级的分析
Q:同学们看这个《日出》的社会全景图,觉得真实吗?根据你们对香港社会的经验,根据你们理解想象的民国社会,觉得这样一个社会阶级图是真实的吗?是觉得现在差不多也是这样呢?还是觉得这只是我们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看法?这出戏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五、观点
1.王德威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2. 瞿秋白说鲁迅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蒂克的革命家的诤友”
3. 《天演论》,社会达尔文主义,错误的学说。理论上,政治社会不像自然界,不是简单的强者吃掉弱者,否则就是社会丛林原则。(社会生活不是完全淘汰弱者,反而会照顾同情弱者。人道主义)
4.“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相信这个世界是绝望的,所以这个世界是虚妄的,可是怎么证明你绝望呢?就像没办法证明有希望一样,也没办法证明一定是绝望;我没办法说将来一定会更好,但我也不可以说将来一定会更坏。
5.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部分,是中国传统社会数千年维持社会公平、政治清明,使得下层寒门人士能够有向上阶梯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前都批评科举不好,但在长远的人类文化角度而言,中国的文官科举制度是具有普世性价值的,当时代表先进的文化)
6. 在唐代也有女人协议离婚又再婚的记载,女性被道德习俗压迫近千年,是逆向地与时俱进的
7. “节”,对于一个男人,在政治上、文化上、学术上丧失了他原来坚持的原则,就叫“晚节不保”。而在女人身上,“节”不指思想行为,专指身体。“烈”就更显不公平。(打仗牺牲的女子,不叫“烈女”,叫“女烈士”;一个女人做了英雄,叫“巾帼英雄”、“女英雄”,不叫“英雄”,也不叫“英女”。)只有誓死保卫身体贞节的女人,才能叫“烈女”。这套语言系统是非常男性中心主义的,充满性别偏见。
道德应该是人人能遵守的美德。而如果一个女人要做节女或烈女,很多时候客观条件并不满足,即不是人人都能遵守的,不能称之为美德,更不能要求去遵循该“美德”。
8. 母系社会的瓦解是因为外界环境变了,食物更难找了,而男性比女性有体力优势,这是男人要保障他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后代。
男人控制女人的三种方法:(1)把她关起来,不让任何人进来。(2)用物质笼络。(3)传输观念:“女人一辈子只能跟一个男人,只要多一个男人,就不是好女人。”
9. 语意模糊的好处《朦胧的七种类型》:能在一个直接陈述上加添细腻意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效果
德国接受主义学派认为语意含糊形成作品的召唤结构。伊瑟尔认为文学语言包含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这些是文学作为读者接受并产生效果的基本条件,是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这就是作品的“召唤结构”。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
新批评理论观点:语意的模糊不是错,而是文学的魅力。各种各样的魅力、歧义、朦胧,都是文学的魅力。
10. 个人与群体的对立
有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直在支持群众,一是主流意识形态,人民群众总归是正确的。二是市场经济,讲销量、讲读者、讲点击率。流量是靠群众来的。
11. 进化论和鲁迅的怀疑
影响“五四”的,有科学、民主、进化论三大主要思想。
一、科学的精神是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怀疑,所以理论上科学是胜利,但实际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民主存在的误解,一是你是民,我是主;二是为民服务,为民作主。主语无论是谁,总之自己没法作主。归根到底,民主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清官三、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时间有两种概念,一是循环论,二是退化论。未来一定会更好,这就是进化论。因为物竞天择,留下来的都是好东西。(?)“新”就是好,这就是“五四”的现代性和主流意识形态。
12. “精神胜利法”的层次和界定
精神胜利法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情理不分”,这是生理/心理基础。另有三个层次:一是变换角度,以获得心理快感。表述角度不同对心理造成的影响不同,而精神胜利法是选择从高兴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事实。二是虚拟事实,再转换角度,以获得心理快感。要自然而然地、不自觉地、潜意识地将被迫害的处境假想成善意、合理或意外、偶然,然后弱势个体才能心理平衡。三也是虚拟一个事实再变换角度,以获得心理快感或安慰;不同之处在于这个虚构是以自虐的方式产生的。
Q:这样一种虚妄而且自虐的精神胜利法,到底是阶级固化秩序中弱者生存策略,还是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或者是一种普遍的人性特点?
(1) 阶级固化的弱势群体心理。精神胜利法的要害是欺软怕硬、自欺欺人。
(2) 中国的民族性。
(3) 普遍人性。
从日本人喜欢樱花和中国人喜欢梅花就可以看出民族性也体现在一些共同的审美符号里。
13. 弗洛伊德厉害的地方,是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生命的最重要的力量,可能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文学厉害的地方,是可能知道作品主人公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文学评论厉害的地方,就是可能知道作家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14. 文学分类: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一般说来,严肃文学自觉有营养,甚至像药一样有治病的功能。通俗文学则更关心如何让人舒服。)
15. 艺术的起源:(1)艺术起源于劳动。(普列汉诺夫)是功利性的,是有目的的。(2)游戏是艺术的起源。(康德)(人有三种快乐:第一种快乐,是因为它给你直接的好处,这是物质上生理上的快乐;第二种快乐,是你做了正确的事感到快乐,这是道德上的快乐;第三种快乐,是它既没有给你好处,也不涉及道德,比如你半夜听到风吹着落叶掉下来,感到舒服,感到说不出来的一种心灵上的快乐。只有第三种,才叫美,才叫艺术,它是源于游戏。)
16. 隐善扬恶的两个效果:一是显得比他人更真实;二是质疑社会标准的善与恶(我做的这些事,或许不是光荣、伟大、纯洁、神圣的,但是不是恶呢?是不是人性呢?)
