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均匀的咖啡
网络上手冲咖啡教学不少,看下来主要是以“XX克粉,XX克水,XX分钟冲完”这样给出参数的为主 可能你按相同参数冲同一款豆结果却时好时坏,又或试了多组参数都不理想,那么阅读以下图文,也未必会给你启发
粗野画风预警
不均匀的研磨
即便是特别昂贵的磨豆机,也无法完成绝对均匀的研磨,磨好的咖啡粉颗粒总是有大有小。
不均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不同大小的颗粒萃取难易程度不同。小颗粒比表面积大,萃取效率高;大颗粒比表面积小,萃取效率低。

另一个结果是,不同大小的颗粒其表面和内部被萃取的难易程度不同。水较难进入大颗粒内部,小颗粒则相对容易。

改进要点:
使用分样筛组合可优化颗粒分布,剔除过粗和过细颗粒。想要简单粗暴地改善研磨那就买更贵的磨豆机,嗯,花钱的事这里就不展开了。
不均匀的粉床
下面的示意图均以V60型滤杯为例。
咖啡粉倒入滤杯,会形成一个圆锥体的粉床,浇上一定量热水,手冲第一步“闷蒸”就开始了

咖啡粉受热后,其内部的二氧化碳会快速释出,粉床变为固体,气体,液体混合的状态。

“闷蒸”可能出现的问题:
1.没有把粉床彻底打湿,部分区域处于干燥状态,想象一下冲奶粉时结块的现象便能理解。可能是注水量过少(水量一般需要粉重的2~3倍)也可能是粉磨得过细,并且注水的画圈动作不规则,加剧了结块现象。
2.注水量过大。颗粒内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水浸透,若注水过多,会加快对外表的萃取,从而导致颗粒内外萃取程度差异增大。
3.闷蒸时间过短。二氧化碳气泡在粉床中的存在,会降低水与咖啡粉接触的面积,对萃取是个阻碍。可将粉床停止继续膨胀的时点,作为闷蒸的停止时点。
闷蒸过短不利萃取,过长就不一定了。例如点滴式与松屋式就使用了延长闷蒸的方式,冲泡出的咖啡温和适口,是本人的最爱。
改进要点:
闷蒸时使用“Rao spin"技巧旋转滤杯(网上有视频),有利于充分打湿整个粉床,同时加速二氧化碳离开粉床。使用小勺子搅拌粉床获得的效果更强烈,但需要多加练习来摸索合适的搅拌力道与次数。
不均匀的注水
闷蒸结束,开始注水至目标量。但是,不管你操练的是哪个流派,一刀流三刀流n刀流,想要用手将一股细细的水柱完全均匀地穿透圆锥体粉床,是不可能办到的。不断的练习可以缓慢地靠近理想状态,然后在不远的将来被更高工业化的萃取方式秒杀。换句话说,“手冲壶+滤杯”这个结构,是天生有缺陷的。

“绕中心一元硬币大小画圈”是注水技巧的经典陈述。从滤杯剖面可以看出,粉床大部分的质量集中在圆锥体中轴周围,向边缘注水时,水流通过粉床的路径较短,萃取效率和均匀度都较低。
改进要点:
1.如果你采用小水流进行X段式注水,那就把80%的水量分配给中心,20%给边缘。边缘可以冲,但是要少冲。
2.如果你使用大水流短时间内一次性注到目标量,便无需太讲究中心-边缘的分配,可在注水完成后使用一次“Rao spin”技巧,以平整被大水流冲得凹凸不平的粉床。
下图展示的是由不均匀注水导致的不均匀粉床。画圈注水时如果手冲壶时高时低,或水柱时大时小,便会对粉床不同部位造成不同力度的搅动效果,一些部位的粉床会变薄,相对的,其他部分就会抬升,于是水流就倾向于从较薄部位通过,造成厚薄两部分萃取程度不同。

改进要点:
多加练习可以提高注水稳定性。粉床不均匀可以使用“Rao spin”补救,但它不是完美的,旋转滤杯会额外提高萃取率,还可能使粉床变得致密,增加对水的阻力,导致水流通过粉床的速度变缓。
说到致密的粉床,最后再bb一个点:小颗粒沉降。此现象多发生在多段式注水时。每段注水停顿后,粉床中被水流搅起的颗粒会向下沉降,每沉降一次,粉床都会变得更加紧密,导致水流通过粉床的速度变得极为缓慢(想象往一个器皿中填充石块和细沙,之后晃动器皿,细沙便会填充石块之间的空隙。这里不能放图了,不然我要画很多圈圈)
改进要点:
把多段式注水改为一段式,减少沉降的发生。或使用分样筛去除过细颗粒,增强粉床透水性。
最后也没啥总结性的话了,就感觉自己还挺有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