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十记·第五日
今天是秋分,气温骤降,落雨阵阵。六和豆浆的早餐丰盛,环境卫生。至少,是可以坐下来好好吃的。路上匆匆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常常是在路边摊买几个包子,边走边吃。这样的生活,只有在大学时期才有。 很多城市,下雨时别有一番韵味,如杭州,如成都。沿提督街,经盐市口,到春熙路,一路上尽是商场和购物中心。茂业百货有点传统商场的气质。九龙百货则像是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伊势丹布局紧凑,不远处即是伊藤洋行。国际金融中心IFC集中了顶级奢侈品牌,高堂大店。太古里应该是最有逛头的了。建筑风格古朴与现代结合,露天半开放式布局,旁边就是大慈恩寺。与窄巷子的星巴克一样,太古里的Versase用了独门独户的一个老宅,青砖青瓦,用历史的建筑传递时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旅游常在车上,旅行则费脚力。我很佩服那些年长的游客,照样游都江堰,爬青城山,走宽窄巷子。几天下来,我已经腰膝酸软,脚底冒火。估计我到他们的年龄,只能躺在沙滩是看潮起潮落了。 想舒缓一下筋骨,在成都可以轻易找到一家按摩店,从街头巷尾,到高端商场,甚至可以私人订制。这家店叫“常乐”,一进店门,就能闻到有些刺鼻的烧艾草的味道,因为这里也做艾灸。引入大堂,随即奉上暖茶干果。采耳,是我第一次体验的。因为耳朵是很敏感的部位,拿捏要恰到好处,所以有些紧张。挖,转,蘸,振,揉,按,小小耳朵,经师傅的一通“采”,竟也如此舒服。采耳完毕,脚也泡好。与按摩师傅聊天,可能是了解在地生活的最佳方式了吧。从“你从哪里来”开始,到美食,到日常,到318国道,到甘孜,到九寨沟,到雪山,到眉山,到乐山,到丽江,到重庆,到磁器口的火锅底料,到春熙路,到宽窄巷子和九眼桥的小姐姐……被按得唉呀唉呀的我,神游了西南大区。

外地人赵雷唱了一首《成都》,火了玉林西路的小酒馆。原来“小酒馆”只是一家酒馆的名字,并不是泛指。玉林西路是一条很普通的路,几乎到了二环外。满墙的涂鸦让我想起了厦门的猫街,模仿得已经十分努力了。



成都的生活是从夜里开始的。而年轻人的夜生活是在九眼桥。想按部就班十点半睡觉的我,也只能看看夜景了。哪里灯火阑珊,哪里就有故事。刚入夜的酒吧街还没有醒,音响里飘出的撩拨人心的那些情歌却已经循环。与后海相比,感觉这里小巧沉闷了些,难道是望江楼压的?


安顺廊桥被夜灯照的通明,沿着锦江是桔黄的路灯和垂柳,这倒是有些后海的感觉了。湍急的锦江水向南泻下,流向九眼桥的方向。开始误以为廊桥是九眼桥,但数来数去只有五孔,原来九眼桥是另一座。



九眼桥一带曾是穷苦人流离的地区,而春熙路则是更高级一些。卖苦力的码头工人,流浪桥洞的乞丐,卖儿卖女的穷人,大烟馆和妓院,同张献忠沉宝的传说,都成为了老成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