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协笔记第三十九:Totenberg与Gimpel
首先在此感谢Jascha兄给我推荐这两个版本。
说来也是日久经年。几年前Jascha兄先后传了这两版过来,当时听完后没太在意,所以也没有在收到之后马上开写。不久,电脑硬盘损坏,这两版也随之灭失;所幸Gimpel版还存在网盘里,去年也在某APP中找回了Totenberg版。也算是失而复得。
为了写作方便,以下使用本人并不确保规范的译名:设Totenberg=托腾伯格,Gimpel=金培尔。
时间上的比较如下:
1、托腾伯格:1-25'01;2-10'22;;3-10'08;
2、金培尔:1-23'28;2-9'45;3-10'43。
懒惰如我,前不久才搜了搜托腾伯格(1911-2012)、金培尔(1911-1979)的资料,或许多少明白了徐兄传我这两版的用意。他们相似的地方不少:都生于同一年,都是波兰的犹太人,也都曾受教于弗莱什(时长不一)。比较起来确实会蛮有意思的……
先从托腾伯格开始吧。
乐队是波兹南爱乐乐团,指挥是Wislocki。
资料上并不能看出他向弗莱什学了多长时间,但在搜索资料之前,我搜肠刮肚,也觉得他的特点近于法比、弗莱什等学派,音色恍然间听起来有点像谢林。其他的方面,我觉得弓法比音准方面要突出些。处理上,属于舒展而不拖沓,虽然从时长而言看似很慢,实际上并没有拖沓的感觉,也算是见功夫了。不过,音色和处理上的独特特质其实不算非常明显,或许一切按功课做足已不能给我刺激。某天晚上很晚睡,从23点起循环播了差不多4遍,明白过来:初听时没啥兴味,是因为总体来说真的是一个格式化、完成度较高的作品;再听会觉得有点意思,因为毕竟也会有些细微的闪光(再现部后段终于渐渐有所感觉);但多听几遍又会再次归于平淡,则又回到了前述的原因了。倒是华彩方面印象深一些。第一乐章使用的是约阿希姆版华彩,技巧展示和铺排都在上乘,扎实、令人信服甚至可寻味之处还多于“正文"。第三乐章的短华彩也不错。
第二乐章听起来还是舒服的,既显华美气象,也不失细腻温情。毕竟慢乐章(可能)欣赏起来更单纯些。
再到金培尔版。
乐队是Bamberg交响乐团,指挥是Hollreiser。
尽管他的贝多芬早在前几年听过一耳朵,不过还是后来听到的德沃夏克与布鲁赫第一小协使我印象更深。相对于托腾伯格,我大胆臆断他技术要更好一些,音准比托腾伯格更稳定精准,从听过的这些协奏曲来看动态范围更大。他的琴声也比托腾伯格的辨识度更高:更加清晰而集中的声音,音色丰富多变,同时揉音也较为浓郁,尤其是在快速揉弦时的明亮炽热,让我想到另一位Bronislaw(胡伯尔曼);但总体而言,他更多地让我想起的是弗兰切斯卡蒂那样潇洒自如的风格,漂亮的音色也类似。
两版对比起来,金培尔的演奏更为鲜活自然,连接的处理、力度与表情的层次与微妙变化极佳,乐句与段落的整体性极佳。再现部是真正杰出的表演,拿捏到位而又无斧凿之迹。华彩是克莱斯勒版华彩,同样精彩完成。
第二乐章的独奏明媚动人。我尤其喜欢尾段中,小提琴勾勒出的气息宽广不绝的长线条;本章的华彩也并不突兀。第三乐章的副主题是我很喜欢的段落,金培尔演奏出了忧郁与欢欣交织的味道。快速乐段始终充满弹性、也不乏层次和递进渲染的感染力。
我认为,此版足以与最佳的几个版本并列,我还是更欣赏生动的演奏,以及个人特质更突出的演奏。
可惜金培尔不如托腾伯格那么长寿。此外,推荐他的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组曲,听起来可是久违的酣畅舒爽。

(找了张黑胶的封面充数)
基本上,我初听或者初看一个作品,结束之后总是好感更多一些,再过一会则会低一些。而且我也是挺容易被其他的评价影响的那种人……
但说到“打分”,大概还是可以总结为一个理性指导的、或者为了理性地评价之目的而进行的动作,同时也呈现一个量化的结果。如果是用文字去作为参考,即使是对同一个作品,各人对于同一个形容词、同样的副词就不可能达成共识(这,大概也能描述为“巴别塔诅咒"的一种情形吧);其次,对于同一个人来说,欣赏阅历和词汇运用方式,也是变量;再次,听过三个、五个、十个版本与更多版的人之间,这些词汇的含义分歧又再多一大轮(想起统计的算术来了);然后,在不同的情境,又会“觉今是而昨非”吧?So on……
所以:
尽管人们总会诟病分数、标准与计量、评价的死板,但这些本身不是根本问题,也许——“人”才是。
水的意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贝协笔记第五十三:Gruenberg和Szenthelyi (2人喜欢)
- 还乡杂记之,二?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