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太盛防肠断(说我自己呢)
刷了会豆瓣,看到很多关于《恶的透明性》翻译事件的讨论,有几点体悟。
1.原著是法语,还是应该用法语译本找法语译者翻译,不要找英语译者用英语译本译,尤其是学术书。其他语种亦然。波德里亚这样的,别说学过两年法语了,学了半辈子法语的教授博导翻译的时候,依然会有读不懂、理解错误的地方,译本还要一再修订呢。
2.译者交了稿,如果编辑找校译,99%的原因是译稿质量不(ji)佳(cha),且译者的修改也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这个事实了,因为出现这个情况,往往不是译者的翻译态度,而是翻译水平的问题,否则编辑不会没事找事,耗时耗财耗力还不讨好的。
3.很多局外人尤其是做过点翻译工作的大学老师,自以为了解出版业,其实心里是瞧不上编辑的,觉得翻译质量再差的译者也比编辑弱势,译者翻译质量差、不遵守合同约定的拖稿都情有可原,出现问题都是编辑的锅。
4.翻译质量高又肯接学术书翻译的译者,还能按时交稿的,少之又少吧。那学术翻译出版还要继续做吗?大家努力学外语呗,都买原著看原著去呗,挺好的。
5.我国翻译稿酬低吗?当然不算高。我国图书定价贵吗?我国编辑的工资高吗?(翻译稿酬千字80以上,编校费是万字50左右好吗?)我国引进版学术书盈利多少呢?我国读者是不是习惯了到网店买打对折的低价书呢?一个产业链的锅,凭什么就只让其中一个环节背,还觉得自己特懂行呢?
6.理解万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