17. 小说题目有两种,一种是概括的,一种是反讽的。
18. 意象:“灯蛾”:为了爱,为了光明,明知是死,还是往前撞。
“黄包车”表达他们的人道关怀、社会良心与无奈的心情。
19. 乡土符号都是做给城里人看的。 (谈沈从文)
20. “女性”和“女人”是两个概念。“女性”是天生的,“女人”的很多特点是后天造成的。
常规思维:“男人进攻女人是为了性欲,女人吸引男人是为了生活”
21. “诗”是比“文学”更早出现的概念
诗有什么用——诗言志;诗应该怎么样——思无邪
亚里士多德:文学的基本特性是虚构,那么虚构是否就是不真实?不真实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诗是写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诗比历史更哲学,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诗学》)
诗的本质,诗的真实及历史的关系,这是西方人的着重点。诗在人心、社会中的功能作用,是中国人的着重点。
22. 在中国人的传统想象里,我们是民众,祖国是母,王朝是父。
23. 审美的四个最基本的范畴:第一是“优美”,在古罗马到中世纪时,“优美”的标准是完整、平衡、有光彩。第二是“崇高”(英国美学家博克把人类的基本情欲分成两类,一类涉及“自体保存”,即要求个体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一类涉及“社会生活”,即要求维持种族生命的生殖欲以及一般社交愿望或群居本能。崇高感所涉及的基本情欲是前一类,美感所涉及的基本情欲是后一类,两个本能,促使人追求两种美。“优美”是和性有关的,与延续繁殖的爱美心理有关。但“崇高”满足什么欲望呢?“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者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从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人有一种恐惧宣泄的欲望,其实就是求生的欲望。审美是人的心灵需求和无意识欲望的对象化,“优美”是幼小美好的东西的对象化,“崇高”是巨大可怕的东西的对象化。后者可以宣泄恐惧情绪。)
24. 精彩的文学意象必须有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写实的。
25.朱光潜认为“美”的本质大致有五种: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第一种看法认为美是客观的。第二种看法,美是主观的,有利益考虑的,含有人类主观目的性。美的集体观念之后,有一个人类群体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不是个人的,是人类的。第三种,美是个人的,没有客观的标准,也不考虑人类群体利益。人的生理因素、感官经验不仅不应被审美排斥,反而是个人审美的关键要素。求生、恐惧、繁殖等,这些审美标准会影响到每个人。
26.意象的变化发展非常重要
首尾呼应有两种,一种是“重复”,一种是“递进”。
27. “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往后退,就是从个别中看到一般;往前进,就是从一般中寻找个别。这是歌德的理论概念。艺术应该写典型,还是写个别,永远是一个争论。
28. 新批评文学主张文本细读,信奉“作者已死”及“文本独立”,而传统文学批判讲究知人论事,有时必须两者结合才能好好读作品。
29. 严肃文学中的屈辱感
台湾文学有两派。一派是现代主义派,代表作家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刘绍铭、李欧芃等。另外一派是乡土派,最有名的是陈映真、王祯和、黄春明等。
屈辱感是一个比较文学性的、要探讨人性更深一层的东西。
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基本赞扬、同情、支持三角关系中的后来者。后来者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雄心,女人则是土地、财产、社会、山水及美的象征,是被贵族占有的。在某种程度上,二十世纪以后的文化工业,使得整个世界文明走向市场化,某种程度上也走向庸俗。
30. 西方人文主义观念,爱情是最高的。
31.画面是色情的,却让你难过的,就是艺术的;让你兴奋的,就是色情的。
32. 区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简单来说,凡是有明显坏人的,大都是通俗文学;凡是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坏人,可能就是严肃文学。
33.叔本华论悲剧三个类型。第一种,“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是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额度,这时,这角色就是肇祸人”。第二种,“造成不幸的是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和错误。”第三种,“不幸也可以仅仅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
六、提及
1. 中国文学与视觉艺术的关系
2. 鸳鸯蝴蝶派:鸳鸯象征爱情,蝴蝶就是媒婆。
3.许地山:《春桃》、《玉官》、《商人妇》。(人间一切的事,本来没有什么苦与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
4. “人可以消失,但感情的故事,会留下来。”
“做中国文学研究,小而言之,为了中国,大而言之,为了文学。”(文学是一个世界性的更永恒的东西)
5. 中国的读书人对自己有一套道德标准,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情欲本能。
6.世界上的东西,有人看才变成秘密,没人看就没人关心。
7. 审丑大师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8. 十八九世纪,英国引领政治经济潮流,德国引领哲学音乐潮流,法国引领艺术美学潮流,包括“审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