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费观念因为什么事件改变了
查看话题 >一个适合理财新手的...傻瓜技巧清单
消费观念好像一直都没有什么改变。基本就是三点:
1. 在能力条件可以达到的情况下,自己喜欢的东西,给自己最好的。
2. 不要莫名奇妙的给自己创造需求。如果一个东西自己一开始觉得没必要,或者没那么喜欢,那么就算是别人吹上了天,我也不会买。
3. 我的时间是最宝贵的。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都要问问自己我的机会成本值不值得我这样做。
在这3条的支撑下,我 1.买的基本全是我喜欢的 2.很多人看起来是刚性的消费我没有,比如现在我还在用一个4年前的Iphone SE 3.从来没参与过双11,基本不会为商场的打折而挂怀。
我觉得1&2 做到基本可以保证你是拥有你的物件,从他们身上得到正向的能量而不是你的物件拥有你(如果出现后者请开始自我审查,丢丢丢)。 3 基本可以保证你不会再消费这件事情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这些时间你本来是可以用于invest或者consume something better,比如看一本书或者和家人在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晚上。
上面三点做到可能需要一些强烈的自信。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自我世界不是那么强大的话,拥有自己特别心爱的一件物品可以帮助到你。比如我是特别爱古董包的人,有一些很美丽的古董包。但是我对奢侈品并没有什么感觉(除了觉得重,以及出门会撞包挺讨厌的),所以我除了2个LV的钱包外(第一个是旧货市场2 Euro买的,用起来后发现简直不要太耐磨,于是又买了一个新的)并没有任何奢侈品的包包。我的日常就是一个平和堂800块钱买的小皮包(广东一个不是很有名气的生产商,但是巨好看啊被好多人问是什么牌子的)和三个帆布袋轮番上阵~~作为一个包控我如果说奢侈品包包都丑,那也是昧着良心了,但是我有我的古董收藏啊!她们和我的古董收藏相比简直不要太没有灵魂~~~所以不买奢侈品包包的这个决定就变得很容易~~~
----------------------------------------------------------------------------------------------------------------------------------
理财观念倒是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
作为一个学经济学的人,我也不知道自己为啥在有收入的前8年都是定存...可能一直都是学生吧,潜意识里觉得学生不需要存钱,有余额就是赚到了。在这个潜意识里,看到账上到了十多万就去开开心心的旅游,或者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孝敬七七八八的东西了。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大一点的支出,比如去波士顿交换,还有找工作到处飞来飞去,反正8年账上大部分时间都一直都是十多万...
后来发生转变的是工作一年后,由于总总原因非常想拥有自己的房子,结果第一次出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自己支付不起的了。非常惭愧的拿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钱 (现在已经还清),感觉是对自己人生观的一次啪啪打脸。然后感觉理财这个事情必须做起来了!
我的天性不是一个对钱特别敏感的人,如果跟着天性走我估计会把所有钱垫在床底下。所以一开始我就知道自己给自己制定的理财计划必须简单,越passive越好。因为active的选择中难保我会被自己的天性支配而不能做出理性的决定(之后的事实也的确证明了我最开始对自己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首先,列出自己的固定收入和额外收入:
我的固定收入在2018年只有工资:6, 在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里,到手税后4。
额外收入:写论文,参加会议,做咨询,1年会有1-10不等。如果在机构兼职,会更多。但是年轻学者的时间宝贵,我个人更是有时间宁可和家人在一起,所以目前这块基本是能拒就拒。
在买房后,每月本金和利息,加上水电,公共管理费,每月要还2万。如果我只靠工资生活,一下子就变得很紧张了。在保证自己工作投入时间和工资内容不变的情况下, 我列出了几个开源的可能选项(well,其实也没有几个):
1. 提高自己的工资
2. 提高自己的资本收入
工资基本对标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这是长期的一个投入,也是即便不理财一个人也要做的事情。所以之前如何提升自己,以后也还是一样,基本按下不表。所以我就只能在资本收入上做文章了。2018年末我有什么资产呢? 我的房子,一点点买房之后剩下的一点点钱,以及之后预期的工资流入。我抱着自己的这一小点点资产做了特别简单的计划:
2-1.我决定做一个小包租婆。自己的房子买在城市核心区,出租了其中一间卧室。室友是朋友的朋友,靠谱的德国妹子,每月交房租不要太准时,两个人的小日子过得也很开心。这部分收入1. 可以cover掉一半的房贷了。于是我每月的可支配收入从4-2=2,变成了3. 接下来我要说说怎么用剩下来的3块钱。
2-2.收入的1/4用来投资基金。 挪威的mutual fund 管理的很好。我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有限的行业知识选了一个基金。其实你投资指数也可以。这里的原则是,每月30号,1/4工资,雷打不动用来买基金。因为每月都买,短期价格波动基本cancel out,有时候买高了有时候就会买低,长期来看购买成本接近均值。Again,你的时间宝贵,每天盯着基金看10小时也不能保证你做出比这个策略更优的策略。
2-3.收入的1/4存入股票账户。 不要着急买股票。在价值低估的时候买,做好行业分析。买了也不要着急卖 (可能是我做理财计划的当口恰逢贸易战,价值低估的股票挺好找的。)如果你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没有投资训练,那就全部用来买基金就好了。另外能够海外投资就海外投资,国内的financial depression很厉害,资产收益除了房产真的是很惨淡,所以如果我人在国内也许就不会这么做了...
2-4.收入的1/4用来定存。这部分钱是免于你遭受流动性打击。流动性的打击往往是毁灭的。股票什么的,只要不是在人尽皆知的高点买,握在手上必须亏损卖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 你由于什么原因非要平仓了。
2-5.剩下的1/4 ,花掉。放心大胆的买包,买书,出去玩。有钱就多花一点,没有就少花一点。
----------------------------------------------------------------------------------------------------------------------------------
现在一年过去了,资产账户收益30+%...虽然投入不多,所以in levels也没有赚太多,但是复利的魅力读过咩!如果每年收益都是30%...我应该在退休前可以实现财务自由.....